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的学术界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当学界发现既有概念无法解答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发明一个新的名词来代替原有的问题,这样,原来的问题就变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概念。品牌力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产物,与之类似的,还有产品力、渠道力……,相信过不了多长时间,企业力、员工力、资源力、财务力、风控力、运营力……这些概念都会被“发明出来”以代替那些本来并不复杂但是他们说不清楚的概念。
在网络上搜索了很久有关“品牌力”的描述,发现这些描述、定义,其实不过是对“品牌所带来正向影响的可能性与保证”解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对于“品牌力”的解释,其实就是就是对“品牌”的解释,这种混淆一方面说明了这两个概念确实有重叠的部分,另一方面则说明了在市场端许多“看似凌厉”的概念,其实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关于“好产品”还是“好商品”的文章,相比较而言,好产品只是“过程”,而“好商品”才是结果。同理,“打造品牌力”只是过程,而“获得品牌消费者”才是结果。好的过程确实更容易带来好的结果,但是如果逆向思考一下,一切都从结果出发,从“获得品牌消费者”的角度去设计“如何打造品牌力”,效率会不会更高一些呢?
品牌学是一门舶来的学科,在市场当中存在着信息差,这也就导致了市场当中很多提供品牌咨询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品牌”这一个概念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品牌”并没有一个绝对化的定义,每一个品牌咨询机构都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而给出自己关于“品牌”的解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并不是那么专业的品牌咨询机构为了让甲方满意,并没有遵循管理学、市场学……等专业方面的知识点,而是完全按照甲方的意愿(甚至是预算)来对甲方的品牌进行解读和包装、宣传,这样做所导致的“最坏的情形”,就是很多甲方并没有看到“从结果来看待品牌”的第三方战略规划。

我们不妨假设一个场景:面对着那些极力渲染“品牌力重要性”的第三方机构,问他们一句“按照你所设计的品牌力发展规划,就能够获得品牌消费者吗”,猜猜看他们会怎样回答?之后,不妨真的去询问一下自己所认识的市场第三方公司,看看他们的答案又是怎样的。
又或者,如果看到本文的你正在考虑着如何打造一个品牌,问题也可以抛给自己:我们为什么需要品牌?品牌打造出来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品牌打造的终点是“形成品牌力”还是“获得品牌消费者”?

按照“品牌力”的逻辑,无论规模大小,每一家企业都需要有自己的品牌,都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力”,但是,如果我们考虑消费市场,那么就可以清晰地知道,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需要“品牌消费者”,就好比那些庙会上的摊位老板,他们需要的只是大众概念下的“消费者”,这样的摊位想要获利,只要卖出产品的利润高于“场租+人工”就可以,与品牌的关联性很小。所以,“品牌力”,更多地是关于品牌学的一种研究,而“获得品牌消费者”,则是面向市场的一种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