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先驱者国父孙中山毕生为国家富强民主而努力,为之耗尽心血

史海撷英 2024-11-12 11:32:12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他的革命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的现代化铺平了道路,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团结。

孙中山原名孙文,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被尊称为国父。而他的夫人宋庆龄女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终身名誉国家主席被尊为国母。孙中山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和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还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次举起了彻底反封建的旗帜。孙中山被中国国民党尊称为“永远的总理”,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称他为“革命先行者”,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同时也是台湾地区的民主象征。

孙中山七岁进入私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孙中山有一个长兄,名叫孙眉,十七岁时就漂洋过海来到夏威夷。在夏威夷,孙眉经过几年的勤苦劳作,成为了当地一个新富。夏威夷政府鉴于孙眉的卓著业绩,就允许他多招华人来岛大兴垦务。

于光绪五年(1879年),孙中山随母亲赴夏威夷檀香山,长兄孙眉资助他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接受了较系统地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在光绪九年(1883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亲眼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专制和卖国,从那时起孙中山开始产生了反清和用资产阶级政治方案去改造中国的思想,他还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当时他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郑观应、何启等交往甚密。

光绪十八年(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就在广州、澳门等地一面行医,另一面要接纳反清秘密的会社,同时着手创办革命团体。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并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是却遭到李鸿章的拒绝。孙中山意识到了,单单依靠上书请愿去改变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决定出国去探寻拯救祖国之道。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帝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朝廷自救的洋务运动随着甲午一战宣告了世纪的失败。在大多数人还抱有改良救国的幻想时,孙中山选择了革命。他要救的是中国,而不是一个王朝。唯有打破这个旧世界,才能建设一个新世界。

一年前的11月,孙中山从上海前往檀香山,组织建成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与年轻的战友们一起,以振兴中华为理想,推翻满清王朝。这是他们英勇无畏迈出的第一步。只是作为革命之路上的先驱者,他注定将遭遇这条路上的所有荆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联合当地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创办了香港兴中会。于同年10月,兴中会谋划在广州起义,但是事情泄露导致起义失败。孙中山被迫逃亡海外。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0月,他在英国伦敦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朋友的搭救而脱离险境。孙中山在清朝政府以重金悬赏的要犯名单里名列头号。他选择了藏身海外,继续组织革命。自少年时期,他就在海外留学,接触到洛克的天赋人权说,伏尔泰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还有林肯的民治、民想、民由等政治思想,渐渐的,孙中山在脑海里酝酿民族、民权、民生的民主革命理想。这就是三民主义。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孙中山远赴日本,结交了日本一些朝野人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0月,孙中山派郑士良去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起义军坚持奋战了半个月,起初还非常得手,但是后来因为饷械不继而失败。

戊戌变法以后,因为日本友好人士不断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洽谈过合作问题。但是因为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的主张,最终合作未能实现。光绪三十年(1904年)孙中山去了很多国家对华侨和留学生宣传革命,如日本、檀香山、暹罗(今泰国)、越南、美国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创立了革命团体,与此同时也和国内的革命团体、志士建立了联系。

1905年8月,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在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他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也被纳为同盟会的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主义。同盟会的创立,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初步发展。

孙文

孙中山还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去发展组织、宣传革命。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间,他亲自去东南亚各国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宣传过程中,在一些地方还创立同盟会的支部。

孙中山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想让更多的人投身反清革命中。

孙中山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同盟会曾在华南各地组织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了战略方针,同时在海内外奔走,为起义募集经费。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2月,孙中山亲临镇南关起义的战斗前线。不过,多次起义都是因为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是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的精神,也给清政府带来严重一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爆发的广州黄花岗之战,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

武昌起义于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外流亡的16年的孙中山在美国获消息后,急忙在12月下旬回国,这一年是辛亥年,孙中山45岁,正当盛年,他把一切都献给了革命。回来后就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晚8时左右,一场简单的总统就职典礼在南京举行。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就任时,孙中山在就职宣言中表示:“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时刻之一。新政府采用民主共和制取代了中国历史上延续2000多年的帝制。

然而,北方清朝政权尚在革命。民主派的力量仍处于弱势。为了寻求全国统一,南京政府与袁世凯协商,只要他推翻清王朝,就推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逼代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至此,宣告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公布了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于3月11日正式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文

4月1日,孙中山正式宣布解职,将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他在离任前推出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设立内阁总理,以限制总统的权利。在此后一年多,孙中山仍然继续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并提倡兴办实业;他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打算筹借外资来修筑我国的铁路干线。但是因为当时政权全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看到成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8月,孙中山以同盟会联合多个党派统一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担任理事长一职。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内阁总理的第一人选。

民国二年(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奉袁世凯电召北上,突然遭遇枪击,两天后不治身亡。这个时候,革命者们恍然醒悟,革命只完成了一半,推翻了旧制度,但新制度并不会因为旧制度被推翻而自然建立,孙中山组建了一个新的团体中华革命党,他要继续革命。独揽大权的袁世凯谋划了一处复辟帝制的闹剧,并最终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在举国上下的一片讨伐声中黯然离世。袁世凯死后,一时军阀林立,各自为政。皖西军阀首领段祺瑞再次废弃了孙中山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国三年(1914年)6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继续发扬同盟会的精神。当时,国内的状况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民国四年(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为捍卫共和制度而继续斗争。

民国六年(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发起护法战争。然而,由于没有自己的军队,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不断排挤,处处被动,西南军阀实际上并不完全听他调动。深感无力的孙中山于民国七年(1918年)5月愤然辞去大元帅一职。离别电文里,他指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经日本去上海。

第一次护法战争失败后,孙中山清楚地意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民国七年(1918年)到民国九年(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就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内容主要是总结以往的革命经验,并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此后的两年半时间里,孙中山从一个热血沸腾的革命者变成了一个冷静的写作者,他把自己多年的思考与实践付诸笔端,完成了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分构成的巨著建国方略,这是孙中山构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孙中山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乐观的想象,但这些就像他一直未能完成的革命一样,成了他未能实现的梦。

陈捷

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天,他试图再次北伐,改变割据与混战的局面。粤西军事将领陈炯明认为既然南北政府都无力统一,全国不如实行联省自治,结果被一次性免掉了三个职务。对此,陈炯明选择了公然背叛,直接炮轰孙中山的住所。之后的55天,孙中山以永丰建为依托,指挥数量不多的效忠于自己的海军,与叛军对峙激战。

陈炯明的背叛让孙中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南方新旧军阀的关系,但这并没有摧毁他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意志,他是一个彻底纯粹的、不曾有过丝毫动摇的革命者。

民国十一年(1922年)8月,脱离险境后的孙中山回到上海,这个夏天,孙中山与苏维埃、俄国和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迎面相逢。获得支持的孙中山于第二年1月开始讨伐陈炯明,最终将其赶出了广州。孙中山决定不再赴任总统,而是以大元帅之名继续推动中国革命。他的目标已不再只是北方军阀,而是南北一切军阀。

孙文

孙中山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以改组为中心内容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会上通过了新的党纲、党章,还确立了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也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和革命思想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正式建立。6月,黄埔军校成立,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军队。曾与孙中山共患难的蒋介石出任校长,留法归来的周恩来任政治部副主任。9月,孙中山发表北伐宣言,表示此战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其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10月,被孙中山的精神所鼓舞,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之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共谋大业,然而就在赴京途中,他再次病倒了,他并没有等到救国的那一刻,他探索的新路才开了头,但历史没有留给他走下去的时间。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年仅59岁。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一个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孙中山在临终前还发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以此来激励后人继续为革命事业前进。

这一年的3月30日上午,蒋介石在孙中山先生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讲:“我们孙总理是中华民国的国父,国父死了,我们应该作如何感想。我们的国父这次晋京,是因为要开国民会议,要废除不平等条约,打倒帝国主义,使得我们中华民国成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

最早喊出孙中山国父这一尊称的是蒋介石等人。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庆节纪念大会及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孙中山逝世十周年之时,蒋介石的每次演讲都将孙中山先生称之为国父。

孙文

革命成为孙中山一生的志业,也成就了他一生的荣光。对于中国未来的光明,他始终充满期待。孙中山去世后,中国共产党在告中国民众书中写道,为中国民族自由而战的孙中山先生死亡,自然是中国民族自由运动一大损失,然而,这个运动是绝不会随中山先生之死而停止的。这个使命将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孙中山首先举起了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了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而且还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持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孙中山这个名字将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