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弟子们论人生志向的故事

周生南山 2024-03-27 10:57:21

孔子与弟子们论志向的故事来源于《论语.先进11.26》一章。

(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着孔子坐着。

孔子说到:“因为我年纪比你们都大一点,没有人用我了。你们平日说: 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请你们出去,那你们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答道:“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局促地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的侵犯,国内又遇上灾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光景,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气,而且还懂得大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道:“一个国土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答道:“不是说我很有本领了,但愿意这样学习:祭祀的工作,或者是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戴好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者。”

孔子又问:“曾皙,你怎么样?”

他弹瑟正近尾声,“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了起来答道:“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同。”

孔子道:“那有什么妨碍呢?正是要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罢了! ”

曾皙便道:“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都穿好了,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童,在沂水河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一路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道:“我赞同曾皙的主张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去了,曾皙后走。曾皙问道:“那三位同窗的话怎样?”

孔子道:“只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又道:“您为什么对仲由微笑呢?”

孔子道:“治理国家要讲求礼让,可是他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孔子道:“怎样见得横纵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土地就不够是一个国家呢?”

“难道公西赤讲的的不是国家吗?”

孔子道:“有宗庙,有国际间的盟会,不是国家是什么? 如果他只做一个小司仪者,又有谁来做大司仪者呢? ”

(二)

——孔子师生关于人生志向的对话交流,应该是在孔子六十岁以后的晚年。

孔子开篇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没有人用我了”,其潜台词就是我已经老了,没有可能再去从政了。

从其经历看,孔子一生职事主要是从政、办学与编书。他短暂从政,历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由于社会礼崩乐坏,于是弃官去卫国。后游学齐、宋、陈、蔡、楚等国,历时10余年,行程数千里,颠沛无所遇合而不遂志。后来终于回到鲁国,办学和潜心于整理古代文献。

他与子路等四弟子侍坐对话大体可以推测为孔子晚年这一段时间。

——孔子认为,子路、冉有、公西华虽然都心有从政之志,却因为世道艰难,难以实现。

故而对他们的所言只是笑笑,当然,这个笑并不是讥笑,而是了然于心的笑。文中,虽然没有写出孔子对冉有、公西华言论的回应描述,实际上是与对子路的笑是一个态度。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显然孔子的终极理想——天下大同,要以仁义、礼乐(“仁”等同于道德价值,“礼”是指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治国,而靠子路们的方法是实现不了的。

——对曾皙“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大为赞赏。

曾皙描述的是以礼治国太平盛世的画风图景,与孔子的“仁义”、“礼乐”的政治主张相契合,是“大同小康”社会的理想显现。

人们工作学习后可以自由欢快度假旅游,去山水风景地出游,纵情自然,或游泳、或沐风、或咏歌,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场景也正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国礼乐教化的样子,故孔子对曾皙的志向主张长叹一声,“洙泗之风”(儒家文化)终于遇有了领悟者和知行者。

——诸侯国面积的大小,《礼记.王制》记载:最初,三代封侯建国时,方圆一百里为大诸侯国;方圆七十里为中诸侯国;方圆五十里为小诸侯国,汉地九州共有诸侯国1773个。

春秋以来,各国间的兼并与征伐不断上演,宛如一场生存的盛宴。这就是大吃小、强吃弱的丛林法则在现实中演绎,自此,各国面积有了实质变化,有的甚至最终消亡,歸於秦漢一統。

孔子对曾皙四问之中的最后两问的回答,其意是,治理国家不在于国土面积的大小;宗庙祭祀、诸候国之间的盟会做司仪,同样是治国从政的工作。

(本文为原创。参考《中国哲学史》、《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中国政治思想史》、《尚书》、《礼记》、《论语》。图片来自互联网。)

0 阅读:0

周生南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