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社会稳定、发展大局。
2024年4月,“雄业创工坊”正式成立。从参与创建雄东零工市场到踏上服务回迁居民就业新征程,王桃烨在朋友圈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投入我最大的热情和努力,无所畏惧地向前猛进。”
创业:从零工市场起步,给父辈“找活儿干”
2017年,身在北京打拼的王桃烨听到了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她毅然选择了回雄县发展。在大营镇做到了金牌调解员,还进修了人力资源管理……每一次奋进都在为未来搭建舞台。
“我家也是回迁户,生活环境变好了,怎么让爸妈这样老一辈的农村人在城里找到活儿干?”王桃烨思考再三,开始了她给父辈“找活儿干”的创业之路。
2023年11月,在昝岗管委会的支持下,王桃烨参与创建的“雄东零工市场”开张了。
招聘的企业很多,前来咨询的居民也络绎不绝,但能顺利签约录用的却很少。王桃烨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多数企业大多有学历、专业技术要求,而找工作的居民学历偏低、劳动技能单一……面对现状,她没有气馁,迅速调整了运营策略。她和团队一起从招聘企业中筛选岗位,再从就业需求登记中,根据回迁居民学历、技能水平精准匹配人选,先后帮助800余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
升级:创业工坊,在小区楼下就业
王桃烨发现,回迁居民中不少五六十岁的阿姨、大叔,有的需要照顾一家老小,还有的身体不太好,之前在村里可以做些手工,现在需要外出上班就很不方便。于是王桃烨和就业主管部门一起筹划,准备设立“雄业创工坊”——把企业引进到社区的预留公服空间,送就业到“家门口”。
风风火火的王桃烨立即行动起来,着手联系企业。可大家普遍对入驻工坊持观望态度。为打消企业的顾虑,寻找更多就业岗位,她就挨家挨户上门拜访,讲政策、推服务、听需求……前前后后跑了上百家企业和工厂,最多的一周跑了60家。
最终,她的坚韧与执着打动企业,晨煌箱包、依卡英迪箱包等11家企业被顺利引入工坊。工坊带动了4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
那场奔波回来后,王桃烨大病了一场:“虽然很困难,但我看到居民们的日收入从二三十元涨到二三百元时,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担当:技能培训,还有四点半课堂
从家庭作坊的手工业者,到家门口就业的工人。为了短时间内满足企业质量和工艺的要求,也为了让居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长,王桃烨联合相关部门,把技校的老师、厂里的老师傅都请了过来,持续举办技能培训,快速提升了大家的工艺技能。
2024年7月,新区的“荷华杯”家政职业技能和手工劳动技能竞赛,也被争取到雄业创工坊举办,大大提高了大家精进技术的热情。
经过王桃烨和团队的不懈努力,雄业创工坊成功实现了家庭式作坊产业向集中工坊式生产的转型升级,不仅优化了生产模式,还带来了显著效益,累计创造工资性收入超过800余万元。雄业创工坊也成为“上楼安居、下楼就业”社区就业新样板,有力支撑了雄东片区回迁居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
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王桃烨能深刻体会到兼顾工作和家庭的不易。她对接社区和妇联设立了“四点半课堂”,为没时间带孩子的工友们提供免费托管服务,让大家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找到平衡点,进一步扩宽了回迁居民就业增收的渠道。
在工坊里大家习惯称呼王桃烨为“大桃子”,不仅是因为她名字中有个“桃”字,更因为她像桃子一样,外表柔软、内心充实,用行动为身边人带来了甘甜与希望。
“2025年,我要在雄东实现‘千人工坊’。”王桃烨说得很平淡,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