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小时候,家里过年的时候,餐桌上肯定得有一盘圆滚滚的四喜丸子。热气腾腾的肉丸子一端上桌,那幸福的焦香味,瞬间就弥漫在空气里了。别看这只是一道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可这里面,藏着咱中国人最朴实的团圆情结呢。
要说这四喜丸子的来历,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唐朝科举制度兴起以后,考生们都用 “四圆” 来讨个好彩头,寓意着中解元、会元、状元,还有连中三元,后来慢慢就演变成了四喜丸子。另一种说法就更接地气了,说是有个穷书生娶媳妇的时候,就剩那么点肉末了,他就把肉末团成四个大丸子,再配上白菜萝卜,炖出了一锅好菜。从那以后,这道看着 “穷讲究” 的硬菜,就在婚宴上站稳脚跟了。
四喜丸子真正火起来,还是因为它那好寓意。四个丸子,分别对应着福禄寿喜,而且圆滚滚的样子,象征着团团圆圆。老一辈人可讲究了,摆盘的时候,必须得整整齐齐地摆四个,要是谁家端上桌三个或者五个,那指定得被念叨 “不懂规矩”。现在的年轻人虽说不太在意这些老规矩了,可一到逢年过节,还是忘不了点这道菜,好像要是没这口肉香,这年味儿就差了不少。
做四喜丸子,得用三分肥七分瘦的肉馅,再加点荸荠碎,这样吃起来口感更脆爽。那些老厨师们,搅肉馅的时候,一边搅还一边摔打,一直要把肉泥搅到能挂住筷子,起胶了才行。然后把丸子放到油锅里炸,炸到金黄定型,再转小火慢慢炖,让它入味。最绝的是垫在碗底的白菜,把肉汁的鲜甜都吸饱了,有时候比丸子还受欢迎呢。
现在有些新做法,喜欢搞点创新,往肉馅里加芝士、海鲜啥的,不过我总觉得,这么做就少了那种传统的味道。就好比年夜饭桌上的四喜丸子,咱吃的可不只是味道,更是那份一代传一代的烟火气。哪天要是馋这口了,不妨自己动手做一下,保准比点外卖的预制菜有温度多了。毕竟啊,能亲手把四个圆滚滚的期待揉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