这两天港股一反常态,在全球各种资产大跌的时候,奋起直追,实在令人振奋。中概股走强,阿里、小米各种涨;黄金股开启疯狂补涨;港股中芯国际,还创了历史新高。

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点来解读:
1、贸易摩擦的伤害低于预期。
建国同志此前给全球的预期都是比较满的,扬言要干这个干那个,而且基本上是无差别攻击,结果加拿大和墨西哥服软后又说暂缓。你看这个像不像服从性测试?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建国并没有特别想要针对我们,这个18年有本质的不同,当然我的判断不一定对,未来也可能发生新的变化。
退一万步讲,就算和18年一样,大家对着猛干,难道市场会比18年那会儿更差吗?都已经经历过一次了,都钝化了。18年各种研报言必称“脱钩”,你看美国现在农产品的出口量,怎么可能脱钩。
2、AI大模型的胜利,有效刺激了信心。
以往大家老是吐槽说,如果你看好AI,应该去买纳指,颇有一种“AI正统在美国”的感觉,现在DS横空出世,直接跃居全球第二的大模型,给予纳指(主要是英伟达)痛击,大家发现我们的大模型也可以很牛逼,这下压力来到了open ai,你要搞不出来性价比更高、更强大的模型,那就难受了。
3、经济复苏的预期更足了。
春节回家,大家发现,周围都消费升级了。你县城的同学都用上山姆了,你还不是山姆会员。春节期间老家地产也起来了一波,老家KTV订不到座了,年夜饭都开始去酒店包席了,一桌子好几千。电影票房火爆,一个春节档干了上百亿,这经济还不强?
总体来说还是信心,我觉得周三开盘,市场不会太差,很难出现高开低走、尾盘跳水的剧本。当然声明一下,我不是预期短期行情,我是给大家加油打气,营造正面的预期(当然你也可以说我是屁股决定脑袋,因为我节前加仓了一丢丢,hhh)。
请大家相信,从黑神话悟空到六代机,从TT、小红书到DS,无论是军事、科技、文化领域,老美对我们都没有绝对优势。保持自信很重要。
假期和韭菜核子老师的两位AI产业的朋友做了一期播客,关于deepseek和大模型相关的,其实聊完我感到非常焦虑,因为AI对社会的冲击之大,很多人都还没有感知。
这个问题在去年chatgpt火爆的时候已经讨论过一次了,但我觉得大部分人重视程度不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岗位被AI取代的可能性。
大家这几天也发现,AI越来越通人性了,有人说AI会逐步替代掉80%的现有工作。最容易被替代的恰恰就是拥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SOP的工作(比如基础审核、简单客服和代销机构的标准化销售动作)。
相信一些大厂的朋友几年前已经经历过人工辅助AI训练好文本审核然后再干掉人工审核,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最初的NLP语义分析不精准,运营设定规则然后由审核团队校正,再反复核对准确率,最终AI通过机器学习,大幅降低了低级审核的人力,原来2万人的工作,可以直接缩减到几千人。
所谓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当地宫的工匠完成了宏大的陵墓,就会陪葬;程序员也好,审核也好,运营也好,在构建超级AI后也会下岗一大批。
最不可替代的简单工作反而是体力型工作和责任岗位,比如AI现在很难做到贴瓷砖搞装修,也没办法背锅成为责任人。如果将来你看到一个985大学生毕业后就去当保安或者地铁安检员,请不要惊讶。也不要焦虑,因为那时候生产力水平提升也很显著,社会的底限大幅提升,大家的贫富差距也缩小了。这一轮AI周期如果与人口拐点完美结合,相信下一个时代的日子会更好。
deepseek也安慰我:AI替代的本质是“任务替代”而非“岗位替代”。适应趋势的关键在于将AI转化为生产力工具,而非被动等待取代。
我们这代人是有可能工作到70岁再退休的,当然前提是你70岁还有工作。AI对工作的冲击,是大部分人都需要提前思考的问题。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不作为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