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辰:把黄帝与老子并提,是一个被歪曲2500多年的重大错案

问道化鸣 2024-07-19 19:52:38

黄帝何其伟哉!老子何其不肖!老子抄袭并背叛了黄帝,所谓“黄老道学”,实乃是对黄帝的亵渎!

老子之学的确源于“黄学”,然而黄帝思想却被老子抄袭、篡改得支离破碎,后人已经看不到“黄学”的“庐山真面目”,其心可诛,罪在不赦。

这是曲辰先生的观点。很显然,老先生对《黄帝四经》和《老子》的理解都浅尝辄止,断章取义,以制造冲突,消解“黄老道”思想。在他“引经据典”,连篇累牍的文字中,漏洞百出,甚至为了试表达观点,皆以“丐词”搪塞之。

举主要“丐词”若干,请读者诸君裁判。

黄帝强调“贵有智”,老子反对用智,他就是反智主义者

先解释一下“丐词”。“丐词”是一个逻辑术语。“丐”,祈求,“丐词”是祈求成立的理由。指的是在论证中预设一个“预期理由”,以达其论证目的。

比如,当年冯友兰将刚完成的《中国哲学史》送给老师胡适,书稿中称《论语》早于《老子》,理由很简单:“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老子》非问答体”;“《老子》之文为简明之经,可见其为战国时之作品”。

胡适批字曰:此三点均不能算是证据,“丐词”而已。

曲先生的观点:他通过《黄帝四经》与《道德经》思想的对照,举例说:黄帝强调治国者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贵有知”的政治观点:“贱财而贵有知,故功得而财生”。

而老子坚决反对治国“贵有知”,他认为:“慧智出,有大伪”,强调要“绝圣弃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我的观点:曲先生曲解了黄帝的“贵有知”和老子的“反智诈”思想,因为曲解,所以只能把老子的“愚君(愚我)”思想理解为“愚民思想”。

先来看黄帝的“贵有知(智)”思想。“智”,《黄帝经·道原》解曰:无私者智——道心无私而明达。又说“圣人不巧”,黄帝的意思很明确:智,就是公无私,不被私欲蒙蔽公心;就是不巧诈。

“贱财而贵有知,故功得而财生”出自《黄帝经·经法》,而《经法》起首就说“道生法”,就是说“道为本,法为末”。

所以:“贱财而贵有知,故功得而财生”就是:人主看轻财利而尊重有才能的人,所以能功成而财生。

再来看老子的“智”。老子在用人方面比后来的黄老道家宽泛得多,因为在老子看来,“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没有不可用的人,也没有不可用的物。

老子认为这才是“袭明”,承袭大道而不被遮蔽。

为了辅助有道之君而“以道莅天下”,设立道治机构是必须的,故云“立天子置三卿”,这不就是用其长吗?故王弼注曰:重其人,展其长,所以为道也。苏辙说:一“立”一“设”,“将以道救人耳”。

所谓“慧智出,有大伪”,“绝圣弃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等,针对的全是“人主”,是要求他要不以权谋智诈之术治国,不跟百姓玩权诈,“民之不治”的根源正在于人主与百姓离心离德,耍手段。玩计谋。

通过比较,黄帝所言之“圣人不巧”,与老子所言之“不以智治国”的思想一脉相承,并不是曲辰所讲的“老子坚决反对治国‘贵有知’思想”,是老子先反对权力用智,“黄帝”后随之——这个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不能变!

黄帝强调“尚贤任能”,老子反对“尚贤”

曲辰的观点:黄帝强调,治理国家,要实行“尚贤任能”的政策:“王天下者,轻悬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若兼并统治者祸害人民之国土,也是要作到“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逢殃。”

老子则坚决反对“尚贤任能”的思想,而认为治国者必须推行“愚民”政策,说“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只有“不尚贤,使民不争……常使民无知无欲”,才能政权稳定。

我的观点:必须明确,老子并非反对任人唯贤,他所说的“不尚贤”是人主不以个人偏好定义“贤”而树立榜样文化,以此操控人性,而应该“以百姓之心为心”,以“辅助百姓之自然”为标准,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所谓“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仅凭字面意思也不至于像曲辰曲解的那样。所谓“明”,明察多智巧诈之谓;“愚”,去智守朴、因顺自然之谓。整个65章就是围绕“明、智”与“愚、朴”展开论述的。

正因为“善为道者”能抱朴、守拙,以“我愚人之心也哉”善待百姓,管理国家,百姓才会在道治社会里“自化、自正、自朴、自富”,而不至于滑入相互算计,尔虞我诈的泥潭。

黄帝强调治国之道在富民,老子主张让百姓贫穷才能天下安

曲辰的观点:他认为黄帝的治国之道在于富民:国之本在人,“人之本在地”,“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则守固战胜之道也。”

老子则认为,民富就会盗贼蜂起,天下大乱。只有让老百姓都穷得光屁股,才能太平。所以就强调:“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又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小国寡民为最好。

我的观点:《黄帝四经》的基本理论源于《老子》,因为编纂者虽属黄老道学的稷下先生,但稷下学宫并不排斥诸子百家,且变法图强是整个战国时期的主流,因此学术同样要与时俱迁,因此会偶有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更会有法家思想。

所以,“黄老道学”是老子思想在“王霸”领域的延伸拓展,要说有所不合,那也只能是《黄帝四经》对《道德经》的阐释不对,而不是像曲辰说的那样,老子“抄袭”并篡改了《黄帝四经》,背叛了黄帝的治国思想。

曲辰先生只读出了黄帝的“赋敛有度,则民富”思想,却无视老子“爱民治国”方面的论述。

老子论道,其主题始终围绕着圣人与百姓的关系展开,所谓“无为”,其核心就是权力只能顺应百姓而不能伤害百姓。

所以,要柔弱待民而不敢“以兵强于天下”;要顺应民心而“外其身、后其身”而不敢为天下先;要轻摇薄税,不能“取食税之多”,要“希言、贵言”,不能“多言”而导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在老子看来,天下饥馑,百姓之不治,民轻死,都是人主“取食税之多”,“有以为也”,“求生之厚也”造成的。

只有人主“无为”而民才能“无不为”,换言之就是“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清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说到“小国寡民”,那不是老子的理想国,也不是他的“哲学术语”,那只是老子的假设:即便小国寡民,若实行道治,一样可以实现“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的安定祥和富足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图景,实现了吗?

所以老子没有一句话反对技术、文明与进步,相反,他主张百姓自化、自富,但前提是人主必须“无为,清静,无事,欲不欲”。

总之,曲辰先生混淆了“黄老道学”的发展脉络以及“黄学”与“老学”的关系,加之对老子思想认识有误,使他只能预设观点而断章取义,曲解经文,甚至不惜颠覆道家文化发展史,大量引用民间传说作正史,因此形成大面积的“丐词”论述,实在可惜!

一个基本的道文化史实是:“黄老道学”产生于齐国的田氏代齐之后,《黄帝四经》产生于田氏代齐和“文景之治”之间,这是学界所公认的。

且《黄帝四经》开篇即是“道生法”,而道的功能属性与老子之道一样,同样一个“道”,不知曲先生是怎么读出两种味道的。

2 阅读:162
评论列表
  • 2024-07-19 22:43

    好好的现代科学,你不去好好研究,把古代的水货那么大的东西拿出来琢磨,这西方人是向未来发展,你这儒式的倒好向古代发展

  • 2024-07-20 13:16

    小骗,什么都是你认为,还是原经文的意思吗?

  • 2024-07-26 16:35

    《黄帝四经》不是黄帝所著,是战国初期隐居在湖南永州的詹何所著,所以会在长沙马王堆出土。到明朝时还有资料能够查到,所以吴承恩将这件事揉进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指的汉初黄老之治作为国策,之后的孙悟空被压五指山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西游记》取得成功后,原名苍梧山的山遂改名花果山,而詹何隐居的地方澹岩(澹=詹)则正处于古苍梧山的腹地。

    shepherd 回复: 呦呵你哪位啊
    呵呵,客气了。这个与宗教关系不大,主要与一座山的搬动有关。汉武帝收南越,将苍梧郡设到了今广西梧州,那么,在临郡零陵郡的苍梧山就显得碍眼(秦楚苍梧郡包含零陵郡),于是被搬到了连云港,连同苍梧神话传说也一起搬了过来,吴承恩游历了苍梧山之后,利用苍梧神话创造了孙悟空这个艺术人物。
    呦呵你哪位啊 回复:
    老师,您是研究宗教历史的吧。。[点赞]
  • 2024-08-11 13:13

    是我们后人理解力下降了理解不了说以认为古人太垃圾?还是我们只知道装现代人的逼。永远现代人最牛逼的心态去了解所有古代知识,本身就是一叶遮目的行为。多反思总是好的。脑子是个好东西,不是长头上就算有的,万一里面都是水还觉得自己是牛比那不是大家都被250打败了?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