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刷到条新闻:徐娇回归周星驰公司。
虽然没像星爷被吓得缩了一缩。
但徐娇的再复出,才令人想起今年26的她,已经出道近17年了。
从开局巅峰到内娱边缘,徐娇的演艺生涯已经有「糊咖」的趋势了。
“不怀好意”的解读,这次曝光更像是双方默认的营销内容。
在市场化强度如此高的娱乐市场,一场双方满意的宣传的确无可厚非;
但,星爷真的能拯救徐娇的星途嘛?
01很多人说徐娇人气低的现状,是因为“有意退圈”。
其实不然。
徐娇在《长江7号》成名后,像《星空》、《大明猩》都属于当年有实力的“大制作”;
更别提参演、客串的作品,虽然没有大的水花,但也从未彻底退出荧幕。
参演周星驰作品,更像是给星路一个好开端,但又未达到“铺路”的效果。
《长江7号》当年票房尚可,但口碑不容乐观,也是“星爷江郎才尽”舆论最大的时候。
徐娇是做到“一片成名”。
但年龄小、影响力低、市场局限等因素,实际上并没像其他“星女郎”的高流量收益。
其次,由于星爷制作周期、“竞业合同”等原因,在《长江7号》成名后的徐娇的形象已经发生较大的改变。
这也导致观众印象中,她的星途并不连贯。
后来多部影片角色,口碑票房的不尽如意,让徐娇的市场认可度逐渐下滑。
直到今天,大部分观众对徐角度印象仍是“演过周星驰的儿子”。
徐娇也不是传统意义的“资源咖”路子,演艺生涯断断续续,资源和能力不足再进一步。
这正是徐娇的尴尬处境:“90小花”热搜屠榜时,她安静地像个局外人。
维持学业“沉淀自己”确实是好理由,只是根基尚浅、定位模糊依然是徐娇要迎接的挑战。
02在网红和明星间逐渐模糊的环境下,徐娇复出的确有市场可能性。
而且在互联网经营方面,徐娇在年轻用户有一定的曝光度,尤其是“汉服”、“二次元”标签更是被深度捆绑。
名校、星爷、小众文化等关键词,都是可以和其他明星拉开距离的优势。
但这也很矛盾,如果没有足量的曝光,在当下舆论环境下,小众并不吃香。
与周星驰的再度合作,像是徐娇自救的手段,实际上也是一行豪赌。
外面都传这次回归,是因为星爷的《少林女足》选角。
先泼冷水。首先周星驰的烟雾弹实在太多,其次成片质量也是未知,加上时间成本等因素...
快30的徐娇如果仍不温不火,那么又将面对一个更有难度的挑战。
所以从曝光徐娇和周星驰合作的时刻开始,一个重要目标就摆在她面前了——经营流量。
充分利用“星女郎”的身份获取资源和曝光度,尤其在未来作品少的情况下。
按市场规律来说,徐娇离「事业期」还有一段时间,利用综艺资源和商业代言维持住曝光即可,剩下的就是等“一片封神”的机会。
可参考《封神》对娜然、《一秒钟》对刘浩存的影响力;
更何况徐娇周星驰是二度合作,观众印象、知名度等均比前两者要好。
03成名路永远有太多不可确定因素。
如果徐娇将定位放只是在内娱赚赚钱,那局势将瞬间逆转。
放到宏观的市场背景下,徐娇的起点已经比大部分从业者的终点都要好了。
有知名度,有颜值又年轻,即使「消费降级」拍网大、开直播,也是内娱生态中相对优势的那批。
更何况已知情况下,还有周星驰公司未来资源的潜在分配,即使当个流量明星也能活得很滋润。
最后,想浅聊下衍生的话题:童星。
舆论都知道娱乐圈的高收入高名气,但也忽略高收入背后的成名偶然性。
确实有很多童星一路长虹,像杨紫、吴磊、周晓彤等。
但更多的是像《宝莲灯》饰沉香的曹骏、演小和尚的郝劭文;
昙花一现、再被提起时,也是年少成名时的情怀光环。
童星由于年少成名,往往会背负很多同龄人无法理解的压力和期盼。
举个极端的例子:前阵子《台湾童星沦为通缉犯》的话题不少人应该听过;
由于原生家庭为了利益逼迫童星工作,加上社会舆论、教育缺失,导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过多的工作压力、教育缺失、复杂的娱乐环境等,对很多童星来说都是不可承受的伤害。
失意者的结果,不一定是因为没努力,也有可能只是运气、资源的缺失。
所以26岁的徐娇再度勇闯演艺圈,大家给予“观察”即可。
人生总是因为不可知,才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