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首“新春迎春”诗词,祝大家蛇年春节,新春快乐,春暖花开

快乐鉴骚词 2025-01-26 05:28:24

“春节”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辞旧迎新”,这个“新”,虽然是指新的一年,但其实更重要的是指“新的春天”。不然,为什么叫“春节”,而不叫“年节”呢?所以,“迎春”是“春节”的一个重要话题。

蛇来运转

1.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纳兰性德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笔下的除夕,虽然是一个贵族家庭的除夕之夜,但也是充满了浓浓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除夕。从这首《浣溪沙·庚申除夜》,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怎么度过的: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

谁家刻烛待春风。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

风流端合倚天公。

谁家刻烛待春风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在这辞旧迎新的除夕之夜,我收拾好了闲心;虽然天气还十分寒冷,但我的心情是热的。眼前是一片舞女的裙,但我还是回忆起往年的像柘枝一样鲜红的裙。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春节”,讲究的是“祖国江山一片红”,到处是红色。

“谁家刻烛待春风”,传统意义上的“春节”,除了辞旧,更重要的是迎新,迎春。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等待新春的到来的情形,不禁让人热泪盈眶。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竹叶酒已经喝尽了,头戴采燕装饰的人们欢歌笑语,兴高采烈。有的灯烛熄灭了,那灯蕊仿佛一条条金虫在微微颤抖。

“风流端合倚天公”,如此风流快乐,全仗着天公的庇护。时节到了,春天就要来临的,天公如此作美,这就是“春节”的意义。

2.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李世民

我们再把时间放远一些,看看大唐盛世是怎么过“春节”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这首《元日》,虽然主要是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豹,看看唐人是如何看待“春节”的: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高高的轩台辉映着春色,深邃的楼阁沐浴着朝阳。从第一句开始,这首诗就充满了“迎春”的色彩。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红色的宫墙内飞舞着彩色的饰旗,翠玉珠帘映曜着宫女们的玉佩。毫无疑问,从大唐开始,红色和彩色,就是“春节”的色彩。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春天来临了,小草又像以前一样沐浴在春风里,梅花也像往年一样绽蕊怒放。

看起来,大唐时代,北方的气温应该比现在暖和。因为在“春节”期间,就看到小草发芽了,梅花怒放就更加毫无疑问了。

整首诗看起来,充满了强烈的“迎春”气息!

3.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辛弃疾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人逢喜事”的时候,又赶上了新春佳节,那更是“爽上加爽”。公元一一八八年春节,两个月前,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这对于大词人辛弃疾的“春节”来说,真是喜重双庆: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整整”,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谁在椒盘上插上彩胜?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

一句,“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这才是“春节”该有的样子,“春节”就是万紫千红,“春节”就是韶华,“春节”就是春风。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我不是不喜欢春天,而是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早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往日为了花期而常把春天怨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年春未到时我就开始探询花期。花期短暂,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

这首词,如果我们不去管它的政治意义,只研究“春节”活动,就可以看到,宋人的“春节”,“迎春”是最重要的活动,而且是最最充满了青春活力的活动。

4.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卢照邻

读历史上的“春节”,还得看我大唐“春节”,那是充满了盛唐气象的“春节”。我们来看初唐诗人卢照邻的这首《元日述怀》,整首诗,充满了“春”的气息,充满了“新”的气息,是大唐的气象: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筮仕”,指初次做官;“中秩”,指中等官位。我因官职低微,情愿回乡种地,做一个隐居的方外之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小岁酒”,指庆贺元日的美酒。今天是元日,人们高歌欢饮庆贺元日的美酒,早开的鲜花也随风舞动,庆祝大唐的春天。

这是典型的大唐气象,人们大碗喝酒,喝着迎春的美酒;到处是歌舞升平,到处是一片花的海洋。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嫩绿的草色掩映着通往居室的小路,美好的风光惊动了我的四邻。

大唐真是温暖啊,在“春节”期间,即使是在中原或者北方,就是草色迷人了,春回大地了。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但愿人生永远像元日这天一样欢乐,年年岁岁四时风物都如此新鲜。

唐人最常用的“春节”祝词是,“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可比现在人们挂在嘴边的“恭喜发财”清新脱俗多了。

5.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

正统初年,民族英雄于谦在山西任巡抚。到了明代,据说是人类的又一个“小冰川”时期,北方“春节”自然也就没有了唐代的那种温暖气候了。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太原寒甚》,纵然如此,诗人还是对春天充满了憧憬: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请告诉居住在远方的朋友,天气虽有些微的寒冷,但不必为它发愁。

一句“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出语极为平淡,但表现了诗人对严寒的藐视和对战胜困难的信心。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春节”已经来到,春天还会晚吗?春风吹来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已经吹到了屋东头。

一句,“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指明前途,加强信心,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其实,这就是“春节”这个节日的最大意义。

6. 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朱淑真

这首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除夜》,最能体现我们普通人的“春节”。“春节”未暖还寒,虽然春天眼见的就要来到,但这也属于“黎明前的黑暗”,需要我们对未来充满极度的信心,内心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

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

桃符自写新翻句,玉律谁吹定等灰。

且是作诗人未老,换年添岁莫相催。

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

“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一个“穷冬欲去”,点明了“春节”时节的特点,还是寒冷煎熬。一个“独坐”,刨去了“春节”的喧嚣,每个人都还是需要品尝自己的孤独。

这是一个普通人真正的“春节”,不止有繁华热闹,还有穷冬寒冷,更有孤独寂寞的时刻。

“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在这除夕之夜,一年腊月寒冷随着漏壶的滴水声逐渐消散;随着元日的到来,新的一年十分美好的春色在清晨到来时突然显现。

“迎春”,是“春节”一个最重要的主题。

“桃符自写新翻句”,这里的“新”,当然是“辞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春天。

“且是作诗人未老”,我还能作诗,证明我还没有老去。超喜欢这种乐观的心态,喜欢这句诗,跟毛主席的那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一样让人喜欢!

7. 梅花落尽绛桃开,临老偏宜缓缓来,曹学佺

过年如果身在南方,那风光又大不一样。南方的“春节”,是真正意义上已经进入了春天,各种鲜花已经是让人目不暇接了。明代诗人曹学佺,这次是在福建沿海过的“春节”,他的感受,全部写在了这首《壬午除夕四首·其一》里:

梅花落尽绛桃开,临老偏宜缓缓来。

漏泄春光无次第,不须箫鼓更相催。

漏泄春光无次第,不须箫鼓更相催

“梅花落尽绛桃开,临老偏宜缓缓来”,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傲雪的梅花已经完全落尽了;紧接着,绛桃花已经开放了。可惜我已年老,偏偏喜欢慢慢到来,我还是更习惯于北方的节奏。

“漏泄春光无次第,不须箫鼓更相催”,南方的春来早,春天的气息不经意间透露,百花无法有序的开放,而且不再需要箫鼓的音乐来催促。

如果说北方的“春节”,是春天的开始,渐渐有了春的气息;那么南方的“春节”,则是实实在在的“春天里的节日”,可以在“春节”欣赏万紫千红的百花了。

8.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毛滂

说起“春节”,还是唐宋时期的“春节”最为隆重,最有传统文化气息。“春节”不是现代人的大吃大喝;也不是现代人的“恭喜发财”和“红包拿来”;更不是现代人那充满了铜臭其味的商业活动。我梦想中的“春节”,是宋代词人毛滂笔下的《玉楼春 其四 己卯岁元日》中所描写的样子: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一种状如莲花的铜漏中的水滴已经滴尽,时间匆匆,又是一年过去,又是新的一年到来。碧井中冷藏的酴酥酒已经准备好了,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酴酥酒”,是屠苏酒的一种别称。一看到“屠苏酒”,一股浓浓的传统“春节”气氛就上来了,跟“春联”、烟花爆竹一样,是“春节”这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清晨的寒风依然刺骨,但春天的气息已经在柳树的苗条身姿中显露出来。

所谓“春节”,不感受春天,只知道吃吃喝喝,那算什么“春节”?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美丽的女子再次劝我饮下这杯长寿酒,柏叶和椒花的香气从她的翠袖中散发出来。

难道“春节”的娱乐只有打麻将吗?穿着浓浓传统文化气息的服装,带着浓浓传统文化的祝福,才是真正的“春节”。

那种“柏叶椒花芬翠袖”,一看就是春天的气息,是“春节”的气息!

0 阅读:9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