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反复休学,我终于开悟:“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2024-03-29 01:57:00
01

一想到过去优秀的学霸女儿,发展到反复休学,我悔到肠子都青了。

说实话,女儿从小到大很少让我担心。

自小学起,她每天放了学都是先完成作业再去玩,学习成绩也很稳定,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

寒暑假总是自觉按照计划完成自己的作业,我深感欣慰。

亲戚朋友都说很少见到这么自觉的孩子,总让她分享学习方法。

这些话我听得多了,我也很开心,觉得女儿很长脸,自己也经常夸她。

别人吐槽自己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我下意识地说,“我闺女从不让我担心,自己就安排好学习了”。

小学毕业后,女儿顺利升入初中。

初一还好,到了初二,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状态越来越差。

问她怎么回事,她闭口不说,甩门就走。

除此之外,我俩的争吵越来越多,她嫌我管得多,稍有不顺她心意就大发脾气。

一次期中考试,她数学考了倒数。

我大发雷霆:

“你怎么搞的,不知道初二是分水岭吗?这样你还能考上重点高中吗?其他人该怎么看你!”

女儿听到我这话,瞬间炸了毛:

“你能别管这么多吗?我的成绩跟别人有什么关系!”

“你就只爱考高分的我,现在我成绩下降,在你眼里就是个loser!”

“我就是不想学了,爱咋地就咋地吧。”

看着女儿歇斯底里的样子,我当场石化。

学习成绩不好,她还有理了?

我非但没有反思,反而抓紧了她的学习,不准她玩手机,减少外出游玩的时间,更不准碰她喜欢的小说!

一系列高压政策,没有让她提高成绩,反而加剧了她的反抗。

她开始隔三差五的让我帮她请假,在一次长假结束后,她就死活不去学校了。

休学3个月后,我好说歹说的把她送回了学校,不到1个月,她又不去了。

无奈之下,我开始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02

在那段难捱的时光里,我反复地想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她的改变会如此之大。

直到妈心理的老师告诉我:

孩子有点小成就、小进步,父母就过度表扬,不切实际的戴高帽,会让她觉得这样才“更值得被爱”,才是完美的孩子。

父母和她在一起就像沾了光,变得很快乐、很开心。加上外界频频赞美,经常被拿来贬低别人的孩子。

时间久了,孩子也会被假象迷惑,进入一种“全能自恋”。

当孩子被架到这种高度是很危险的,他们潜意识里会有偶像包袱,容不得犯错、失误,更不能容忍失败,否则就强烈地自我攻击,甚至自甘堕落。

他们不得不成为别人的“标杆”,变成满足父母自恋需要的“妈妈”。

父母其实是在试图把孩子变成“小大人”,都在告诉孩子:“快来满足我、喂养我呀”。

等孩子慢慢在意自己的表现超过要做的事情时,他就容易畏手畏脚,放不开。

久而久之,多大的热情、动力都会被消耗殆尽。

03

经过学习,我反思自己也有虚荣心作祟。

比如,我向外人夸奖女儿哪哪都好的时候,潜台词都是:看,我女儿多棒,我这当妈的多会教。

女儿成了证明我的“标签”。

甚至为了维护我的面子,我不允许她退步、厌学,不料却深深伤害到她,毁了她的里子。

畅销书《无声告白》里,优等生莉迪亚那句独白说出无数孩子的心声: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待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其次,“好成绩=好孩子=好未来”,这套价值观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心里。

我和孩子爸爸都属于“考一代”,出生在县城,通过考学进入一线城市,经过多年的奋斗,在城市扎了根,有车有房,也有体面的工作。

我深信“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因为我们的个人经历证明,这条路走得通,所以我们非常看重孩子的学业。

同时,我们也非常不安,我觉得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靠努力获得。

如果孩子不努力,未来很可能阶层滑落。

所以即使我们现在衣食无忧,内心依然焦虑重重。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表示,一个孩子,从小被外界的声音推着走,他们无法做到真实,就只能绝望地放弃自我。

因为每个孩子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父母的期待,成为他自己。

如果父母不能看见孩子的内心,孩子又挣脱不了父母的控制,两难之境,他只能用自我放弃的方式,毁掉父母的“孩子”。

04

那么到底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回复学习动力,复学成功呢?

1、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教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孩子做事情的结果,远不及她完成这件事的过程重要。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没有大事,其实全部是吃喝拉撒睡这类生活琐事。

但是每一件小事的背后全都是大事,决定了孩子整个的发展走向。

从细节入手,看见孩子,看见这个事情本身,知道往哪引导孩子,拿着放大镜去看孩子的优点。

当孩子面对复学出现退缩情绪时,不断鼓励她,也理解她的退缩情绪,给她一些时间缓冲。

在之前,我肯定做不到接纳她休学这个事实,不敢检讨和批判自己,永远向孩子寻找答案。

实际上孩子真正的转变,就是从家长开始承认我错了开始的。

2、教孩子宣泄、收集自己的情绪

面对休学的孩子,我们父母这时候最应该教育孩子的是让他把坏情绪全部宣泄出来,好情绪全部收集起来。

我会让孩子把坏情绪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再把写有坏情绪的纸丢到垃圾桶里。

同时,给孩子准备一个记事本,当他感受到快乐的时候,可以在记事本里画上一个大而明亮的钩。

我告诉女儿,即便是很小很细微的一丝快乐,也能够在记事本上画钩。

等到画了许多钩,我告诉每天被悲伤缠绕着的孩子,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其实很多,就像村上春树说的:

“当你用有趣的态度对待生活里那些看似无趣的小事,会收获一份小小而确定的幸福,从而觉得生活美好无比。”

这样下来,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快乐惯性”,不会终日被浸泡在坏情绪里。

3、父母可以懒一点,学会放手

默薇老师在《重新定义父母》一书中提出: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变化的关系,是从特殊关系向普通人际关系过渡的过程,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浓度要越来越低。”

之前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对孩子期望过高,每日紧盯她的学习。

而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向成人过渡,身体接近成年人,智力发展迅速,心理上也渴望独立。

此时,我要从之前的“照顾管理者”变成“守护者”,默默关心着、关注着,孩子需要支持时,及时帮助;不需要时,躲在一边,跟在身后。

我开始更关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闲暇时听妈心理的课程,还给自己安排短假,抛开孩子给爸爸,去旅行一下。

世人总要求妈妈要坚强、坚强、坚强,可快乐的妈妈的对孩子来说,是最宝贵的。

心情好了,对待孩子的语气都变得不一样了。

我明显感觉到她的话多了起来,滔滔不绝给我说自己看到的某件事,某个人,还会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女儿突然说:

“我想好了,我想去上学了,但不想寄宿。”

我和她爸爸忙不迭的答应,内心翻涌着激动与酸楚。

这一年,我经历了人生最困难黑暗的时刻,我也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真正看到了自己的拥有,真正看到了女儿。

过去,我期望太高、控制欲又强;

现在,我的任务是,给孩子内心种下美好的种子,唤醒她身体所蕴藏的力量,去接纳,去帮助……

0 阅读:0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