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机会参与了一次“企业市场活动招投标”的讨论,通过这次讨论,我一方面发现了现在的甲方市场活动确实很缺乏面向自身受众的“创意”;另一方面我也发现了很多乙方出现思考的困境的原因——似乎所有的人都没有去想过甲方到底为什么要做这场活动。
作为乙方,公关公司或者活动公司巴不得甲方给出全部的执行方案,这样虽然会导致竞标的乙方陷入绝对化的价格战当中,但是却可以避免各种“错误的出现”,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只是“赚的多”与“赚的少”的问题,如果支出大于收入,乙方不去接这项活动就是了。但是作为甲方的市场部,如果他们真的希望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收获“有意义的活动规划与执行方案”,甲方需要思考什么,乙方又应该“替甲方思考什么呢”?

从战略架构上来说,甲方想要做市场活动而不是通过简单的广告、发布会……来进行宣传,肯定是有着自己的诉求的,对于老板来说,这种诉求也许只是一个命令,但是对于市场部、品牌部、公关部来说,老板的这个命令就是“生死存亡”的全部。如何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做出更优异的表现,这是市场部门的思考方向。
而作为乙方来说,其实甲方有两重含义,第一重是甲方企业;第二方则是甲方的市场部门。每一次投入,都应该可以产生一个可以“多赢的局”,这样才能够让多重甲方都满意。在逻辑上,乙方的提案要符合甲方企业的预算要求,同时,还要保证甲方的市场部门可以顺利申请到预算并得到公司的称赞,这就让乙方必须从根源上去思考一切。

通常来说,参与竞标的乙方会更在意其他竞标单位,我以前所认同的理论也是“我的方案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只要保证比竞争对手好”就足够了。但是实际上这种理论也只能存在于“理论”之中,即便一切都是公平竞争的话,我们又怎么可能知道怎样的一个提案才会比其他竞争对手的提案“都好”呢?
所以,乙方不妨从以下四个战略角度来思考自身提案的立论基础:

第一,甲方为什么要做这场活动而不是去参加第三方举办的主题活动(比如论坛、广告等等)?找到甲方做这场活动的“必然性”,也就等于分析出了“要达成怎样的结果甲方才会满意”。为了独享资源?为了全力彰显、包装自己?还是其它什么……?这种分析是乙方换位思考的重要组成。
第二,通过本次活动甲方想要告诉管理机构什么?想要告诉市场什么?想要告诉活动参与者什么?想要告诉大众什么?想要告诉竞争对手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乙方思考的第二个维度,思考清楚这些,将会对活动的主题方向以及现场表现有更明确的思路,也可以让甲方更认同乙方的执行方案。

第三,思考甲方的甲方可以通过本次活动看到甲方什么?这是一种“高维度的思考”模式。乙方的执行,是会受到甲方诉求的限制的,如果能够站在“甲方的甲方”这一立场上去为甲方思考并设计解决方案,甲方不满意的可能性会降低许多。
第四,需要思考自我保护。虽然不必做“方案被抄袭”的假设,但是从自我保护的角度而言,投标提案当中必须有一些“排他性”的设计,我个人的建议是“可导入资源”的排他性,这会从根本上为方案提供一层壁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