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用的利器,是通往宇宙真相的媒介,它比逻辑强大一万倍

问道化鸣 2024-06-19 17:10:19
读《道德经》常见误区:误将老子作孔子,混淆喻体与本体

少年老子、中年老子、老年老子在一起苦思冥想“道”究竟为何物时,突然一场暴雨来临,三位老子欣喜若狂,跑到雨中齐声高唱:上善若水,上善若水!

阵容强大的制作团队,终于为《道德经》的解读找到了一个端口!

这是《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中的片段,从剧情简介到老子成长的整个过程,都在围绕着“上善若水”展开,都在“求索‘上善若水’的奥义”,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剧——“上善若水”成了《道德经》的代称。

“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屹立不倒?因为她如水般柔韧的品质!”这是解说词中的一句话,像极了孔子的品格。

把“老子”读成“孔子”,这是最普遍、最省事的做法;把“喻体”读成“本体”,这是最“接地气”、最励志的“世俗化”解读。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视频截屏

道家,包括黄老道家揭示宇宙真相,都喜欢通过比喻来完成的,《庄子》用“寓言、卮言、重言”描摹,《列子》用寓言最多,《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都喜欢用历史事件诠释老子的每一句话。

而老子不讲故事,他直接使用比喻,从开始部分的“母”、“根”、“宗”、“门”、“谷神”、“刍狗”、“橐龠”,到最后的“弓”、“水”、“契”、“彻”等,全是比喻。

而最形象、最贴切的莫过于“母”、“谷”和“玄牝”,但无论以什么事实与事物来“喻道”,都是为揭示“道”的功能属性服务的,即比喻是手段,最终都要落实在圣人实行“道治”这个着眼点上。因此,老子的论述是严肃的、冷静的,他不带任何情感倾向,更不歌颂、不赞美。

印度思想家奥修,通过对东西方哲学的比较认为,老子不像宗教家,也不像西方哲学,停留在事物的表层逻辑上,试图教你什么东西,因为他“不是一个传道者,他是一个存在,他没有教条可以给你”。

老子不是耶稣和佛陀,不是柏拉图和是孔子,而是一束永恒的光

奥修认为:道是不能被解释的,只能提供比喻,只能被展现。 所以道家人物不断地讲寓言、故事和比喻。

为什么道家都喜欢用比喻?为什么不用逻辑推导?因为道家之道是神秘的恍惚,是杳冥不可辨识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不用逻辑,是因为西方逻辑学是算术,僵化的公式,是无所归宿的流浪汉,是一块糖泥,它可以支持你的观点,也可以反对,计算公式得出的结果只是数字,不是哲学。

西方哲学靠逻辑申明观点,说服他人,双方的交锋必有一个被说服,要么成为朋友,要么成为论敌。

孔子、墨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传道者,他们要通过办学来推行自己的主张,一切宗教主义者,比如释迦摩尼、耶稣、摩西等人也是传道者。但理解老子就不一样,你不用担心选择,你走近他,他不拒绝,你离开他,他不挽留。

老子只是告诉你一个事实,如同日月之光,雨露均沾,他没有说服谁的冲动,因为他不依赖皈依者和追随者。

他无需向任何人推销什么,他只是发光,这是他的本能,他的使命,不管你接不接受,两千多年来,他就在那里,无欲无求自行发光,不管你歌颂不歌颂,赞美不赞美,它一如既往,如同日月经天,江流大地。

比喻是老子的利器,是通往真相的媒介,它比逻辑强大一万倍

“上帝”是什么?你没法定义,你可以将你知道和想象的一切都附加于他的身上,但无论你说他是什么,都是错的,只能说它不是什么。

老子的“道”是什么?老子说“象帝之先”,又说“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总之,他是宇宙的源头,一切所知,一切未知,都在那里面,包括上帝神,你怎么定义呢?你的定义对他来说,只是挂一漏万,所以,你没法定义它。

人不能定义道,就像蚂蚁不能定义地球一样。

但是不能定义不等于不能说明,于是老子使用了最万能的利器——比喻。

比喻的作用比逻辑强大一万倍,逻辑只是灌输,只是说教,没法表达感受,而老子之道完全是一种体验,靠逻辑没法完成。

人有共识的部分,比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比如“天地不仁”,比如“天长地久”,比如“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等等。

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或常识。老子就以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常识来比喻“道”的属性特征。

老子说“万物母”“天地根”,就解释了“道”是万物的来处和根本;老子说“谷神”,我们知道了它是虚空而因应无穷的;老子说“玄牝”,我们知道了那是一个能“生”万物的“杳冥”的事物;老子说“若水”,我们知道了它是利物、处下、不争的。

所以,比喻是参考已知的来解释未知的,直达事物真相的捷径,他以你有过的某些体验为导向,把你从已知的体验带到未知的境界,以“已知”打通“未知”。这不是逻辑能完成的——你可能论证一天的结论,会被别人一句话推翻。

所以,奥修说:比喻总是蕴涵丰富的、宽广的、无限的,而逻辑总是狭窄的,肤浅的,逻辑是可以用尽的,比喻永远用不尽。所以“《道德经》你可以一直读下去──它是用不尽的。你能够继续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因为它们都是比喻”。

奥修说:逻辑的书,你可能一遍就读懂了,比如亚里士多德的书,但是当你碰到老子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因为很多人可能第一次接触会错过他,但他会给你一个朦胧的印记,觉得欠缺一点什么——这是我自己的感受——于是你会一次次地接触他,每一次接触都有一个新的感受,他里面曲径通幽,奥妙无穷,你会从中受益,永远受益。

他说,摩西、穆罕默德、佛陀、耶稣都是美妙的、绝美的,纯粹的美,光芒万丈的美,但他们离我们太远。

而老子是光而不耀的,他不是在天上,他也在地上,所以孔子说他“犹龙”,他怀揣美玉却穿着粗布衣裳,是一个站在云端却接地气的邻居大爷。



0 阅读:33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