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个念头,暴露中华老祖宗“通病”,当代年轻人常因其挨骂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03-13 12:11:20

作为一生都在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明代大儒,作为成功达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目标之第一人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在古代的成就可谓是登峰造极。

不过,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虽然王阳明的学识不可谓不渊博,工作也不可谓不努力,意志不可谓不坚定,成就也不可谓不大,但其仍旧存在认知上的局限性,比如说他的这一念头,就暴露出中华老祖宗在普遍存在的“通病”。现代年轻人不过是在行动上也继承了他们的衣钵,却常常招致责骂,实在是有些“不公平”。

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一个念头,选择跟竹子杠到底

作为善于动脑筋、不再无脑迷信圣人经典的王阳明,其在成长过程中便用脑思考、用心揣摩,逐渐发现自宋代以来“行走江湖”、随后被朱元璋定为“国教”的程朱理学存在“致命缺陷”。

王阳明于是果断放弃,转而投入陆九渊的“心学”门下,以自己冥思苦想得来的成果加以完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本人也因此跻身为一代大儒。

众所周知,儒学创始人就主张沉沦于古之经典,以“述而不作”而自豪,这对统治者而言是一件天大的利好之事,而对读书人而言则是不折不扣的迂腐之举。

自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常态,也因此造就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可悲现状,所以说王阳明能够独立思考,能够反思朝廷认证的国学存在的问题,已经较古代读书人大踏步向前大踏一步了。

但遗憾的是,作为封建王朝制下的读书人,其思想必定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认知也局限于一定的水平,比方说,王阳明为了驳斥朱熹理学,决定在实践中做个实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阳明格竹”。但是由于一个念头,导致格竹失败。

这个念头就是通过这次实验,“穷尽竹子的一切真理”。现在看来,这个想法绝对的太单纯了。王阳明因为抱定这个念头,导致思想上进入了死区,只是肉体上在一遍又一遍机械着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格竹七天七夜,最终“什么也没发现”,还把自己累到了。

王阳明的这个念头,暴露中华老祖宗广泛存在的“通病”

难道“竹子的一切真理”表示“什么也没有”?这实在是荒谬了,这也暴露出中华老祖宗思维上的缺陷、认知上的不足:视野太窄,思维太简单。而这都起源于王阳明的那一个“狂妄”的念头:仅凭几天就想“穷尽竹子的一切真理”。

为何王阳明非得在一瞬间“穷尽竹子的一切真理”?为何给认知世界、探索世界的时间这么短?理由很简单,就是想思想上“躺平”,妄图手握“终极之剑”,去人世间“斩妖除魔”,然后建立起以自己为核心的“理想之国”。

这反映出中华老祖宗普遍存在的“通病”:认知上迫不及待躺平,转而进入虚妄的无我之境并沉浸其中。经此实践之后,王阳明果然没在实验,转而整日里抱着《大学》《孟子》闭门冥思苦想,形成了封闭的心学体系,并教授众人。

中华老祖宗何尝不是这样的思维模式,比方说对于宇宙的认知,出土于战国时期的郭店竹书《太一生水》,就这样认知:太一生天地,天地生神明,神明生阴阳,阴阳生四时,四时生疮热,疮热生湿燥,湿燥生岁。

这种思维模式与王阳明的“穷尽竹子一切真理”一致:认为宇宙万物都统一于“太一”,那么太一为何物呢?答案竟莫名其妙:主气之神。

近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宇宙是一个浩瀚的世界,里面的星辰、运行规律、组成部分复杂多变,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绝非单一且存在附属关系,以目前人类的认知,只不过仅1%都有可能不到。

但是早在战国时期,中华老祖宗认为他们已经“穷尽宇宙真理”,你信吗?但我十分相信,他们这样盼着认知上的“躺平”,为的就是生活并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自乐自得。

继承中华老祖宗“通病”的当代年轻人,却常常因其挨骂

很可惜,现在时代不同于古人,社会大环境也不允许这种沉沦于自己想象世界的自闭症存在。

虽然现代很多年轻人继承中华老祖宗衣钵,认真践行中华老祖宗的思维模式,对于学习世界、认知世界都望而却步,思想上不愿接受认知世界的过程性,转而自闭于自己狭小的想象世界中,想象自己在那个斗罗天地里大杀四方、称王称霸。其结果不过是南柯一梦,被老师和父母责骂。

2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