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决定全国局势的三大战役里,我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一战。双方名将荟聚、精锐云集,导致三个阶段都险象环生。
当时前线的指挥机构,我方淮海总前委领导着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而国民党的徐州“剿总”也指挥了七个兵团。
这七个兵团的司令官其实都非庸才,但由于各怀心思,始终没能凝聚于一点发力,最终就被解放军逐个击破。
那么,当年国军这七大兵团哪个给解放军造成的伤亡最大?七位兵团司令官各是什么结局呢?
在淮海战役期间,徐州“剿总”能指挥的有:第2、第6、第7、第8、12、13、16这七个兵团,按照数字顺序来一一介绍。
第2兵团可以说是徐州“剿总”最倚仗的武装力量,其以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为根基组建,另还下辖12军、70军、72军、74军等中央军精锐,人数高达12万之多。
兵团司令官邱清泉军事能力不弱,跟日寇作战时屡立战功,解放战争前期也多次率部击退解放军,但他本人私心也比较重。
救援黄百韬兵团时发现阻力很大,立马就用“尖锥”战术应对,只用少量兵力在前,主力留在后方。样子是做到了,上级无从指责,自身实际又未损,看起来两全其美。
只是,此举也等于断绝黄百韬的生路,等华野腾出手来后,就开始谋划进攻徐州了。
后来在撤出徐州时,杜聿明故意切断电台,不希望大军被“微操”给断送,然而蒋介石还是有办法,空投了手令要求调头。
回去必被围,但不回去就是抗命,杜聿明内心纠结,召集各兵团将领商议对策。其他人大多数想走,唯有邱清泉要听“校长”的话,他是个死硬脾气,手里的实力又最强,杜聿明无奈,只好选择赞同,于是三个兵团就被围在了陈官庄。
解放军为了稳住平津的傅作义,最初对陈官庄围而不攻,只采取政治攻势。
期间杜聿明因看不到希望,也曾准备与解放军联系,但每次有人提出这个想法时,邱清泉都会放狠话阻止,这一耽搁,就等到了解放军发动总攻。
1949年1月9日,第二兵团基本土崩瓦解,邱清泉通知残部“我已放弃指挥权”,随后带着一丝亲信想要北窜,但在天罗地网之下,他没能逃脱,最终被击毙。
第6兵团下辖39军、96军、99军,去救黄维兵团时,上级又将从塔山撤回来的54军补充了进去,兵团司令官为李延年。
从番号可以看出,这个兵团没什么特别精锐的部队,补充进来的54军又被打残了,所以淮海战役期间他们主要执行配合作战任务。
黄维兵团被围后,第6兵团奉命去救,但是蚌埠重要,李延年还要留下部队防守。本身实力不强,还得拆分使用,最终什么也没做成。
到全局溃败之际,第6兵团奉命南撤。李延年之后还出任过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六兵团司令官,但由于防守平潭岛时撇下部队开溜,蒋介石震怒并将其判刑,李延年的余生就在台湾郁郁而终。
第7兵团下辖25军、44军、63军、64军、100军,该兵团成分很复杂,司令官黄百韬早年投身于北洋军阀,虽靠着拼死作战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但国军内部的黄埔系不太看得起他。
他真正能指挥得动的只有起家部队25军,其余的44军是川军,跟刘峙关系匪浅,临时才加入兵团;63军、64军是粤系;100军是中央军,军长周志道多次申请要调离第7兵团。
看起来是一盘散沙,华野在向其发起进攻时,也以为很容易能击破,但没想到,就是这个并不齐心的兵团,给我军带来的伤亡最大。
最开始黄百韬接连出错:在原地等44军两天、等待期间未架设浮桥,这给了华野逼近的时间,63军也由于渡桥拥堵而转到窑湾分散,最先被歼灭。
等黄兵团好不容易渡河,第三绥靖区何基沣、张克侠临阵起义,黄部后方空虚,被分割包围。
到这一步,一般的国民党部队离溃败已是不远。但黄百韬很顽固,他依托李弥留下的工事固守碾庄,凭借强大火力抵挡解放军。华野副参谋长张震回忆:
100米宽的正面架了20多挺重机枪,子弹像泼豆子一样,我们的战士英勇,一拨一拨地冲,一拨一拨地倒下......
本来国共双方的高层都以为黄百韬最多坚持7天,没想到他硬是扛了11天,给战役增添了很多变数。那时为了歼灭黄百韬兵团,华野前线因伤亡过大只能“即俘即补”,上下都非常吃力。
最终战役结束,我军歼敌6万多人,但自身也付出了6万左右的伤亡,哪怕是后来的陈官庄,国军三个兵团20多万人也只给华野造成2万左右伤亡,这么一对比,就能看出黄兵团的强悍。
当然,大势之下,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碾庄被攻破后,黄百韬率残兵突围,他手臂受伤后又见突围无望,只好举枪自尽(一说被流弹击毙)。
第8兵团下辖55军、68军,司令官是刘汝明。这从上到下都是西北军血脉,蒋介石一直对其很提防,刘汝明也清楚这点,所以他的心态就是你玩虚的,我也不来真的。
淮海战役时,第八兵团处于蚌埠一线,没有承受太大的压力,虽执行过进攻宿县、救援黄维的任务,但他也就走个过场,部下损失不大。
后来黄维兵团被歼,杜聿明集团被围,老蒋下令第八兵团撤退,执行江防保卫任务。刘汝明很精,知道长江防线肯定会被突破,所以渡江战役一爆发他就开始跑。
从江苏撤到厦门,再从厦门转至高雄,该兵团还有1.6万人,除中途补充的以外,他麾下西北军老底子55军、68军还有5600多人,也算对得起自己的老兄弟了。
到台湾后,他的部队基本都被撤编,自己也被撤职,之后就郁郁寡欢,1975年在高雄病逝。
12兵团下辖第10军、14军、18军、85军,以五大主力之一的土木系18军为根基组建,也被蒋介石寄予厚望。
淮海战役爆发后,12兵团从华中赶去支援,结果因为司令官黄维的一系列操作,部队被围在双堆集。
原本他们就是去救人的,此刻被围,国民政府再也抽不出兵力来救。最终除了胡琏等少数人逃跑外,兵团大部被歼,黄维和杨伯涛等人齐聚功德林。
黄维1989年病逝,而杨伯涛对这位老长官念念不忘,到了2000年、黄维已经去世11年,杨伯涛躺在病床上仍在念叨:黄维就是个外行。
13兵团司令官是李弥,成立时下辖第8军、第9军、39军,但彼时39军还在葫芦岛,等辽沈战役结束后39军加入了李延年兵团。所以李弥麾下只有两个军。
后来被围在陈官庄,李弥对编制念念不忘,硬是向杜聿明索要了两个军的番号:64军、115军。人还是那些人,只是把架子拉大了,64军才被歼于碾庄,李弥也不嫌弃。
不过番号再多也没用,1949年1月10日,解放军攻入陈官庄,李弥很聪明没有出去投降,而是混在了伤兵俘虏堆里,还故意当刺头引起看管的反感。
这一战俘虏实在太多,李弥找到机会带着几名亲信跑了出去,他很聪明地没有往南逃,而是选择转道青岛再南下,这打破常规的做法,竟让他成功了。
回到国统区后,李弥继续带兵,最终大部被歼灭于云南边境,但有一小部分跑到了缅甸“创业”成功,差点让他成了“缅甸王”。只是他嚣张的做法引起蒋介石的忌惮,也被缅甸告到了联合国,最终就被叫回台湾赋闲,1973年病逝。
16兵团司令官下辖41军、47军,实力不强,淮海战役主要执行的就是配合作战任务,一路跟着跟着,就跟杜聿明来到了陈官庄。
本来杜聿明出徐州后就切断了电台,准备一路撤退到安全地带,没想到蒋介石能玩出空投手令这一招。
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吸取教训,他逃跑时不仅把电台切了,还把建制搞乱、自己躲了起来,部下想要找他转达命令都没办法,凭借着这一手,他硬是从陈官庄跑了出去。
后来他在西南重建过16兵团,但没什么用,最终跑到台湾,2007年去世。
这七个兵团,真正愿意舍命救人的,只有黄百韬和黄维,但偏偏他们俩又最早被围,其余的各怀心思,最终就逐个被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