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向丝在梨小食心虫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秦柳钱 2025-02-10 21:42:38

迷向丝在梨小食心虫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陈 光等

梨小食心虫简称梨小,又名钻心虫、折梢虫、蛀果蛾等。受天气、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梨小食心虫在果园发生普遍,蛀梢和蛀果事件常有发生,由此大大降低了苹果、桃、梨等的产量和品质。由于梨小幼虫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发生初期很难通过肉眼发现,只能在花期前后通过喷药来预防和控制以及幼果期实施套袋进行果实保护等,以此免受梨小的危害。但是喷药防治费用高,而且对环境有污染,不符合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要求,果实套袋成本也高,并且作业时间长,果农经济负担重。基于此,应用迷向防治技术,一次投资和设置,可持续 5~6 个月对梨小食心虫进行控制,是一种对果树绝对安全的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1 迷向丝防治的技术原理

迷向丝防治梨小食心虫,属于一种环保高效、绿色无污染的防控技术,特异性强、使用方便且对天敌和生态环境友好。迷向丝是一种新型生物技术产品,主要原理是把昆虫性诱剂集中在一根很短的丝状物内,通过连续释放高浓度的性信息素,干扰梨小雌雄成虫之间的交配信息联系,以此阻止或延缓交配,阻断其产卵,这样后代繁殖数量就会大幅度降低,园区虫口密度才会明显减少,对果树的危害也会大大降低。具体实施过程就是从梨小雌蛾腹部将性信息素分离出来,人工合成为产品后,在果园大面积释放,释放后性信息素与空气混合,雌虫性信息素气味就会大大削弱,雄虫触角也因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性信息素,敏感度大大降低,这样就会丧失对雌虫的定向行为能力,雄虫无法定位雌虫位置,因此雌雄成虫的交配行为由于受到干扰就会停止或延后,大多数雌虫无法进行正常交配。雌成虫未与雄成虫交配前需要生活下去,只能消耗自身的卵来获取能量,这样有效虫卵也会大幅度减少,后代繁殖数量随之大量减少,虫口密度迅速下降,果树危害明显减轻,进而实现科学防治的目的。

迷向法防治害虫在国外应用较为普遍,在国内虽然此项技术研究较晚,但目前集系统简便、高效安全于一体的迷向技术和产品已逐步完善,并在果园中推广应用,持续效果在 5~6 个月,为有效防治梨小虫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双减项目的开展,尽量减少或不施用化学农药,施用无公害迷向防治已成为提高果品品质的最有效方法,也是保障果品绿色无公害生产的现实要求。

为探究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技术的具体效果,2023 年在山东东平县华海桃园对梨小食心虫进行迷向防治技术推广试验。

2 试验验证

2.1 试验地点、时间

试验地点选址在华海桃园,试验用地面积为1.2 hm 2 ,树种为锦绣黄桃,树龄 10 年左右,露地栽培,果实未实施套袋技术,桃树株行距为 3 m×4 m,树体平均高度为 2.2 m,桃园历年来梨小食心虫危害严重。危害期间,折捎率一般可达 10%以上,蛀果率为 40%以上,试验时间为 2023 年。

2.2 试验材料

从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公司购置试验材料: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若干、橡胶塞式信息素诱芯若干、三角形诱捕器及粘板若干。

2.3 试验过程

华海桃园为东西走向,从东往西一分为二,设置2 个处理区:迷向区和常规化防区(对照区),每区面积各为 0.6 hm 2 。2023 年 4 月 14 日在迷向区设置迷向丝,考虑到果园周边的害虫迁飞情况,为保障效果,在果园外围的 2 排桃树上绑系迷向丝各2 根,内部桃树上绑系迷向丝各 1 根,绑系位置为树体 2/3 以上高度、较粗且通风较好的外部树枝上(图 1),迷向丝设置高度在 1.7 m 左右,有利于性信息素的挥发扩散。常规化防区(对照区)于5 月 2 日至 8 月 2 日共施药 9 次防治梨小食心虫,施药间隔期为 10 d 左右,施用药剂为 1%甲维盐乳油 2000 倍液+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2500倍液。

图1 迷向丝

2.4 调查与统计

试验期间,迷向区和常规化防区分别按“Z”字形选取桃树,均匀设置 5 个三角形诱捕器,挂置稳固在距离地面 1.5 m 的桃树枝上。4 月 14 日迷向园设置迷向丝开始,试验人员定期查看三角形诱捕器诱捕成虫数量,及时更换粘板,诱捕器诱芯 1 个月左右更换 1 次(图 2)。6 月 14 日,诱捕器诱芯和粘板重新更换,试验人员于 7 月 11 日(第 2 代梨小成虫期间),统计迷向园、常规化防区的累计诱蛾量,计算平均诱蛾量、迷向率。之后再次更换诱捕器诱芯和粘板,于 8 月 9 日(第 3 代梨小成虫期间),统计迷向园、常规化防区的累计诱蛾量,计算平均诱蛾量、迷向率,两次调查结果(见表 1)。7 月 11 日、8 月 9 日随机抽取 10 株桃树,调查统计总果数、蛀果数,计算蛀果率(见表 2)。

图2 三角形诱捕器

迷向率/%=[(对照区诱捕器诱虫数-迷向区诱捕器诱虫数)/对照区诱捕器诱虫数]×100。

蛀果率/%=(受害蛀果数/调查总果数)×100。

表1 桃园不同防治处理区梨小食心虫迷向效果对比表

表2 桃园不同防治处理区梨小食心虫蛀果率对比表

2.5 结果与分析

2.5.1 迷向效果 由表 1 可见,7 月 11 日常规化防区(对照区)5 个三角形诱捕器诱蛾总量为 642 头,平均诱蛾量为 128.4 头。迷向区 5 个三角形诱捕器诱蛾量为 0 头,迷向率为 100%。8 月 9 日,常规化防区(对照区)5 个三角形诱捕器诱蛾总量为 1631头,平均诱蛾量为 326.2 头。迷向区 5 个三角形诱捕器诱蛾总量为 8 头,平均诱蛾量为 1.6 头,迷向率为 99.5%。迷向园迷向效果十分明显,严重干扰了梨小雄成虫对雌成虫的定位。

2.5.2 保果效果 由表 2 可见,7 月 11 日,迷向区调查 10 株样树总果数为 2301 个,其中蛀果数为 11个,计算蛀果率为 0.48%;常规化防区(对照区)调查10 株样树总果数为 2213 个,其中蛀果数为 71 个,计算蛀果率为 3.21%。8 月 9 日,迷向区调查 10 株样树总果数为 1018 个,其中蛀果数为 9 个,计算蛀果率为 0.88%;常规化防区(对照区)调查 10 株样树总果数为 887 个,其中蛀果数为 39 个,计算蛀果率为 4.40%。结果表明:迷向防治和常规化防都能有效控制梨小的蛀果危害,但迷向区蛀果率显著低于常规化防区蛀果率,说明迷向防治法对降低蛀果率有明显效果。

2.6 几点建议

一是避免果园混栽。梨小食心虫是杂食性害虫,危害多种果树,因此建园时桃、梨、苹果等果树不宜混植。二是春季尽早使用迷向防治技术,可持续控制梨小危害,降低折梢率(图 3)和蛀果率,取得显著防治效果。三是配合使用杀虫灯防治(图 4)。在使用迷向防治的基础上,有条件的果园,可安装一些太阳能杀虫灯,对诱杀飞蛾也有明显效果。

图3 桃树折梢

图4 桃园太阳能杀虫灯

3 结 语

通过对不同措施防控梨小食心虫的效果比较,表明迷向防治效果十分明显。第 1 代梨小食心虫在迷向园危害树梢的概率也不高,这一点从折梢情况就能看出。试验期第 2、3 代梨小食心虫成虫迷向率均控制在 99%以上,幼虫蛀果率控制在 1%以内,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化学防治,不但有效降低了迷向区的蛀果率,同时大幅节省了治虫成本和果农的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此外调查还发现梨小多数危害树冠上部的果实,中部次之,下部果实极少受害。因此迷向丝绑系在树体的上半部分,更有利于提高性信息素的扩散效率,可对梨小进行更好的控制。使用中考虑到果园周边害虫的迁飞和风力等因素,建议在果园四周加大迷向丝的用量,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0 阅读:0

秦柳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