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但也有一些很奇怪的相同点。比如,“蛇”,中西方都认为它是“智慧”的化身。《圣经》上说,“耶和华神所造的,唯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所谓“狡猾”,其实是智慧的捎带贬义的说法。而中华文明,则更加崇拜“蛇”。“抟土造人”的女娲,就是人首蛇身。这还不够,中华民族更是以“蛇”的形象为主体,创造出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称“蛇”为“小龙”,说明“龙图腾”就是“蛇”崇拜的升级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2c375784f3da4ce4bc4e7ab283c5dfd.webp)
蛇年送瑞
中国诗词中最早涉及到“蛇”,在《诗经·小雅》中,写道,“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意思是,如果梦见蛇则预示“弄瓦之喜”,将生女孩,而女孩将来会有好运。可见“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吉祥之意。
1. 《灵蛇铭》,傅玄中国很早就有“灵蛇”的说法,东晋文学家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隋侯出行时,看到一条大蛇被伤中断,隋侯用药物为其治疗,蛇便能行走。后来,蛇衔来一颗明珠回报隋侯,这颗明珠直径一寸,纯白,夜间能发光,如同月光,可以照亮房间,因此被称为“隋侯珠”,也称“为灵蛇珠”。西晋诗人傅玄在《灵蛇铭》中写道:
嘉兹灵蛇,断而能继。
飞不须翼,行不假足。
上腾霄雾,下游山岳。
进此明珠,预身龙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b803916a79ddc08e9e07813d80d05d4.webp)
上腾霄雾,下游山岳
“嘉兹灵蛇,断而能继”,我在这里要赞美一下灵蛇,它像壁虎一样,就算身体断了,也能续上。
“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霄雾,下游山岳”,它不需要翅膀就能飞翔,也不需要脚就能行走。它向上能够腾入云霄,向下又能能够游历山岳。
这不就是“龙”的形象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蛇”,其实是不分的,要分,那“龙”也只是“蛇”的升级版。
“进此明珠,预身龙族”,这句描写了“灵蛇献珠”的典故。说灵蛇进献了这颗明珠以后,它就化身为龙族了。
在传统文化中,“蛇”通过修炼、救助百姓,是可以飞升为“龙”的,就像“鲤鱼跃龙门”一样。这喻示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是可以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 《龙蛇歌》,佚名自从出现了“龙”文化,由于它的崇高地位,这个形象就付与了历代君王。但是人们也没有忘记“蛇”的形象,它也相当崇高,只有“宰辅”之臣,才能称之为“蛇”。这首先秦无名氏的《龙蛇歌》,就描写了这样一系列的形象: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雨露。
一蛇羞之,槁死于中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7de583dbdaaa901e3263fd6baa5bb87.jpg)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这首诗,讲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和他的五位“肱骨之臣”的故事。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指的是晋文公重耳早期逃亡的故事,一路逃亡,历经苦难,周游列国。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指他的五位大臣,忠心耿耿的跟随他,保护他,壮大他的故事。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指的是重耳最后返回晋国,得到王位。
“四蛇从之,得其雨露”,五位大臣中,其中的四位,跟他一起回到晋国,他们也得到了荣耀和地位。
“一蛇羞之,槁死于中野”,指的是最后一位大臣,介子推,他没有接受晋文公的赏赐,隐居山中。晋文公为了寻找他,最后放火烧山,这就是“槁死于中野”的意思。
3. 《飞蛇》,郭璞西晋诗人傅玄在《灵蛇铭》中说过,“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霄雾,下游山岳”,这就跟“龙”的能力一模一样。那么,在能力上,“蛇”和“龙”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东晋诗人郭璞在《飞蛇》中给出了它们在能力上的区别:
腾蛇配龙,因雾而跃。
虽欲登天,云罢陆莫。
材非所任,难以久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b5cc2bad4bcb490deb1332e36e430c0.webp)
腾蛇配龙,因雾而跃
“腾蛇配龙,因雾而跃”,腾蛇与龙相配,借助雾气而跳跃。这里说的是它们之间的相同点,腾蛇能够借助外力(雾气)能够跃起,就像龙借助云气一样。
“虽欲登天,云罢陆莫”,虽然腾蛇有登天的愿望,但一旦雾气消散,它就无法继续飞翔,只能回到地面。这里的“陆莫”是回到陆地的意思。
这就是“蛇”和“龙”在飞天能力上的不同点,“蛇”只能借助于云雾的帮助而飞行,自身不能飞行;而“龙”虽然也借助于云雾的帮助而飞行,但它并不依赖云雾,自身也能飞行,没有云雾也能飞行。
“材非所任,难以久托”,这句说明“蛇”自身不能飞行的原因。腾蛇虽然有飞翔的能力,但它的材质(能力)并不适合长期依赖这种外力。也就是说,腾蛇不能长期依靠雾气来飞翔,因为它本身不具备龙那样的持久飞行能力。
当然了,当“蛇”修炼到一定的程度,化身为“龙”以后,就在能力上没有任何区别了。
4. 《蛇衔珠报隋侯赞》,王绩隋末唐初诗人王绩有较深的归隐思想,这样的隐士,会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质。这首《蛇衔珠报隋侯赞》,就借助于“灵蛇献珠”的典故,强调了人们应该有知恩图报的精神:
隋侯报德,矜伤育鳞。
灵蛇感惠,效力输珍。
月华浮吻,星光曜唇。
此犹知报,而况吾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19dae3d28102c177e283b3709e95fd6.webp)
灵蛇感惠,效力输珍
“隋侯报德,矜伤育鳞”,隋侯抱着“上天有好生之德”的精神,怜悯受伤的蛇,用药物治疗它的伤口,使其能够继续生存。
“灵蛇感惠,效力输珍”,受伤的灵蛇感受到隋侯的恩惠,为了报答隋侯的恩情,努力寻找并献上珍贵的宝物。
中华传统文化中,称“蛇”为智慧的化身,主要是称其为“灵”。既是强调其运动的灵活和灵动,更是强调了它聪明、机灵、灵感、灵犀,这就是强调了它的智慧。
“月华浮吻,星光曜唇”,明珠的光辉如同月光,浮现在蛇的吻部。明珠的光芒如同星光,照亮了蛇的嘴唇。
这句既表现了明珠的珍奇,又表达了灵蛇的神圣。
“此犹知报,而况吾人”,即使是蛇这样的动物,也知道报恩。即使是蛇这样的动物,也知道报恩。
5. 《蛇》,丁谓宋代诗人丁谓这个人,一生是瑕瑜互见,他为官,基本上可以归为奸臣,而他的文学才华,却又那么出众。这首《蛇》,既是他的为官之道之说,又显示出他的文学才华,是一首好诗:
起蛰良时在,鸣风异禀存。
大能吞巨象,长可绕昆崙。
出笥彰嘉庆,衔珠报厚恩。
由来禀龙质,灵化出山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66358221102d9551aa07a67db403331.webp)
由来禀龙质,灵化出山门
“起蛰良时在,鸣风异禀存”,在春天的大好时光,蛇从冬眠中苏醒。蛇具有特殊的禀赋,能够发出独特的声音。
“大能吞巨象,长可绕昆崙”,蛇的体型可以庞大到吞象的地步;而蛇的身长则可以环绕昆仑山。
“出笥彰嘉庆,衔珠报厚恩”,蛇从竹筐中出来,彰显出喜庆和吉祥。蛇从竹筐中出来,彰显出喜庆和吉祥。
后半句又是指“灵蛇献珠”的典故。
“由来禀龙质,灵化出山门”,自古以来,蛇就具备有飞升成龙的特质;蛇的灵异变化出现在山门之外,具有超凡脱俗的特性。
这首诗,完美的诠释了“蛇”的所有优点。
6. 《失诗吟》,邵雍宋代诗人邵雍是一位特别的诗人,他首先是一位哲学家,还是一位数学家。这使得他的诗,特别有特点。比如,那首著名《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看就是一位数学家的诗。这首《失诗吟》,也相当特别:
胸中风雨吼,笔下龙蛇走。
前后落人间,三千有馀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0a254e0e71debb0eed347759047316d.webp)
胸中风雨吼,笔下龙蛇走
“胸中风雨吼,笔下龙蛇走”,在我的胸中,风雨呼啸,我的内心激荡如风雨,豪情澎湃;我笔下的龙蛇在纸上奔驰,所写的文章那是诗篇磅礴豪放,气势如龙蛇奔腾。
“笔下龙蛇”,是形容一个人的书法达到了巅峰。在这里,“龙蛇”是一个意思,就是形容书法龙飞凤舞。
所谓,“胸中风雨吼,笔下龙蛇走”,明代名臣杨继盛有名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都是一个意思。
“前后落人间,三千有馀首”,我创作的诗篇,就像是从天上传世在人间的,历久弥新,已经有三千多首诗词了。
7. 《满江红 其六 婺女潘子贱席上作》,辛弃疾著名的武侠小说《雪中悍刀行》中有一绝学,名为“两袖青蛇”。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袖中青蛇”,指的是一种宝剑。这种宝剑应该是一种软剑和袖剑,讲究的是灵活,使用起来就像青蛇舞动一样。而所谓“青蛇”,应该是指竹叶青吧,这种蛇浑身青色,能在竹子上游走飞驰,非常灵活。这首大词人辛弃疾的《满江红 其六 婺女潘子贱席上作》,就描写了这种袖剑: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
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
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番沉陆。
休感叹,年华促。人易老,欢难足。
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
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
叹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b0db39b7b8a7acae08bbacbfd02f21.png)
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我这个倦游的客人,住在新丰市;貂裘破旧,征尘满目,充满了旅途的疲惫和艰辛。
“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弹短铗”,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冯谖的“弹铗而歌”,表达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我不禁“弹铗而歌”,纵然袖中有“青蛇三尺”长剑,胸中有万丈壮志。但谁又能听得懂我的歌,能够理解我,为我续唱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弹短铗”,并不是指词人的军事才华。“青蛇三尺”才是,词人通过“青蛇三尺”来表现自己的武力能力。就像现代人通过“五代机”、“六代机”来炫耀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一样,在诗词中比比皆是。
8. 《水调歌头 其六 隐静山观雨》,张孝祥在前面的一些诗词中,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灵蛇献瑞”、“笔下龙蛇”,“袖中青蛇”,虽然都是“蛇”,但实际上意义不同,各有所指。除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蛇”,那就是“金蛇”,它的意义也不大一样。我们来看宋代豪放派词人张孝祥的这首《水调歌头 其六 隐静山观雨》: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
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
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鼍万叠,
汹汹欲崩空。
尽泻银潢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
人间应失匕箸,此地独从容。
洗了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
造物不言功。
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1419f6a54f07dd36408774317cec018.webp)
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鼍万叠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中青色的云雾缭绕,幽静的山谷中风起舞动,大自然充满了磅礴的气势。
“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山神助我观赏大自然的奇观,唤起碧空中由云彩组成的霄龙,增添了仙幻色彩。
“电掣金蛇千丈,雷震灵鼍万叠,汹汹欲崩空”,电光如蛇般闪烁千丈。雷声连绵不断,如同万叠的灵龟在吼叫。声势浩大,仿佛要撕裂空间。
这里的“电掣金蛇”,当然是指金色的蛇形闪电,它有千丈之长,既耀眼,又雄壮。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是用“金蛇”,而没有用“金龙”,一般来说,在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更加雄壮一些,而“蛇”的形象更加纤细一些。既然是闪电,当然是用“金蛇”更加恰当。
在传统文化中,“金蛇”一般用来形容闪电。
9. 《沁园春·雪》,毛泽东最后一首值得讨论一下“蛇”的用法的地方,是这首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由于这首词实在是太有名,网上讨论它的文章是多于牛毛。但很少有文章讨论过这首词中有关“蛇”的用法,在此,我来抛砖引玉。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dac329c2554c7744875cc4a5d80cf4e.webp)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首上阕中大部分都用来描写了北国的冰雪风光。写得十分豪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是顶级豪放派词人才有的手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也写得十分豪放。但我们要讨论的却是为什么是“山舞银蛇”,而不是“山舞银龙”,或者是“山舞白龙”?
首先“蛇”与“龙”,还是“蛇”相当纤细,细长;而“龙”则是粗壮,相对粗而短。毛主席极目远眺,看到的是远处的山脉,自然显得相对小了很多,而且连绵起伏数万公里,用“龙”形容的确不太恰当,而用“蛇”来形容就恰当了许多。
其次是对仗关系,如果是“山舞银龙”,后半句则应该是“原驰蜡凤”,或者“原驰蜡虎”才对得上,但无论是“凤”,还是“虎”,用来形容陕北的“高原”,都不恰当。所以,为了跟后半句的对仗关系,还是用“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