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我当仇人”,按下休学的暂停键,重新养育孩子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2024-03-25 18:50:32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行走的炸药桶,说不得骂不得,一点就爆,不是关上房门,就是离家出走……

我从未想过这些叛逆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01

我的儿子从初三上学期开始,渐渐出现了不按时完成作业、抄作业的情况,同时会找很多借口拿手机玩。

初三寒假时,和他爸爸因为玩游戏发生冲突,便不愿和我们交流。

开学时不愿去学校,然后频繁请假,期间也曾许诺回学校,但到了第二天就是没动力,一个月后彻底躺平。

在家里情绪不稳,不出门,日夜颠倒。

期间,我多次请班主任和他的朋友劝说,但孩子无论如何就是不沟通。

直至最后我们无计可施,送到一所素质学校待了两个多月,但效果微乎其微。

这个学期找了另一所学校读书,但返校后不久又出现了请假不回校,沉迷手机的现象。

实在没有办法,我找到了妈心理,听了几场直播后,发现有很多案例和我孩子一模一样,并且会手把手的指导家长做出改变。

我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路。

02

我跟老师说,发现孩子不再像从前那样和我无话不谈了,他不再听我的话,常常跟我犟嘴,甚至把内心封闭起来,不让任何人进来,即使我是他最亲的人。

老师告诉我,心理学家将这种青春期常见的现象称作“闭锁心理”,这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一种阶段性的心理现象。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大都会出现闭锁性,即出现隐秘的心理特征。

主要表现为把自己封闭起来,平时很少与人交流,内心的矛盾从不外露,当这些得不到解决时,他们往往会因为焦虑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这种心理会这种心理会削弱孩子的意志力、心理承受力和认知能力。

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并引导反而以打骂的方式回应会加重孩子不安、焦虑、忧郁情绪恶性循环下甚至导致自杀。

老师的话让我感到心惊,回忆小时候跟孩子相处,发现我踩了很多雷:

不会和孩子互动,很难和孩子建立心理链接,感受不到孩子的情绪状态;

倾向于把孩子当物体,经常否认孩子的情绪,不允许孩子哭,希望孩子早熟;

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的成长缺乏信心,不相信孩子是有旺盛的生命力。;

过分不恰当的照顾孩子,他专注做事情的时候会打扰他

……

唠叨、讲道理、失控是我的常态“手段”,久而久之,孩子对我们失望、逃避。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理围墙”,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夜行的刺猬,躲在自己的围墙里,窥视父母的一举一动。

当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自动隔断和外界的关联,一有风吹草动,就竖起全身的刺来攻击。

加上青春期涌动的孤独压抑无处疏解,渐渐变得冷漠、叛逆、不可接近……

03

当孩子变成一只刺猬,父母唯有改变教育方法,才能拥抱孩子、化解危机。

1、做真实的父母,平常心看待休学。

当孩子休学以后,家人刚开始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哪点做的不合适了,让孩子不开心,情绪不稳定了。

但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让还变得积极起来,反而给他的内心制造了更多的愧疚感,他更不愿意出屋了。

默薇老师说,我们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之前就建立的很一般,孩子休学了,我们忽然一反常态的对孩子格外尊重,孩子想干嘛就干嘛,不敢违背孩子的意愿。

实际上,家长的焦虑和担忧,都写在脸上,孩子会敏锐地觉察到,觉得爸爸妈妈不真实,有点虚伪。

家长心里因为休学而着急,嘴上说着:妈妈爸爸不在乎你的成绩,你考多少分都可以。

等孩子稍微情绪好一点,放松一点了,然后就会笑着小心翼翼地问,我们要不要回学校试试看。妈妈要不要帮你找个老师,来家里补课,你看行吗?

我通过学习、成长、做心理咨询,学着从根本的认知上做出调整和改变。

我们越着急,孩子恢复的越慢。

其次,不拿别人家的孩子的方法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妈心理的理论很科学,但是具体应用的时候还是要根据孩子的认知、理念,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真实的父母更容易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2、找到松动的那块“砖”,建立起良性沟通

“刺猬”躲在围墙里独自哭泣,却不肯出来倾诉。

我们想要消除隔阂,找到围墙里那块松动的“砖”便是突破点,它可以是孩子关心的事、兴趣爱好等等。

心理养育有三类客体,父母是主客体,重要他人和兴趣爱好是副客体。

儿子情绪最差的时候都会窝在房间里不出来,为了让他多一个陪伴,我买了他央求很久的美短猫咪。

日常中他会主动负责铲猫砂、喂猫粮、逗猫咪玩耍,宠物的陪伴缓解了他的孤独感。

正是抽动了这一块松动的砖,我和孩子因为猫咪多了不少沟通,释放出良性沟通的信号。

3、把孩子当领导,恰当的支持孩子

把孩子当领导,并不是说,我们就得对领导点头哈腰,而是作为“合作者”、“利益共同体”为领导提供“支持”。

以前,孩子一有什么事,我就急,但现在,一想到对方是“领导”,我就只能用一种尊重、平和的态度沟通:“领导,这个事,我说说我的看法啊,供你参考。”

如果他说,“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也不会全盘否定,只能进一步说:“要么这样,我这里还有一个方案,你看怎么样呢?”

我只提供意见,真正的决定权,在“领导”,沟通起来,就少了很多阻力。

领导最在意的,就是我们对他是不是足够尊重,其实孩子也是。

孩子复学时遭遇过几次失败,觉得很难熬。

我们一直坚定地支持着孩子,会为了他复学建言献策,以他的意见为主。

允许他撤退,也允许他退缩,当他有一点前进的苗头,更是大为鼓励。

熬过复学的前三个月,孩子现在的状态慢慢变得稳定,也有了自己要好的伙伴,我们很是满意。

对我们一家来说,这段在家时光也是对过去遗憾的弥补。

我意识到,我家孩子在家不能上学,跟他7个月大就跟我分开是有一定关系的,他有一种被抛弃感,我现在的陪伴是在弥补他童年时我陪伴的缺失,他正在享受这份迟来的陪伴,在慢慢找回安全感,我尽力地陪伴,把缺失的补回来,也许我家孩子就好了。

END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说:“教育的过程是情感在前,约束在后,对叛逆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叛逆,父母要做的不是“暴力镇压”,而是要用温和坚定的方式,去打开孩子的心结。

0 阅读:0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