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庭里,孩子一出事,第一个冲上去“开讲”的,往往是爸爸。
“怎么又不听话了?”
“早就告诉你了,怎么还犯?”
“道理讲了八百遍,耳朵出问题了?”
看着孩子犯错,爸爸们脑子里只剩一个念头:赶紧讲清楚,让问题一次性解决。
但奇怪的是,孩子听了吗?没有。
越讲越烦,越讲越想离你远远的。
为什么会这样?
一:背后有3个常见原因
爸爸爱“讲道理”,其实不爱孩子,而是太想靠“理性”搞定一切了。
他们讲道理,通常是因为以下3个原因。
●习惯性求快:
工作上出问题,靠开会总结、靠流程优化。男人习惯了“出事=找原因=讲清楚=解决”。
所以,孩子哭了、闹了,第一个反应就是:“快,讲道理,告诉他怎么做!”
●小时候没人懂他们:
很多爸爸自己小时候,遇到难过、委屈,听到的都是:“别哭了,听话点!”
久而久之,他们也学会了——问题别情绪化,讲道理才是“成熟”。
●怕失控:
说白了,孩子哭闹的时候,爸爸其实很慌。
怕局面失控,怕自己搞不定,所以本能想用讲道理把气氛压下来,心里好像能稳一点。
但问题是:孩子不是逻辑机器啊!
他们需要的是被理解、被共情,不是被讲道理。
孩子情绪来了,你说啥他都听不进去。讲再多,都是在加深彼此的距离。
真正厉害的爸爸,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一颗能接住孩子情绪的心。
二:高层次家庭,爸爸会做这4件事
若爸爸能做到以下4点,就是孩子心中的“英雄”。
①真正倾听,而不是抢答或打断
很多爸爸总觉得,孩子有了情绪,自己就得赶紧说两句,给个解决办法。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你秒出答案,而是有人静静听他说完。
因为,情绪就像装满水的杯子,不先倒出来,根本装不下新的东西。
比如儿子放学回来一脸郁闷,你刚想关心他,嘴里却冒出一句:“又跟同学闹别扭了?”
孩子的脸立刻拉下来,心门啪一下关上。
如果换个方式呢?
爸爸蹲下来,拍拍他:“宝贝,看你好像心情不太好,想不想跟爸爸说说?”
没有指责,没有着急下结论,孩子自然会慢慢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真正厉害的爸爸,不是能一眼看穿孩子的问题,而是能耐着性子,陪孩子把情绪说完。
因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被批评、被修理,而是被理解、被接住。
有时候,最好的教育,不是你教了孩子什么,而是他愿意跟你说心里话。
②真实参与,而不是做“甩手掌柜”
很多爸爸心里觉得:“我努力赚钱,不就是为了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吗?”
没错,经济上的支持很重要,但对孩子来说,还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爸爸的陪伴。
哪怕只是每天抽出十几分钟,陪孩子搭搭积木、画画小怪兽、讲个睡前故事,对他来说,都是宝藏时光。
研究也发现,孩子0-6岁这段时间,哪怕爸爸每天多陪10分钟,将来孩子的幸福感都能明显提升。
所以别小看那些“小事”——
一起堆积木、一起讲个故事、一起追着玩泡泡,每一次陪伴,都是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颗“我被爱着”的种子。
有些爸爸可能会说:“工作太忙,真没时间。”
但陪伴不在多,在用心。
哪怕加班再晚,回家拍拍孩子,轻轻问一句“今天过得开心吗?”
孩子心里都会亮一盏灯:“原来爸爸一直在乎我。”
陪孩子,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有时候,就是默默在他需要的时候,出现在身边。
③以身作则,而不是空喊口号
孩子的眼睛,比耳朵更敏锐。他们不是听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
比如,你希望孩子遇到问题冷静沟通,可是自己在家动不动就摔门、发火;
你希望孩子讲信用守承诺,可是自己随口答应的事情却经常忘记。
孩子学到的,永远不是你嘴上的道理,而是你身体力行的榜样。
一个真正高层次的爸爸,遇到矛盾时能控制情绪;答应孩子的事,哪怕很小,也认真兑现。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塑造了孩子对世界的信任感、对自我的认同感。
榜样,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
④行动鼓励,而不是空洞夸奖
很多爸爸以为,鼓励孩子就是多夸夸:“你真棒!”、“太厉害了!”
其实孩子听多了,会有点麻木:到底哪里棒?为什么棒?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真正有效的鼓励,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并且认真告诉他:“我看见你在坚持,真的很了不起。”
比如,孩子拼了半天拼图,终于完成了,与其只说一句“哇你好厉害”,不如认真地说:
“爸爸看到你卡住的时候也没放弃,一点点找办法,最后自己搞定了,太棒了!”
这种鼓励,不光让孩子开心,更让他知道:努力本身,就是值得骄傲的。
而且,光靠嘴巴夸还不够,行动上的支持更重要。
孩子遇到挑战,别急着点评成败,先陪着他一起试一试、练一练;
孩子失误了,别急着批评,拍拍他告诉他:“没关系,爸爸相信你可以慢慢来。”
真正打进孩子心里的鼓励,是爸爸愿意陪着他一起跌跌撞撞,而不是只在结果出来后才露面。
真正厉害的爸爸,从来不是讲得最多的那个,而是陪得最久的那个。
他们不会把育儿当成妈妈一个人的事;
也不会只在出事时才匆匆现身;
而是一直稳稳地站在孩子身后,哪怕只是一点点时间,也用心在一起。
父亲在家庭里的角色,真的不是“可有可无”——
爸爸参与得越早,孩子的性格就越稳定,对世界的信任感也越足。
但每一个愿意往前迈一步的爸爸,
都是孩子最了不起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