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平野”,豪放辽阔、精品迭出,诗仙和诗圣都喜欢用它

快乐鉴骚词 2025-02-11 03:50:45

#我的宝藏兴趣#“平野”这个词看起来很平常,意思无外乎是平坦空旷地区或广阔土地。但“平坦空旷”或者“广阔”,往往带给人以开阔、无垠的视觉感受。在文学中,平野常用来描绘自然风光,营造宁静、悠远氛围。比如,广阔的草原,在文学中,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豪放。

同理,“平野”这个普通的名词,就像一个催化剂。它平平无奇,但一旦出现在诗词中,就会发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让诗词意境扩大到宇宙之大,顿时豪放万分,气吞山河。不信,我们来读读下面的这些诗词。

1.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畅诸

“鹳雀楼”在山西省境内,从宋以后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关于“鹳雀楼”的诗篇其实不多。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出,就任谁也忘不了这座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唐代少有的哲理诗,既豪放又充满了哲理。而这首唐代诗人畅诸的《登鹳鹊楼》,则是一首标准的唐诗,豪放,充满了唐人气象: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远道登临鹳雀楼,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

诗人畅诸生在晚唐,却有那么一股子盛唐诗人的气象。诗圣杜甫写“泰山”,“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泰山虽高,但也只是鸟儿在人眼前飞。而人登上“鹳雀楼”,却是已在飞鸟之上了。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

一句,“天势围平野”,是否有《敕勒歌》里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感觉。“平野”一望无际,远到天边而去。那种极目天地的感觉,只有唐人才有。

2. 月沈平野尽,星隐曙空残,刘得仁

写“早行”的诗词很多,但最有名的是晚唐诗人温庭筠的那首《商山早行》,其中的名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名气大,但却充满了晚唐的悲伤和颓废。而这首唐代诗人刘得仁的《早行》,才是唐代应有的气象:

万类半已动,此心宁自安。

月沈平野尽,星隐曙空残。

马渡横流广,人行湛露寒。

还思犹梦者,不信早行难。

月沈平野尽,星隐曙空残

“万类半已动,此心宁自安”,虽然还没有天亮,但万物已经开始苏醒,而且诗人内心依然平静安宁。诗人虽然人在旅途,但并没有悲伤。不像温庭筠,开篇就是“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月沈平野尽,星隐曙空残”,诗人身在驿路上,放眼望去,月亮已经沉没在广阔的原野尽头,星星也逐渐隐没在残破的曙光中。

虽然“月沈”、“星隐”,但天地间却更加明亮了,视野也更加开阔了。“平野”一望无际,月儿在天的尽头沉没,星星也消失在充满了曙光的天空中。

刘得仁虽然是晚唐诗人,但他的诗,充满了盛唐气象。他个人也显得非常豪放,完全没有晚唐诗人的期期艾艾。

比如,最后一句,“还思犹梦者,不信早行难”,诗人想到那些还在梦中的人,他们或许会认为早行是困难的,但诗人自己却不相信早行是一件难事。

3.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苏轼

虽然大文豪苏东坡是豪放派,但他的诗词,跟盛唐气象比起来,还是差了好多。不信,我们来看同样是描写“平野”,这首《画堂春·寄子由》。虽然是送别诗,充满了分别的悲苦,但跟盛唐诗词比,风光还真不一样: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平野水云溶漾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柳絮飘飞的时节,麦浪随风起伏,如同波浪一般。傍晚时分,湖面平静如新磨的铜镜,清澈明亮。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水天相接,云彩和波光相互交融,呈现出一种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的美丽景象。小楼外的天气晴朗,微风拂面,阳光明媚。

虽然都描写的很开朗,不像普通诗人的期期艾艾,但也没有了盛唐诗人的那种开阔,那种放荡不羁,那种心怀宇宙的豪放。

最后一句,“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更是将词人沮丧的心情,一览无余。

4. 对一川平野,数间茅屋,吕本中

虽然宋人已经没有了唐人的那种豪放,那种气象,但这只是普遍的说法。还是有一些宋代诗词,能写出媲美唐诗的豪放的。比如,这首宋代词人吕本中的《满江红》,就写得相当豪放,充满了盛唐气象:

东里先生,家何在、山阴溪曲。

对一川平野,数间茅屋。

昨夜冈头新雨过,门前流水清如玉。

抱小桥、回合柳参天,摇新绿。

疏篱下,丛丛菊。虚檐外,萧萧竹。

叹古今得失,是非荣辱。

须信人生归去好,世间万事何时足。

问此春、春酝酒何如,今朝熟。

对一川平野,数间茅屋

“对一川平野,数间茅屋”,面对一望无际的平坦的原野,一条河流从中流过,中间,只有几间简陋的茅屋而已。

“昨夜冈头新雨过,门前流水清如玉”,昨夜山冈上刚下过一场雨,今天,门前的溪水清澈如玉。

“抱小桥、回合柳参天,摇新绿”,小桥环绕,柳树参天,清风拂动着新绿的枝叶。

一句,“对一川平野,数间茅屋”,词人在此使用的是航拍技术,一种俯视,展现了大自然的广袤,和人类的渺小,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是唐人一贯的胸怀。

最后一句,“问此春、春酝酒何如,今朝熟”,我想问一问春天,问一问今年春天酿的酒怎么样了,今天是否已经酿熟?

这是否可以跟盛唐的气派可以媲美?

5. 今朝过岭一纵目,无穷平野无穷天,刘爚

宋诗的最大特点是哲思,宋人看风光,总是要思索出一些哲理来。比如,大文豪苏轼看庐山,就写出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首宋代诗人刘爚的《过偏岭》,也是充满了哲思,但不同的是,也充满了豪放:

山行千里如井底,仰视但见山头烟。

今朝过岭一纵目,无穷平野无穷天。

今朝过岭一纵目,无穷平野无穷天

“山行千里如井底,仰视但见山头烟”,我们在山路上前行,哪怕是走了上千里的路,那也是如在井底。抬头仰视,除了山头烟雾缭绕,其他啥也看不到。

这还不如“坐井观天”,至少还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而山行时,却只能看到烟雨朦胧的山头,巴掌大块的天都没有看到。

“今朝过岭一纵目,无穷平野无穷天”,等到了今天,我们终于翻过了山岭,在山顶上,纵眼望去,那是无穷无尽的平野,还有无穷无尽的低垂的天。

但看这句,“无穷平野无穷天”,就有一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感觉,又有唐人“念天地之悠悠”的感觉,写得格外豪迈。

而看整首诗,又充满了哲思。人们看问题,当处在井底的时候,往往是迷雾缭绕,当他跳出井底,站得高,才能看到无穷的可能,那就是“无穷平野无穷天”。

6. 奔流聒池响,平野到天荒,李流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歌颂“黄河”的诗篇,也以唐人最为豪迈。诗仙李白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豪刘禹锡有,“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首明代诗人李流芳的《黄河夜泊》,一点都不输唐人的气概: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日以远,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黄河,流经了中国的中原腹地和北方,气候相对偏冷。所以,诗人在明月夜,停泊在黄河时,明月照耀下,寒冷的沙滩,就像战场一样。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黄河的奔流声震耳欲聋,而两岸广阔的平野延伸到天边,给人一种无尽的荒凉感。

一句,“平野到天荒”,比起唐人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一点都不差。那种沧桑感,那种豪放的感觉,跟唐人是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看,一句,“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所有对黄河描写的诗词中,是不是最接近唐人豪放的?

7.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一提到诗仙李白的这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有人都免不了要和诗圣杜甫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比较一番。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评价诗仙的这句,无法媲美老杜的名句。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来看诗仙的这首《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着船行,两岸的山峦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广阔无垠的平原。长江在平原上奔腾不息,流入一望无际的荒原。

一句,“山随平野尽”,一个“随”字,将静止的山峦写出了动态感,仿佛山峦在随着船行而逐渐远去。一句,“江入大荒流”,一个“入”字,生动地表现了江水的奔腾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很多人会说,这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不如老杜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但我们评价诗词,需要看当时的场合。诗仙是在出蜀途中,白天乘船经过荆门山时看到的景色。白天自然看不到老杜晚上所看到的景色,一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白天景色的写实,又显得非常豪迈,不愧是诗仙的手笔。

而到了晚上,诗仙的视角又不一样了。于是,有了这样的名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晚,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仿佛是一面从天上飞来的明镜。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升起,变幻无穷,仿佛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月下飞天镜

这是诗仙在船上俯仰所看到的美景,虽然没有了“平野”所带来的沧桑,但又有了俯仰天地的奇幻,是人生的另一种体验。

8.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所有关于“平野”的豪放诗词,诗圣杜甫这首《旅夜书怀》,是其中永远的巅峰之作。在所有人的评论中,老杜的这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远超诗仙的那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虽然他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所处的时间也不一样,简单的拿来比较是不公平的。但无人能够否定,这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所到达的高度。我们来看这首《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这里描写了江边的细草在微风中摇曳,诗人独自一人乘着高桅的孤舟停泊在江边,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凄清的氛围。

纵然是心情不佳,当盛唐诗人就是盛唐诗人,无论任何时候,看到的都是壮丽的景色,即使心情很差,但壮志依旧在。这跟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称之为时代气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里描绘了广阔的原野和奔腾的江水,星星低垂在广阔的原野之上,月亮倒映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闪烁。

“平野”广阔无垠,天空银河很低,星星像是垂直落在了平野上一样;而大江奔流,向着一轮明月呼啸而去,圆月像是从大江里涌出一样。

这种壮丽的景色,一般人看不到。绝大多数人即使看到了,也写出不来,只会“哇”一声。

古人交通工具匮乏,长途旅行,除了骑马,就是乘船。看到这样景色的,肯定不止老杜,但数千年以来,只有老杜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只要有这一句,老杜的诗圣就名不虚传了!

0 阅读:0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