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是我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也是无数青壮年中医心中的精神灯塔。从业数十年,他始终扎根临床一线,以“传承创新中医药”为使命,提出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中医学术理论,尤其在中医治疗代谢类疾病方面成就卓著。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首创的“膏浊致病”理论体系,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中医治疗开辟了全新道路。

1956年1月,仝小林出生在吉林长春的一个普通家庭。长白山林海雪原,是他童年记忆中最深的底色。他的父亲是一位老中医,常年带着仝小林上山采药,辨叶识根。那时的他还不懂“医道济世”这四个字的深意,但中草药的气味与形态,早已烙进了仝小林的骨子里。
仝小林12岁那年,村里一位孩子高烧不退,后来甚至突然抽搐昏迷。正当大家手足无措时,一位年迈的老中医拎着布包赶来,只是取出了几根银针,在孩子的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位快速刺入,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烧晕的孩子竟悠悠转醒。而这一幕深深震撼了少年时期的仝小林。此时老中医的银针在他眼中不再只是医具,更是一把生命的钥匙。也是从这里开始,仝小林立下了日后要当中医“悬壶济世”的志向。
1977年恢复高考,仝小林如愿考入长春中医学院。四年后毕业,他前往皖南医学院攻读硕士,师从著名的中医专家周仲瑛教授。周老一身学问,尤其擅长疑难杂症与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这也对仝小林影响至深。读研期间,他频繁跟随导师下乡义诊、深入病房,在一线临床中不断积累起了丰厚的经验。

也是在这一时期,仝小林逐渐注意到一个现象。越来越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中年患者,体检时往往还附带尿酸偏高,甚至出现痛风性关节炎等高尿酸血症症状。更令人意外的是,这种患者的病情往往比单纯“三高”患者更复杂、恢复更慢,并且治疗后还带有一定的反复性。此时,仝小林立刻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种代谢紊乱的综合表现。
彼时,高尿酸血症在中医学界尚未被广泛重视,许多医者还将其归为“痹症”或“湿热下注”等旧病名下,治疗方案也多采用利湿通络、清热解毒之法,而疗效也始终差强人意。仝小林却不满足于此,他一头扎进古籍,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证治汇补》到《温病条辨》,试图找出与现代高尿酸病理相通的理论依据。
通过大量古今对比,一个全新的中医框架逐渐在仝小林脑海中成型。他提出高尿酸血症并非单一脏腑失调所致,而是“膏浊内生、气血运行不畅”的结果。病根在脾,湿浊为患,气滞、瘀血、痰饮为兼因。于是他将其纳入“膏瘅”“痹证”“水肿”等传统范畴,提出“膏浊致病”理论,开创性地将高尿酸、痛风纳入中医代谢病体系。

而仝小林理论的临床转化,在2005年迎来了重要验证。那年春天,一位企业老总慕名找到仝小林。由于长期应酬饮食油腻,再加上大量喝酒,他突然出现右足剧痛红肿的症状。疼痛如刀割,甚至一度连鞋都穿不上。一开始,老总去医院检查时被当场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血尿酸也飙升至780μmol/L。最初的医生建议长期服用秋水仙碱和非布司他,但老总担心副作用,不愿依靠西药。于是,便通过层层关系找到了仝小林。
而仝小林详细询问其病史,观舌苔黄腻、脉弦滑有力,结合“膏浊致病”理论,辨证为“脾虚湿盛、气血瘀滞”。他开出“当归拈痛汤”加减方,配以茵陈、苦参清湿热,羌活祛风除湿,特别加重了威灵仙30克,以通络止痛。而这位老总按方服药7日后,红肿明显缓解,行走自如,后续血尿酸也下降至450μmol/L。
此后,仝小林不断打磨经验方,提出了治疗高尿酸初期患者的“三味小方”,即土茯苓、萆薢、威灵仙。三药配合既能健脾化湿,又可通络止痛、解毒散瘀。尤其适合代谢综合征体质、肥胖和高脂饮食背景下的高尿酸患者。

这一配方也在后续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2008年,仝小林治疗过一位体重指数高达33的病人。由于肥胖影响,患者的血尿酸一度高达720μmol/L,并且还伴有脂肪肝。针对具体情况,仝小林在“三味小方”的基础上,将土茯苓剂量提高至90克,威灵仙配伍生姜煎煮,形成温化利湿之效。患者坚持服药不到三个月,体重便已减轻12公斤,尿酸也降至360μmol/L,脂肪肝也出现了明显逆转。
而在治疗尿酸引发的并发症方面,仝小林也有诸多突破。2018年冬天,他接诊了一位55岁的食堂大娘。长期以来,她一直饱受糖尿病的折磨,同时还有高尿酸血症合并痛风。首次就医时,其足部已出现溃烂流脓的情况。当时的医生建议截肢,而患者本人和家属坚决不同意。实在没辙的情况下,也是托人联系到了仝小林。
仝小林仔细查看创口后,发现周围暗红无生机,脉象虚弱,判断为气虚血瘀、湿毒内阻之证。他采取“内外合治”法,即内服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通络,外敷自制“白糖生肌散”(为白糖与黄连粉调敷),并保持每日换药。经过整整三个月的调理,患者足部创口完全愈合,彻底避免了截肢的风险。

除了这些医者仁心的临床案例,仝小林还重视理论的转化与传播。他牵头开展了“中医治疗高尿酸血症多中心临床研究”,该项目涵盖全国十余家三甲医院、2000余例患者。而项目大数据显示,中医疗法在降尿酸、控制痛风发作频率以及改善肾功能方面均优于单纯西医疗法。这项成果也在国际风湿病年会上被美国风湿病学会高度重视,从而传播到大洋彼岸的美国。
在一次医疗科普的电视讲座上,主持人这样问道:“仝老,一些上了年纪的三高患者经常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高尿酸血症,而其伴发的痛风关节炎实在是让人痛不欲生。您作为尿酸研究领域的专家,有没有什么独家的方法,能让患者不靠吃药也能将尿酸稳定在正常范围呢?”
面对主持人和台下观众翘首以待的眼神,仝小林哈哈大笑道:“其实是有的,很多人认为降尿酸就是要清淡饮食,戒掉海鲜和啤酒,同时保持运动。其实光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还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这3件小事,只要能始终坚持,保证你尿酸一直四平八稳!”

那么,仝小林所说的3件降尿酸小事分别是什么呢?
第一件事:早上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温开水,帮助身体“启动引擎”
仝小林院士常说,高尿酸并不是一味“吃出来”的,而是身体“代谢出了问题”。而在代谢系统中,脾胃的运转非常关键。早上是一天中脾胃功能开始活跃的时间,但现代人常常起床就赶着出门,连口水都顾不上喝,有的人甚至习惯一早就喝冰咖啡或冷饮。这样的做法对脾胃是一种伤害,会影响它运化水湿、排出体内代谢废物的能力。
仝老建议,晨起后的第一杯温水非常重要,能唤醒内脏功能,稀释血液粘稠度,促进代谢“开机”。推荐用200毫升左右的温水,不加糖、不加盐,也不宜太烫或太凉。喝水之后,可以适当吃点温热易消化的早餐,比如山药小米粥、薏仁汤、蒸南瓜等,有助于健脾化湿,让尿酸更容易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第二件事:晚饭要早、要少,别让身体“夜里还加班”
很多高尿酸患者有一个共同习惯:白天吃得少,晚上吃得多,尤其是下班后一顿火锅、一瓶啤酒、再来点夜宵,才觉得“解乏”。但仝小林指出,这种饮食节奏恰恰是身体代谢紊乱的一个重要诱因。晚饭吃得太晚、太油、太饱,不仅加重肠胃负担,还会打乱肝肾的排毒节律。尤其是夜里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肾代谢最旺盛的时段,如果此时消化道还在处理晚餐残渣,就会导致代谢废物堆积,包括尿酸、脂肪和胆固醇。

因此,他建议高尿酸人群将晚饭安排在晚上7点之前,饭量控制在七分饱,避免油炸、烧烤、浓汤等重口味菜肴。可以多吃些蒸煮的蔬菜、豆腐、山药、藜麦等清淡而营养的食物,有助于“卸载”夜间的代谢系统。
第三件事:坚持每天活动30分钟,让尿酸“有路可走”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不少人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仝小林特别强调,久坐不动,是高尿酸和痛风发作的“温床”。人体的血液循环就像一个运输系统,而尿酸是体内的一种代谢废物。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尿酸就容易沉积在关节、肾脏等部位,引发痛风、肾结石等问题。特别是下肢的末端关节,比如大脚趾、踝关节,由于位置低、血液循环慢,更容易积聚尿酸结晶。
但运动并不等于剧烈运动。仝老并不主张跑步、跳操那样的高强度锻炼,反而更推荐“动中有静”的方式,比如快走、八段锦、甩手操、太极拳等,每天30到40分钟即可,最好分早晚两次进行,既能活络气血,又不至于劳累伤身。
参考资料:
[1]孙磊,赵建新,陈卫,等.基于比较基因组学解析罗伊氏乳杆菌FQ56对小鼠高尿酸血症的缓解机制[J/OL].食品与发酵工业,1-11[2025-04-12]
[2]李仕雄,段为钢,云宇.高尿酸血症模型动物研究新进展[J/OL].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2025-04-12]
[3]孙广瀚,孙咪,徐洋,等.尿酸与冠心病的作用关系与机制研究进展[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5
(《纪实:68岁仝小林院士公开3个降尿酸秘诀,建议马上做起来》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不知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