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到底想不想出山?
他在出师表里曾经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由此看来,他本意应该是不想出山,是被刘备三顾之深情所感动,才决定辅佐刘备。
在徐庶离开刘备之后,去曹营之前,专程去见过诸葛亮一次,说他已经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刘备。诸葛亮对此极其不满意,变颜变色地说:“你以为我是随便拿去祭祀的贡品吗?”说完一甩袖子,回了屋里,没给他这老朋友留一点面子。徐庶羞惭而退。
这一情节似乎也能说明诸葛亮只想超然世外,不愿意出山去趟浑水的态度。
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庶羞惭而退。

那么,诸葛亮真的不想出山吗?不是这样。
司马徽说诸葛亮与崔州平、颍石广元、孟公威与徐庶四人为密友。所谓密友,自然是相互之间非常了解,可以掏心窝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司马徽与这五个人以及庞统也关系匪浅,对每个人的才华和抱负了如指掌。
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伏龙、凤雏而不是其它几个人,就说明他知道这两个人有匡扶天下的志向,如果孔明和庞统只是甘于寂寞,想做一个隐士的话,作为好朋友的司马徽,是不可能随便把他们推荐给别人的。强迫朋友做人家不愿意做的事,那还能是朋友吗?
刘备离开水镜庄时,拜请司马徽出山相助,司马徽婉言拒绝,他对刘备说:“自有胜我十倍的人来帮助你,但你得去寻访。”司马徽说的这个人就是诸葛亮,他笃定孔明一定会出山,但是不会轻易出山。

我们再看看刘备偶遇崔州平的情形。刘备一顾茅庐没有见到诸葛亮,在返回新野的路上偶遇崔州平,两人之间有过一番谈话。
崔州平问刘备找孔明有什么事,刘备说天下大乱,欲向孔明求治国安邦之策。崔州平却认为治乱无常,非人力所能左右,即使孔明这样的大能出山,也不过是徒费心力。这说明崔州平也知道诸葛亮会出山,但他对其出山的结果并不看好。
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
既然司马徽、崔州平这些诸葛亮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会出山,说明诸葛亮平时在他们面前表露过出山的想法。其实,诸葛亮在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也能说明他有出山的想法,如果不出山干一番事业,又怎么能证明他确实有管仲、乐毅那样的能力,而不是坐在自家炕头上吹牛说大话呢?

实际上,诸葛亮他们对刘备其人早就做过了深入调查和讨论,得出的一致结论是:乃当世之英雄。
牧童曰:“我本不知,因常侍师父,有客到日,多曾说有一刘玄德,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乃当世之英雄。
当然,刘备到底值不值得诸葛亮出山辅佐,还得经过最后的考验才知道,这个考验就是他求贤的决心是否坚定,主考官必须是诸葛亮。徐庶对刘备的试探,只能看作是大考前的一次小测验,虽然成绩很不错,也不能因此而降低终考的难度,更不能直接免考,这也是诸葛亮听了徐庶的请求后“拂袖而去”的真正原因。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诸葛亮已经做好了出山辅佐刘备的准备,那就是隆中对策,三分天下的伟大构想绝不是一时之谈,那是早已经为刘备量身定制的蓝图,是他通过大考后的最终奖赏。

正是因为深知诸葛亮的志向和抱负,司马徽和徐庶才会在刘备面前对其倍加推崇,因为当时没有比刘备更适合的老板了,他们也担心诸葛亮错过明主,终身抱憾。司马徽第二次见刘备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已经暗示了诸葛亮一定会出山。
纵观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司马徽、徐庶、崔州平像是在不遗余力的打广告,而推销的“产品”就是诸葛亮,目标客户只有刘备。这能说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