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中央军能征善战的老兵几乎损失殆尽,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不过蒋介石仍未放弃,妄图凭借长江防线与解放军对峙,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国军吹嘘“固若金汤”的生命线,东段是汤恩伯集团,西段是白崇禧集团,各自拥兵数十万。我党针对其部署,决定让二野、三野先携手解放京沪杭地区,四野随后对白崇禧集团发起进攻。
战端一开,东南地区局势变化得极快,仅仅两天南京宣告解放,汤恩伯集团麾下非降即逃。之后中央就将重心放在了西段。
此时的白崇禧集团仍有40万人,其核心桂系部队并未参与三大战役,因而实力损失不大,所以毛主席在全局规划中,让兵力、火力最强大的四野,去歼灭这股最强大的敌人。
然而,白崇禧集团最终在大陆坚持的时间也只有短短几个月,广西、广东首府都在1949年内解放。
为何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带领几十万人也只能坚持这么久?是他不会打仗了吗?
一、40万兵力如何发展而来?
或许有人会好奇,对于蒋介石这种只用“黄浙陆一”的人来说,桂系怎么能发展出40万之众?的确,最开始桂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度兵力不超过10万,但后来形势就由不得老蒋控制了。
在1946年大整编时,老蒋只给了桂系三个军级(整编师)编制,广西地方上也只允许保留10个地方保安团和5个特别营,李宗仁、白崇禧的实力因此大损。
为了让自己更放心,蒋介石将桂系仅有的三个军全部投入华东战场,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友军平内乱,桂系46军就被歼灭于莱芜战役。
直到1947年7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威胁到国民政府腹地,蒋介石连忙调动33个整编旅前去围攻,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就让白崇禧来统帅。
“小诸葛”借此机会将桂系部队从华东抽离,并以此组建了张淦第三兵团,保留住桂系的种子。到1948年,桂系又迎来一次腾飞的机会。
这年4月,李宗仁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加之正担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桂系势力非常强大。
蒋介石为之忌惮,决心将二人拆开,6月1日任命白崇禧为华中“剿总”总司令,去武汉坐镇。由于此举是远离中枢,白崇禧最初不愿,负气前往上海暂居。
是黄绍竑前去劝说,李宗仁在内掌权,白崇禧在外掌兵,里应外合桂系必然强盛,“小诸葛”才改变主意抵达汉口就职。
华中“剿总”下辖张淦第三兵团、黄维十二兵团、宋希濂十四兵团,淮海战役爆发后,十二兵团前去支援黄百韬,剩下的十四兵团大多为川军,对桂系的制约有限,白崇禧便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
等中央军一个一个被歼灭,白崇禧野心更被激发,联合湖南省主席程潜、河南省主席张轸等人向蒋介石发难,要求“毅然引退,表示政治家作风”。
白崇禧这样做也是有底气的,除了中央军大多被歼、桂系实力未损外,还有美国人的支持。
1948年底,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军事顾问团长巴大维等人上书白宫,认定蒋介石已丧失民心,如果不想南京政府那么早溃败,应转而扶持李宗仁。
蒋介石内忧外困只能下野,桂系获得了短暂的胜利。李宗仁成为代总统后,对华中“剿总”更是大力扶持。
随即白崇禧麾下的兵力持续增加,到渡江战役前夕,已有陈明仁第一兵团、张淦第三兵团、宋希濂十四兵团、张轸十九兵团。
另还加上长沙绥靖公署、桂林绥靖公署及一些地方保安部队,人数在40万左右。有此基数,加之背后站着美国人,白崇禧就比较嚣张,认为可以在战场上与解放军一决高下,但他只看到了数量,没看到质量。
二、看似兵力强大实则漏洞百出
白崇禧手下的四个兵团加两个绥靖公署,真正跟他一条心的其实只有张淦第三兵团和桂林绥靖公署。第一兵团司令官陈明仁在东北被撤职后就对蒋介石心灰意冷,麾下三个军基本都是溃兵加壮丁;
十四兵团司令官宋希濂是老蒋嫡系,跟白崇禧并非一条心,他这个兵团也没多少精锐,遭遇打击后肯定以自保为主;
十九兵团司令官张轸属于北洋时期走过来的人,接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后大肆收编地方部队,1949年3月才在十个旅的基础上成立兵团,该部战斗力不强,且无心跟解放军作战。
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早就决定要起义,也不会配合白崇禧。所以看似40万人,实际“小诸葛”能动用的也就15万左右。
到后来四野渡江,张轸兵团起义、宋希濂兵团远走四川、陈明仁兵团起义、长沙绥靖公署起义,白崇禧集团瞬间被拆得四分五裂。兵力不足,是他那么快落败的一个原因,另外,桂系的战斗力其实也没很多人想象中强。
三、桂系的真正战斗力
桂系军队一度以善战闻名,尤其是麾下的第七军,素来有“钢七军”之称,从北伐开始就表现出众,跟我军的几次对阵,也多有胜绩。
比如土地革命时期的湘江血战、解放战争初期的泗县之战、1947年的挺进大别山等,我方都因桂军伤亡惨重。很多人就觉得桂军战斗力特别强。
但那些都是我军尚未成长起来的阶段,等四野南下之际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就拿青树坪战役来说,这一战四野146师轻敌冒进,被白崇禧抓住机会伏击,以至于吃了败仗,此后转为预备队再难上前线。
不过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146师在四野中不算最顶尖的精锐,最早是胶东的地方部队,出关后也是在二线军区,番号为独立四师,直到1948年才升为12纵35师。
客观来讲,该部战斗力在东野/四野的师级单位中排名比较靠后,否则也不会在纵队都有两位数时才升级为野战部队。
而白崇禧为了吃掉146师,调动手里包括第七军在内的所有部队,飞机、重炮也为之掩护,无论兵力、火力,桂系都远胜146师。结果呢?还是被146师突了出去。
正如《亮剑》楚云飞所说,青树坪只是国军大溃败中的一个小小升级,白崇禧尽出手里精锐,却连解放军的一个师都没吃掉,仗没办法再打下去了。
不久后,四野的丁盛率135师误打误撞冲到白崇禧部腹地,同样是一个师,同样在多面包围的情况下,白崇禧仍是不能予以歼灭。
甚至在白崇禧收缩兵力时,135师还能在其退路上顽强阻击,死死拖住了第七军,最终等到四野主力一齐把桂系大部消灭。
桂系军队曾经是很强,但到了1949年已时过境迁,衡宝战役后白崇禧部被重创,所谓的保卫广西大本营也就无法实现了。
总的来说,白崇禧打是能打,但40万兵力属于“散装”,且他遇上了更能打的四野,最终就在几个月内迅速溃败了。一个人再强,也敌不过大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