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清零”的消息引发热议,不少负债人误以为国家放松了对失信行为的惩戒,甚至有人轻信“老赖不用还钱”的谣言。作为专注债务纠纷的执业律师,我必须提醒大家:“清零”并非债务豁免,而是信用修复机制的完善。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拆解谣言背后的真相,并为负债人指明合法自救路径。
一、“失信人清零”的谣言从何而来?
2024年底,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失信被执行人数量骤降为“0”,引发舆论猜测。实际上,这是数据统计口径调整所致:
1. 数据清理:大量已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的失信人退出名单;
2. 去重处理:同一人因多个案件被重复统计的情况被修正。
律师提示:失信名单动态更新≠债务自动消失,未履行义务者仍受惩戒。
二、真相:信用修复≠债务豁免,但给负债人“重生机会”
国家近年推行信用修复机制,旨在鼓励负债人主动履行义务,而非纵容逃债。根据2023年《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负债人可通过以下途径退出失信名单:
1. 合法解除失信名单的4种情形
(1)全额履行:通过分期付款、资产变现等方式结清债务,法院7个工作日内删除失信记录;
(2)执行和解:与债权人协商延期/减免方案,经法院确认后暂停信用惩戒;
(3)执行异议:对存在错误的执行依据,可通过再审程序推翻原判决。
2. 信用修复的“副作用”
即使退出失信人名单,负债人仍需面对征信记录保留:还清债务后,不良记录仍保留5年(影响贷款、信用卡)。
三、负债人必知的3大法律保护措施
1. 执行和解:以时间换空间
若短期内无力全额还款,可向法院申请分期履行。例如:
案例:张某因创业失败负债200万,与银行达成5年分期协议,每月还款3.3万,成功解除失信限制。
2. 个人破产试点:深圳等地的“重生通道”
符合条件者可申请破产清算,保留必要生活资产,剩余债务依法豁免(需接受3年消费限制)。
3. 信用修复工具:重建社会信任
(1)信用报告异议:若记录有误,可向征信中心申请更正;
(2)信用承诺书:向金融机构提交还款计划,争取授信支持。
四、警惕!负债人最易踩的3个坑
1. 轻信“债务核销”骗局
⏩声称“内部关系消除债务”的机构多为诈骗,已有传销组织借此敛财。
2. 消极逃避执行
⏩转移财产、失联可能被司法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最高7年有期徒刑)。
3. 忽视时效风险
⏩债务履行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为3年,但法院强制执行不受时效限制。
综上所述,“失信人清零”的误读背后,是国家对诚实负债人的包容与对恶意逃债者的威慑。债务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理性应对的勇气。法律从未堵死负债人的出路,但自救的前提永远是:正视问题、积极行动、守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