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定解放战争局势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最惊险、最困难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央在一开始就做好了规划,总的发展历程大抵也是按照规划在推进的,只有淮海,可以说是打到哪算哪。
本来粟裕都只是想打一个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小淮海”,没想到战端一开,情况发生变化,在国民党命中所有错误指令后,“小淮海”升级为“大淮海”,成为战略决心。
为了胜利,双方持续增兵添油,让战场形势变得极为复杂,最终国军伤亡及被俘55万人,老蒋的中央军精锐嫡系尽皆覆灭,其在大陆的统治进入倒计时。
这个结果对解放军来说是好的,但期间也非常吃力,粟裕听闻黄百韬兵团被歼的消息后直接晕倒就是最好的证明,大多数人的神经都紧绷到了极点。
而在这时,华中白崇禧手里还有张淦、宋希濂两个兵团十余万人,如果投入到战场,局势很可能会变化。但一直到淮海战役结束,白崇禧都死死捏着手里的兵没动,他为何要如此呢?
有人说,当时解放军已做好准备,白崇禧的华中“剿总”即便全力来援也不会改变结果。
虽是如此,但影响肯定会有,毕竟在第一阶段华野打黄百韬很吃力,由于兵力短缺搞过“即俘即补”,土山会议还临时让谭震林接替粟裕担任碾庄攻击总指挥,多个纵队轮番上阵才将敌人拿下。
碾庄战事结束,淮海总前委致电中央:“部队必已相当疲惫,刀锋似已略形钝挫”,这可看出形势之困难。
第二阶段中野打黄维就更加了,围住却吃不下,若非有内应廖运周,说不定国军真能突出去。在这两个阶段,如果白崇禧带着十余万生力军杀过来,波动肯定会相应增加。
可白崇禧硬是挺着,任蒋介石几次电联都无动于衷。等淮海战役结束,白崇禧也独木难支,渡江之后被解放军一路南推,最终与蒋介石双双聚于台岛。
白崇禧外号叫“小诸葛”,唇亡齿寒的道理不可能不懂,那他为何还这样做呢?其子白先勇后来透露过三个原因。
一是白崇禧认为蒋介石在整体决策上就有很大错误,明明己方野战能力不强,还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徐州地区与解放军决战,这无异于自寻死路,哪怕自己把华中“剿总”全带过去也改变不了结局。
想要打赢此战,必须要调整部署,可当时那个情况已没有足够的时间,所以自己干脆留在华中,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地点再做打算。
二是白崇禧认为自己过去没有合适的位置,虽然出兵很可能救得下黄维兵团,但然后呢?自己这个华中“剿总”总司令要在徐州“剿总”的指挥下作战?谁听谁的?
即便蒋介石给自己统筹两个“剿总”的权力,中央军那些黄埔系的岂能听自己命令?多有掣肘之下,大概率还是会败,那何苦千里迢迢过去送死呢。
三是白崇禧担心蒋介石会“遥控指挥”,这种微操曾让众多国民党将领吃了亏,大家心知肚明却毫无办法。
白崇禧觉得过去后无法发挥自己的实力,蒋介石一通乱指挥导致失败后,锅还要自己背,太不值得。
这点他料想得没错,徐州“剿总”实际指挥者杜聿明就被老蒋的“遥控指挥”给害惨了,明明虚晃一枪已经跑到了粟裕前面,却硬是被空投手令给叫回去。
即便杜聿明再有能力也不得不哀叹:“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每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杜聿明还是蒋介石的学生都有如此待遇,素来与蒋不合的白崇禧情况只会更糟。
上述三点都是白崇禧对白先勇所述,真实性肯定有。但涉及到权力斗争、派系斗争等方面的事,做父亲的肯定不好意思在儿子面前说,他不想去淮海,当然也有自己的私心。
淮海战役开打前,蒋介石曾经邀请过白崇禧来统一指挥徐州、华中两大“剿总”,最初白是同意了的。
但是,李宗仁得知后邀请白崇禧商谈,向他陈说徐州这边的情况复杂,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烫手山芋。如果失败了,蒋介石必然以此向桂系发难。
不如先自保实力,如今美国人有抛弃蒋介石的意思。等老蒋的部队都被打光后,桂系可逼其下台,借此机会自掌大权。届时背后有美国人支持,说不定能划江而治。
电影《决战之后》中,宋希濂就看得很清楚:白崇禧对此次战役冷眼旁观,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这些主力一旦被人家消灭,他逼蒋下台的条件就更成熟了。
李宗仁和白崇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李不想帮蒋,白自然附和,于是立马变卦,只留下一封书信就独自跑回武汉了。
局势尚未恶化之时都不愿意出手,等淮海战役后期那更不可能相助了。白崇禧手里的两个兵团,一个张淦兵团属于桂系的立命之本,他怎么可能拿去救与自己有矛盾的蒋介石。
至于宋希濂兵团,其实宋希濂这个黄埔嫡系先前也推脱没去徐州“剿总”就任,到大厦将倾的关头了,还不如听白崇禧的劝留在武汉。
总而言之,国民党这边大家都有私心,哪怕淮海战场上的各个兵团司令,也是能拖就拖、能跑就跑,脑里想到的第一顺位永远是自己。
而共产党一方更加团结,需要谁去啃骨头谁就会去,绝无怨言。这么一对比,胜负其实早已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