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死后,出使江东的陈震回报袁绍:“孙策已亡,孙权继立”意思很明确,孙权已成为新的江东之主。其实,陈震看到的只是表象,从《三国演义》中的诸多细节来看,年轻的孙权,还不能独立掌控大局,相当一段时间内,与他一起执掌朝政的还有他的的母亲吴国太。

孙策剧照
孙策死时只有26岁,孙权那时候才18岁。尽管孙权之前跟着哥哥有过一些历练,但终究还是太年轻,孙策并没有提前做好权力交接的准备,所以临终前,他特别嘱咐母亲吴国太要对孙权“朝夕训导”,并且不要怠慢了那些老臣。吴国太顿觉责任重大,在她眼里,孙权也不过是个大孩子,恐怕难以承担这庞大的家业。孙策宽慰母亲说: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
策告母曰:“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轻怠。”母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身份再高贵的女性也很难直接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诸如董太后、何太后、蔡夫人之流,也只能通过控制少不更事的小皇帝或者幼主去左右政局,而孙策郑重其事的赋予了吴国太很重要的政治权力,应属无奈之举,原因还是孙权资历太浅,短时期内很难服众。
后面周瑜从巴丘回吴奔丧,转达孙策遗嘱的也是吴国太,这一细节表明,她在江东说话更有份量,不容易引起猜疑,不然的话,由张昭或者孙权自己直接传达孙策遗愿也不是不可以。
吴太夫人出,以遗嘱之语告瑜。

吴国太剧照
建安七年,曹操击败袁绍,平定北方后,派遣使者前往江东,命令孙权把儿子送进皇宫陪王伴驾,说白了就是曹操要求东吴送一名质子,以便他能够控制孙权。
送还是不送,孙权拿不定主意。于是吴国太出面,把张昭、周瑜叫过来开会讨论。
权犹豫未决。吴太夫人命周瑜、张昭等面议。
张昭前怕狼后怕虎,他也知道送出质子会受制于人,但又觉得曹操势力大,惹不起。还是周瑜硬气,他说我们东吴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凭啥给曹操送质子。吴国太赞同周瑜的意见,当即拍板,不送。由此可见,东吴每逢大事,还得吴国太拿主意。
吴夫人曰:“公瑾之言是也。”权遂从其言,谢使者,不遣子。
建安十二年冬十月,吴太夫人病危,临终前上演了一出东吴版的“托孤”戏码,她指定张昭和周瑜为顾命大臣。
吴国太对张、周二人讲述了她生孙权时梦见太阳入怀的异象,还提到有算命先生预言“其子大贵”。我很怀疑这是吴国太为了证明孙权为天命所归的江东之主而临时编造的故事。她还嘱咐孙权要把张昭、周瑜当做师傅来对待,这番说辞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阿斗说的话极为相似,显示出吴国太所具有的超高的政治智慧。

孙权剧照
孙策死于建安五年,在他死后的七年里,实际掌权的是吴国太。直到吴国太去世,孙权才真正接管了江东。可以说,吴国太在孙策死后,不仅是孙氏家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江东政权稳定的关键人物。她的智慧与威望为孙权的顺利掌权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