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过锅包肉没?就是那外表裹着金黄酥脆的外壳,淋着酸甜可口的酱汁,咬上一口“咔嚓”作响的东北名菜。我头一回吃锅包肉,是在大学食堂。东北室友端来一盘,说是他们家乡的味道。好家伙,香味一下子就飘开了,整层楼七八个同学都闻着味儿跑来蹭饭。
锅包肉背后可有一段历史。光绪那时候,哈尔滨道台府有个叫郑兴文的厨师,为了让俄罗斯客人吃得惯,就把传统的焦熘肉片,改成了酸甜口味。后来赶上战乱,一些厨师流亡到沈阳,当时糖醋汁不好找,他们就用番茄酱代替,这才有了现在橙红透亮的锅包肉。
做锅包肉特别讲究。猪里脊肉得切得薄厚一致,然后裹上用土豆淀粉调好的面糊。有些讲究的饭店,连淀粉都得提前放冰箱里冰镇。炸的时候,油温很关键。先六成热让肉片定型,再七成热复炸,这样才能炸出像龙鳞片一样,又蓬松又酥脆的外皮。最后调糖醋汁,得熬到能挂在勺子上,把汁往炸好的肉片上一浇,“滋啦”一声,满屋子都是让人直咽口水的酸甜味。
现在,各地做锅包肉的方法五花八门。哈尔滨的老馆子,还是用白醋和白糖调汁;沈阳那边新派做法,喜欢用番茄酱调色;长春有些饭店,甚至会往酱汁里加橙汁。之前我去延吉,还吃到了辣白菜锅包肉,酸辣开胃,特别够味。最夸张的是在深圳,居然有榴莲锅包肉,我东北朋友看到,差点没急得捂住心口,直呼这不是瞎搞嘛!
对东北人来说,锅包肉早就不只是一道菜了。东北孩子离家前,总要吃顿锅包肉。在外地,只要走进东北馆子,听见后厨“哐哐”捶肉的声音,鼻子就忍不住发酸。去年过年我没能回老家,和几个老乡在出租屋里自己炸锅包肉,面糊溅得到处都是,做出来的锅包肉,有的焦了,有的糊了。可咬下第一口,眼眶就湿了。这大概就是食物的魔力,不管你走到哪儿,只要吃上一口,就感觉回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