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自西安事变之后东北军群龙无首,很快就隐于历史尘埃之中。
这个说法其实不对,张学良兵谏前东北军可是有25万人的,如此庞大的基数蒋介石不可能都处决,只能逐步分化、打击、撤裁。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将拆分的东北军于学忠部安排到东北,准备让他们跟日本人互相消耗。于学忠倒也有能力,挺入敌后迅速扩军超过两倍,八路军115师、山东纵队一度还配合过他们作战。
可在短短的三年里,该部积攒下来的力量就全部消散,甚至战区都被撤销。为何会有如此变化?
这背后,除了日寇的强力进攻外,还有蒋介石捅的一系列软刀子。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离开西安,从此他的命运被切割两半。在登机前,他给麾下留了一封手令:我去南京期间,东北军交由于学忠统领,一切听从杨虎城指挥。
他这番安排后来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不过也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在东北军内部,于学忠是很重要的实权人物。
此人原先在北洋直系任职十年,1927年才跟随奉系,这种“外来户”想升官,出众的能力、积极表忠心缺一不可,于学忠两者兼具,因此备受张学良重视,在1936年时已是东北军51军军长。
待张学良被囚禁后,东北军爆发内讧,原先的势力瞬间四分五裂,面对中央军毫无招架之力。迫于形势,于学忠只能接受命令,率一部东北军调驻江苏淮阴附近。
全面抗战爆发后,于学忠出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前往山东承担海防。日寇侵鲁时,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不战而退,导致战局崩坏,最终韩复榘被处决,于学忠接过山东军队指挥大权。
往后一年的时间里,于学忠领军参加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等重大战事,麾下损耗大却得不到补充,内心苦闷不已。
1939年初,于学忠改任为鲁苏游击战区司令,战区下辖原东北军的51军、57军和中央军的89军。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以东、老黄河以南这片广大区域的游击战都由他负责。
看起来他职务是升高了,但实际上权力反倒变小了。本来作为集团军吧,他还可以机动,还能在后勤方面得到支援。而升为战区司令后呢?基本什么都要靠自己。
名义上指挥了山东、苏北、苏中等广大区域和三个军,但89军军长是鲁苏战区副总司令、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此人是顾祝同亲信,绝对的中央嫡系,他不会听于学忠的命令,也不让于学忠插手苏北、苏中。
鲁苏战区的“苏”,于学忠是没指望了,那“鲁”呢?很尴尬,山东的黄河以北地区被划给了冀察游击区,因此就剩个鲁南。
但鲁南的大城市、交通要道又被日寇侵占,于学忠的实际管辖区域就只有点山区县城和乡村小镇,情况比较窘迫。
于学忠当初是大力支持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动手后,他在兰州也抓了一应中央大员。蒋介石内心那“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麾下平内乱”的想法,于学忠自然也清楚。
虽被刻意针对,但他没有一怒之下叛变投敌,毕竟手里有两个军的兵力,日本的重点又在正面战场。于学忠便迅速率部深入敌后,短时间内收编地主武装、抗日志士,数个月就扩编3个师和3个游击纵队,使鲁苏战区总兵力超过15万人。
从1939年9月开始,于学忠又跟八路军山东纵队、115师合作抗日,频繁对日寇侵占的大型城市发起袭扰,并破坏交通、消磨敌人的战争潜力。
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多次跟于学忠面谈,在携手抵御外敌之事上达成了共识。有时于学忠需要八路军配合打击日寇,我方也积极进行了行动,双方相处很融洽。
此时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山东保安司令秦启荣在大搞摩擦,杀害了众多抗日军民。不过沈鸿烈是政客,麾下只有一支实力不强的新四师;秦启荣是地方武装,没有什么作战经验。
于学忠部正规军队没有参与进来,八路军得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这方面我党还是要感谢他的。
可惜的是,时间进入1940年后,日寇发现一些占领区“入不敷出”,由于不断有抗日武装袭扰,他们所付出的成本竟大过了收益。
恰好正面打得也比较乏力了,便决定调过头来重点“清剿”后方战场。山东地区,日军就将八路军和于学忠的51军、鲁苏战区总部视为重点目标。
那个时间八路军情况很糟,在日寇的大力“扫荡”下,一些根据地被打垮,出现了不少非战斗减员、开小差的情况。
于学忠这边也不好过,他麾下是正规部队,灵活性不如八路军、很难做到化整为零,因此面对日寇的进攻,他们往往也正面应对,这就导致伤亡惨重。
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周复、战区副官处处长魏凤韶、党政分会军务处处长张庆澍、113师参谋长张植孚、鲁西游击司令朱世勤等人先后牺牲。都已经有这个级别的干部阵亡,说明敌已经打到核心处,形势极为严峻。
于学忠嫡系部队的惨状,竟把东北军57军军长缪澄流给吓懵了,准备叛变投日。111师师长常恩多、333旅旅长万毅等人连忙出手制止,因而爆发“九二二锄奸”事件。
本来吧这种时候国民政府应该予以安抚,稳定那些不愿投敌的人。但蒋介石本就不喜东北军,立马趁着有由头撤销了57军番号,麾下111师、112师归鲁苏战区总部直辖。
从此,于学忠实际能掌控的军级编制只剩一个,而在这个军里他的嫡系部队已被打残,划过来的两个师又各有心思,他没办法实现统一管理。
1942年8月,111师主力火线起义,加入了八路军;1943年1月,鲁苏战区新编第4师(师长吴化文)、省保安第1师等部投日当伪军;
1943年7月,112师副师长荣子恒在汉奸荣臻策动下叛变(荣臻为荣子恒之父),112师也跑了一大半。如此一来,于学忠手里的兵力七零八落,再坚持下去,他的部队不是被歼灭,就要变伪军。
最终在1943年7月,于学忠率领剩余力量向皖北转移,鲁苏战区名存实亡。到1944年5月,这个名也被撤销,原先鲁苏战区的部队分别编入第一战区和第五战区。
如果蒋介石能给到真正的支持,及时为于学忠补充,那东北军的发展肯定会不一样。
奈何老蒋还是在想尽办法排除异己,有机会打击绝不放过,最终就导致一个战区消失。这种消灭“杂牌”的心思,后来也害了老蒋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