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多年前买这本书的时候曾经读过一遍,当时还没有开始读一本书就写一篇读后感的习惯,十多年后重读,让我觉得《大连接》有一些可读的地方,但是大部分案例都过于学术,显得这本书并不是给大众阅读的。
我还记得,购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把它当作一本社会学的著作,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本书与勒庞的《乌合之众》是有着一些相似性的,书中讲的虽然是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现象,但是却可以应用到现在的市场当中,事实上《大连接》中也确实提到了“社交网络”的概念,用更传统的营销话术来形容,这本书讲的就是“口碑营销”。
当年的我更喜欢琢磨市场相关的学科,因此选择的切入点也有所不同,如今的我可以从更“客观”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本《大连接》。我认为这次重读,从这本书中收获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位作者提出的“三度理论”。
书中言及,通常我们所说的“六度人脉”,指的是信息的传达,而“三度理论”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关系。社会学有趣的一点就在于很多理论都可以被列举出“反例”,我个人也并不认同作者的“三度理论”绝对化,但是我觉得《大连接》这种研究人际关系的方法还是挺有趣的。
举例来说,我家中的堂兄喜欢足球,他支持的球队是利物浦,而小他七岁的我则并没有受他的影响,我选择支持的球队是利物浦的“死敌”曼联,后来,家族中的一位小弟长大了,他又选择了支持利物浦,但这并不是因为他受了我堂兄的影响,他的心理状态和我一样,只是觉得支持不同的球队会让大家在看球时更有乐趣。而家族中的另一位兄弟,根本就没有理会我们三个的喜好,他喜欢篮球。
在《大连接》当中作者所举出的“三度影响力”大都是“负面影响”,比如“胖子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有可能是个胖子”,为什么不说“瘦子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很有可能是一个瘦子”呢?同样是我的亲身经历,我曾经通过运动的方式让自己的体重减少了几十斤,但是我身边和我关系很好的胖子朋友,却没有一个可以像我这样瘦下来。同样的例子还有,“学渣贪玩,他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有可能贪玩”,但是“学霸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却未必和学霸一样学习成绩优异”……。所以,难道《大连接》作者所说的“三度影响”只能够“向负面方向包容吗”?所以,在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了学习这本书中的“研究方法”而并非“学术结论”方面。
十多年前,很开心能够向田辰山老师学习有关“比较哲学”的理论,在学习和讨论中,我知道了中国人本来就是更在乎“连接”的。在后来我给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我也列举了围棋与国际象棋的比较,围棋不像国际象棋那样在棋局没有开始之前就为每个棋子定好了头衔,围棋的每一颗棋子是平等的,每一颗棋子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它自身,而取决于它与己方其它棋子的“连接”,无论是扩大地盘、做活一块棋、杀死对手……,一颗棋子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建立起有效的“连接”,才能够保证棋局最终的胜利。现在想想,我当年所写的那个课件,真的可以和这本《大连接》对照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