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成都昭觉寺一代宗师著名书法家圜悟克勤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香萱看文化 2023-05-09 07:35:02

北宋时期成都昭觉寺主持禅宗史上一代宗师著名书法家圜悟克勤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成都昭觉寺主持高僧圜悟克勤书法作品。

圜悟克勤(1063-1135)为中国宋代的高僧,四川崇宁人,俗姓骆。出生在世代崇儒的书香门第。十八岁游妙寂院时,见到佛经,爱不释手,感叹着说:“我前世大概是出家人吧!”乃毅然踏入佛门。

受具足戒后,于成都依圆明学习经论。后至五祖山参谒法演,蒙其印证。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齐名,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被誉为丛林三杰。政和初年至荆州,当世名士张无尽礼谒之,与之谈论华严要旨及禅门宗趣。复受澧州刺史之请,住夹山灵泉禅院。时因枢密邓子常之奏请,敕赐紫服及“佛果禅师”之号。

政和末年,奉诏移住金陵蒋山,大振宗风。后居于金山,高宗幸扬州时,诏其入对,赐号“圜悟”,世称圜悟克勤。后归成都昭觉寺主持。

四川成都的昭觉寺,其实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这可能也是和国内有太多古寺、名寺有很大的关系。昭觉寺一直有着“川西第一禅林”的美誉。其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然有1300多年的古老历史。虽然说从“景区”的角度来说,昭觉寺的人气不高,但是在佛教中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至今为止,昭觉寺依然是很多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一些佛宗的祖庭,而且昭觉寺在日本甚至有着“神庙”之名。

圜悟克勤高僧于绍兴五年示寂,世寿七十三,谥号“真觉禅师”。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绍隆等禅门龙象。高僧在很多领域都有着让人惊叹的成就,曾经两次成为昭觉寺的住持,与昭觉寺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为止,昭觉寺内依然还有圆悟禅师的墓地。圆悟克勤禅师被誉为“丛林三杰”,著名的著作有《碧岩录》、《印可状》等,其中《碧岩录》更被称作为“禅门第一书”。除此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成就便是提出了“禅茶一味”这样的思想。

圆悟克勤禅师是中国佛教史,尤其是禅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是中国禅宗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宗师。临济宗发展到宋代,自黄檗希运禅师以下,有慧南禅师与方会禅师分别开创黄龙、杨岐两派,而圆悟克勤禅师则是临济宗杨岐派的第四世祖师。在圆悟克勤禅师之后不久,黄龙派法脉传续160多年即告泯灭,而圆悟克勤禅师之法脉传续不绝,以杨岐派为代表的临济宗也成为现中国汉传佛教的主导宗派。当今中国佛教临济宗人,追本溯源都是圆悟克勤禅师的法脉传人。

北宋成都昭觉寺主持高僧圜悟克勤《印可状》赏析

北宋成都昭觉寺主持高僧圜悟克勤《印可状》纸本行书 纵43.9 厘米横 52.4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松平直亮氏寄赠)。

观作品足见圜悟克勤超凡离俗的精神气质,用笔温文尔雅,风神超迈。深得初唐虞世南、褚遂良两家遗韵,也兼得同时代米芾行书之雅致。字里行间,挥洒自如端秀中内藏刚毅之气,实有绵里裹针之妙。堪称宋高僧中一件风格高峻、出类拔群的名迹。

本件为成都昭觉寺主持圜悟克勤送给弟子虎丘绍隆的“印可状”之前半部,也是现存最古的禅僧书迹(印可状指禅宗认可修行者的参悟并允其嗣法的证明)。内容述及禅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至宋代分为各派的经过,且说明了禅的精神。书风虽不依定式,但具有经过严格修行而达到的淡泊意趣,自古以来被茶道家视为禅僧书迹之首,深受重视。

据传书迹装于桐木圆筒中而漂流到萨摩(今鹿儿岛县)坊之津海岸,因而又称为「流圜悟」。先为大德寺大仙院及堺市的富商兼茶道家谷宗卓收藏,后来古田织部应伊达政宗的要求而截为两段。前半部不久便转为祥云寺收藏,之后由知名的茶道家松江藩主松平不昧,以赠与祥云寺金两千五百两和每年三十大袋的米粮为代偿而获得本件。

《印可状》为圆悟克勤禅师写给虎丘绍隆禅师的信札,讲述了禅宗的发展史和精神,该信札是作为对虎丘禅师证道的印可证明。后流传到一休宗纯手里。据说一休的弟子、茶人村田珠光正是从这墨迹中悟出了“禅茶一味”之理。信札内容收录在《碧岩录》中,此件为《印可状》的前半部。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释文:“示隆知藏。有祖已来。唯务单传直指。不喜带水拖泥打露布列窠窟钝置人。盖释迦老子。三百余会对机设教。立世垂范太段周遮。是故最后径截省要接最上机。虽自迦叶二十八世。少示机关多显理致。至于付受之际。靡不直面提持。如倒刹竿碗水投针示圆光相执赤旛把明鉴。说如铁橛子传法偈。达磨破六宗。

与外道立义。天下太平。翻转我天尔狗。皆神机迅捷。非拟议思惟所测。洎到梁游魏。尤复显言。教外别行单传心印。六代传衣所指显著。逮曹溪大鉴。详示说通宗通。历涉既久。具正眼大解脱宗师。变革通涂。俾不滞名相。不堕理性言说。放出活卓卓地。脱洒自由。妙机遂见。行棒行喝。以言遣言。以机夺机。以毒攻毒。以用破用。所以流传七百来年。枝分派别各擅家风。浩浩轰轰莫知纪极。然鞠其归着。无出直指人心。心地既明无丝毫隔碍。

脱去胜负彼我是非知见解会。透到大休大歇安稳之场。岂有二致哉。所谓百川异流同归于海。要须是个向上根器具高识远见。有绍隆佛祖志气然后能深入阃奥。彻底信得及直下把得住。始可印证堪为种草。舍此切宜宝秘慎词。勿作容易放行也”。

五祖老师。平生孤峻。少许可人。干嚗嚗地壁立。只靠此一着。常自云。如倚一座须弥山。岂可落虚弄滑头谩人。把个没滋味铁酸饀劈头拈似学者令咬嚼。须待渠桶底子脱。丧却如许恶知恶见。胸次不挂丝毫。透得净尽。始可下手锻炼。方禁得拳踢。然后示以金刚王宝剑。度其果能践履负荷。净然无一事。山是山水是水。更应转向那边。千圣笼罗不住处。便契乃祖已来所证传持正法眼藏。及至应用为物。仍当驱耕夫牛夺饥人食。证验得十成无渗漏。即是本家道流也

摩竭陀国亲行此令。少林面壁全提正宗。而时流错认遂尚泯默。以为无缝罅无摸索壁立万仞。殊不知。本分事恣情识抟量便为高见。此大病也。从上来事本不如是。岩头云。只露目前些子。个如击石火闪电光。若构不得不用疑着。此是向上人行履处。除非知有莫能知之。赵州吃茶去。秘魔岩擎叉。雪峰辊毬。禾山打鼓。俱胝一指。归宗拽石。玄沙未彻。德山棒临济喝。并是透顶透底。直截剪断葛藤。大机大用。千差万别会归一源。可以与人解粘去缚。若随语作解。即须与本分草料。譬如七斛驴乳。只以一滴师子乳滴悉皆迸散。要脚下传持相继绵远。直须不徇人情。勿使容易。乃端的也。末后一句始到牢关。诚哉是言。透脱死生提持正印。全是此个时节。唯踏着上头关捩子底。便谙悉也

隆公知藏。湖湘投机。还往北山十余年。真探赜精通本色衲子。遂举分席训徒已三载。予被睿旨。移都下天宁。欲得法语以表道契。因为出此数段。宣和六年十二月中。佛果老僧书。

关于师父成都昭觉寺主持圆悟克勤的故事,见于《宗门武库》和《五家正宗赞》。一天晚上,被后世称为“三佛”的克勤、慧勤、清远三位弟子,陪同师父五祖法演在山亭上说话。后来,到了该回去的时候,灯油烧完了。随时不忘了考察他们的师父在黑暗中说:“你们三人各自就此情形说一转语,让我看看你们的理解如何?”慧勤说:“现在好比五彩的凤凰,在青天上翱翔。”清远说:“这时好像一条铁石般的巨蟒,横在古道之上。”克勤说:“看脚下就是了。”黑暗中,一位叫克勤的青年,眼睛炯炯闪亮。一个缥缈于云端,一个拘泥于古道,一个回到当下自身的脚下。在他一步一步远行中,地上的萤火虫,天上的星星,都一一为之消隐,而有谁在为他提着一盏灯笼,是他自己。师父五祖法演听了,激动地说:“能够光大我们禅宗法门的人,是克勤啊。”

从纯白时代起,四川成都昭觉寺就步入了国家寺庙“十方丛林”,但在克勤第一次住持成都昭觉寺之前时,即昭觉在纯白圆寂之后,曾经短时间被后任者更名六祖寺。克勤住持昭觉寺,似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把名字改了回来。作为十方丛林的昭觉寺,在宋徽宗亲自敕住持克勤开堂且两次住持,并因其“度弟子五百人,嗣法得眼领袖诸方者百余人,方据大丛林,领众说法,为后学标表,可谓盛矣”,确定了其在禅宗临济宗中的显赫地位。

圆悟克勤第一次住持昭觉寺,他完成了禅宗史上著名的与慧能的《坛经》匹敌的“宗门第一书”《碧岩录》。

日本大德寺存有圆悟克勤写给弟子绍隆的两封书信真迹,《印可状》便是其中之一。

只可惜这件作品不在中国,而是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深感遗憾!看完作品,您有什么感想呢?欢迎下方评论留言……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

0 阅读:53

香萱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