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时至今日,“春节”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但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还是失去了许多传统习俗,非常可惜。以至于今天的我们,不得不从历史记载中,从诗词中,去寻找那些美好的回忆。
1. 椒花柏叶酒全世界人民都一样,只要是节庆场合,都离不开酒。相较而言,中国的酒文化最为博大精深。中国人饮酒,具有时令性,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饮用不同的酒品。“春节”有“春节”的酒品,最著名的莫过于“屠苏酒”。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有名篇《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酒”是一种药酒,配方包括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材,具有避除疫疬、祛风散寒、预防瘟疫的效果。
除了“屠苏酒”,“春节”还饮用一种名为“椒花酒”,或者“柏叶酒”,历史也相当悠久。所谓“柏叶酒”,就是用柏叶浸泡过的酒,而“椒花酒”,则是用椒花浸泡过的酒。其中,“椒花酒”的传统文化则更为著名。《列女传·刘臻妻陈氏传》记载,晋人刘臻的妻子陈氏,聪慧能写文章,曾经在正月初一举杯“椒花酒”,献《椒花颂》:
璇穹周回,三朔肇建。
青阳散辉,澄景载涣。
美哉灵花,爰采爰献。
圣容映之,永寿于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c11a7cf511fe39539d0aa5f3931fac7.png)
美哉灵花,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
“璇穹周回,三朔肇建”,“璇穹”,指大自然。“三朔”,大年初一。大自然周而复始,今天是大年初一,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青阳散辉,澄景载涣”,太阳又开始光辉灿烂,大自然又变得美轮美奂。“美哉灵花,爰采爰献”,椒花大美,及时采摘,及时献给自己最爱的人儿。“圣容映之,永寿于万”,圣洁的容颜映照着椒花、,带来永恒的寿命和万世的福泽。从此,“春节”喝“椒花酒”便成了经久不衰的习俗。
南北朝诗人庾信在《正旦蒙赵王赉酒诗》中写道:
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
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流星向碗落,浮蚁对春开。
成都已救火,蜀使何时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5ee353a51179c382740d5ed827d4822.webp)
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过年所饮的美酒,都被赋予了美好的祝愿,要么是“辟恶酒”,要么是“长命杯”,代表了人们的美好祝愿。“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人们的酒壶里,盛的是“柏叶酒”;而相互祝福时,人们举起的是“椒花酒”。
相较而言,这首明代女诗人谢五娘的《元旦》,则更具有普通家庭的特点:
春光曙色起新妆,鹦鹉杯传柏叶香。
逐伴女儿相劝酒,殷勤先奉小姑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f52f4852dba313e2993722672c1aa81.jpg)
春光曙色起新妆,鹦鹉杯传柏叶香
“春光曙色起新妆,鹦鹉杯传柏叶香”,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大家都起床化妆。然后使用平常舍不得使用的鹦鹉杯,一一传递饮用“柏叶酒”。家里的女孩们积聚在一起,相互劝酒,而我呢,则非常殷勤的让小姑子先尝新年的“柏叶酒”,这是慢慢的祝福。
2. 送穷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人们在到了“初五”的时候,才可以把过年积的垃圾扫地出门,因为过了初五,这些积聚起来的垃圾就由福气、财气就变成了“穷土”,必须清理并马上送走,所以破五也叫“送穷土”,简称“送穷”。“送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清早响着爆竹把垃圾倒出门外。唐代诗人姚合在《晦日送穷三首·其一》中写道: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fedcd568539794076da7bf57863149d.jpg)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所谓“晦日”,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唐代应该是在正月的最后一天“送穷”。“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每年到了今天,大家都在街道中间,酹酒祭拜,送走“穷神”。所以,诗人写到,“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这个时候,从千家万户看去,没有人不在“送穷”的。
到了宋代,还是在“晦日”里“送穷”,北宋诗僧智圆在《正月晦日作》中写道:
春晴残日照平川,老幼相携古岸边。
富贵在天谁肯信,临流争放送穷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c11060c9793ee94f345f60a23529e8e.webp)
春晴残日照平川,老幼相携古岸边
只是到了宋代,“送穷”就更有仪式感了,变成了“放送穷船”。“春晴残日照平川,老幼相携古岸边”,已经是正月的最后一天了,这个时候正式进入了春天,又是晴天,夕阳照耀着一马平川的大河,人家扶老携幼,争相到了河流的古岸边。“富贵在天谁肯信,临流争放送穷船”,现在,还有人相信那句古老的格言,“富贵在天”呢?大家都在岸边,争先恐后的释放手中的“送穷船”。
但是,人们也有在除夕“送穷”的习俗,宋代词人史浩在《喜迁莺 其五 守岁》中写道:
雪消春浅。
听爆竹送穷,椒花待旦,系马合簪,
鸣鸦列炬,几处玳筵开宴。
介我百千眉寿,齐捧玉壶金盏。
最奇绝,是小桃新坼,争妍粉面。
女伴。
频告语,守岁通宵,莫放笙歌散。
酒晕朝霞,寒欺重翠,
却忆凤屏香暖。
笑拂满身花影,遥指珠帘深院。
待到了,道一声稳睡,明年相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3ec5fef89fc0987178c612bbbf324a2.webp)
听爆竹送穷,椒花待旦,系马合簪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在除夕之夜的各种活动。“听爆竹送穷”,很浅显的意思,人们在除夕之夜,通过燃放爆竹“送穷”。“椒花待旦”,人们喝着“椒花酒”,等待着新年黎明的到来。
3. 卖痴呆“卖痴呆”,这个“春节”习俗,据说是从宋代开始流行的。这习俗的目的很简单,希望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能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如懒惰和愚笨。孩子们会沿街叫卖,见到人就说‘卖傻呆”,如果得到回应,他们会继续说:“卖给你傻呆”,从而完成交易。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腊月村田乐府十首 其九 卖痴呆词》中写道: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馀。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捓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7b66421dfcc7c08b86a50c67e8d18c1.jpg)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小孩子们都走在长长的街道上,大声呼叫。说这里有“痴呆”,谁来买呀!可是,“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捓揄”,走遍了巷子南边,到巷子北边,也卖不出去。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兴高采烈,即使跑遍巷南巷北也卖不出去,遇到彼此时反而大笑,互相开玩笑。
元代诗人安轴在《元日》中写道:
人多先我饮屠苏,已觉衰迟负壮图。
岁岁卖痴痴不尽,犹将古我到今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f25958001131b7723de0c3509c6e41a.png)
岁岁卖痴痴不尽,犹将古我到今吾
“人多先我饮屠苏”,传统文化中,“饮屠苏酒”的顺序是先年轻人,后老年人,诗人这句,“人多先我饮屠苏”的意思是,我的年纪最大,所以最后“饮屠苏酒”。然后,诗人自嘲到,“岁岁卖痴痴不尽,犹将古我到今吾”,我每年春节都卖痴,但就是卖不尽。它一直跟随我,从过去的我一直到今天的我。
清代诗人汪由敦在《除夕杂书·其二》中写道:
索逋邻巷任喧豗,卧起无聊笑口开。
也欲经营除夕事,送穷过了卖痴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e35ef02e217e90b6d3e6ee4adcae3cb.jpg)
也欲经营除夕事,送穷过了卖痴呆
“也欲经营除夕事,送穷过了卖痴呆”,这句诗就说明了,春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送完穷后,再卖痴呆。
4. 桃符提起“桃符”,也就是现代社会中的“春联”,最有名的诗句还是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篇《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起来,中国人写“桃符”的历史悠久。唐代佚名诗人就写过有名的《孟蜀桃符诗》:
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d12eb7e07d662146eb6a8da08341730.jpg)
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这句“春联”,既喜庆,又不落俗套。写出了人们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广纳喜庆,而嘉节新年又被称为“春节”,即天下长春之节。
我们再看看,这副“春联”,比之现代人常用的“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是不是要清新而喜庆得多?
北宋词人晁补之在《失调名》中写道:
残腊初雪霁。梅白飘香蕊。
依前又还是,迎春时候,大家都备。
灶马门神,酒酌酴酥,
桃符尽书吉利。
五更催驱傩,爆竹起。
虚耗都教退。交年换新岁。
长保身荣贵。愿与儿孙、尽老今生,
祝寿遐昌,年年共同守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464c3bf98fde1c9e30a8702ee3e6d65.webp)
灶马门神,酒酌酴酥,桃符尽书吉利
“灶马门神,酒酌酴酥,桃符尽书吉利”,过年了,家家户户,灶头要贴灶神;大门上要贴门神;大家都畅饮酴酥酒;在大门两旁,贴上桃符,写尽了天下的吉利语言。
大诗人陆游在《除夜雪二首·其二》中写道: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879160d8f9ad47c8b33e0b97abd8380.webp)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大诗人陆游是有技在手,心中不慌。普通人家,估计早早就准备好了桃符,而不是等到除夜才写。
话说,如果有人家能得到大诗人陆游亲手写的“桃符”,那真是无价之宝了。不但字好,内容更好,而且是名人手迹,不可多得!
5. 五辛盘“五辛盘”,又称为“馈春盘”,是一种时令食品,其基本均以性味属“辛”的菜为主,取其谐音为“新”,寓意新一年的开始。《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这个传统也非常悠久,南北朝诗人庾肩吾在《岁尽应令诗》中写道:
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
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
金箔图神燕,朱泥却鬼丸。
梅花应可折,倩为雪中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5e63fa43160219a60b9ec6e23f776d4.webp)
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
“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这是“春节”守夜前的准备工作,大家打开了盛了“柏叶酒”的酒坛,然后,又摆上五辛盘,为守夜做准备工作。 “梅花应可折,倩为雪中看”,更为喜庆的是,梅花开了,象征了春天的来临。满树的梅花,可以折回来欣赏,请人去雪中看看,折这些回来。
北宋诗人刘摰在《丙子元日三首·其二》中写道:
爆竹惊山鬼,雕幡戴楚冠。
祝延千岁酒,练气五辛盘。
江冷东风外,天回北斗端。
羌城霖雨甚,从此看春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862ab4466a9ed9290bc1496c3b3679b.jpg)
祝延千岁酒,练气五辛盘
“祝延千岁酒,练气五辛盘”,这句诗说出了“屠苏酒”或“椒花酒”的用处,就是用来祝福人们延年益寿,而“五辛盘”则是用来调理人们的气血、驱邪避病。
再往后,人们除了“春节”吃“五辛盘”,“立春”这个节气也吃“五辛盘”。明代诗人徐居正在《立春日。次李玉如韵。兼谢送春菜 其二》中写道:
五辛盘缕细于丝,半亩新蔬隔短篱。
急唤女奴斟柏酒,一春情兴许谁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24478711fc106a66c3effbcc8566380.webp)
五辛盘缕细于丝,半亩新蔬隔短篱
“五辛盘缕细于丝,半亩新蔬隔短篱”,“五辛盘”里的蔬菜通常会被切成细丝,因此诗人用“缕细于丝”来形容五辛盘的精致。半亩菜园中新鲜蔬菜被短篱笆隔开,显得井然有序,充满了春天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