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这些年,越来越明白一件事,孩子的安全感不是靠物质堆出来的,而是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常里。
虽说它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孩子缺了它,整个人会蔫儿吧唧的。
我们说话做事大多数都是被无意识驱动的,若在人生最初的几年里,家长能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我是被爱的”,就能给到他无穷的力量,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挺直腰杆向前走。
那么这份安全感,到底从哪儿来?其实就藏在这3件小事里:
1.你的情绪稳了,孩子的世界稳了
我见过一位妈妈,平时对孩子温柔耐心,但只要一接工作电话,声音立马拔高八度,语速飞快,眉头紧锁。
每遇到这种情况,她3岁的儿子就会默默放下玩具,躲到沙发里,直到妈妈挂掉电话才敢回来。
娃的大脑中,有种叫“镜像神经元”的特殊细胞,能本能地感受和模仿父母的情绪状态。
而且小朋友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没有“这是妈咪的工作情绪,与我无关”的认知能力,会天然地把所有变化都与自己联系起来。
当妈妈接到工作电话突然变脸那一刻,焦虑、烦躁这些情绪就蔓延开来了,感觉不对劲的他,就会立即启动“防御机制”,将自己保护起来,直到确保自己是安全的,才敢解除“警报”。
2.说一百遍“我爱你”,不如一句“我在”
喜欢把“宝贝,我爱你”挂嘴边,当然没错。但对孩子来说,真正的安全感不是甜言蜜语,而是“我需要你的时候,你都在”。比如:
孩子摔倒了,你第一时间不是喊“别哭”,而是蹲下来问,“疼不疼?妈妈看看。”
做噩梦惊醒了,你不说“没事,梦是假的”,而是搂住他,“害怕啦?妈妈在这儿呢。”
踢球输了,你搂住他,“挺难过的,对吧?妈妈小时候输了也这样。”接着你指着他膝盖上的泥,“摔了这么多次都没放弃,你坚持不懈的样子最帅气了。”
孩子哭闹时,你的平静就是他的安全感;孩子害怕时,你的存在就是他的避风港。
当我们可以像容器一样接住孩子的情绪,好的坏的都兜着,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关怀,那他就有底气抵挡学习和生活上的所有风风雨雨。
3.允许孩子慢一点,让他找到自己的节奏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催孩子“快点”、“赶紧做”,他反而越磨蹭。他不是故意跟你作对,而是催促会触发压力反应,大脑一紧张,动作就更慢了。
我家小子以前穿鞋特别慢,我急得直跳脚。后来才晓得,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以学走路例,有的宝宝9个月就会走了,有的18个月了还走不稳。但最后,他们都能跑能跳。
慢,是最快的成长。
就拿学穿衣这件事来说,尽管你教过他几次了,他也有一点眉目,但并没有完全掌握这项技能,每次穿的时候都要想一想,理清头绪才能做好。
如果你能保存耐心,经常对娃说,“不急,妈妈等你”、“需要帮忙吗?”,他就能慢慢摸清做事的规律:原来这样穿会比较快,那样穿手很难弄出来……
要是你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催催催,正在思考的大脑以为发生什么威胁到生存的事情,把所有的脑资源都拿去应对“危险”了,结果让孩子失去了探索和思考的机会。
最后美妈想说:
孩子的安全感,藏在千百个平凡瞬间里,不在某一次某惊天动地的陪伴。
荣格所说的“自性化”,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你期待的模样。
这份底气,来自日复一日的允许:允许他慢,允许他哭,允许他和你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