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晋朝开始我国先后经历三次衣冠南渡,逐步将江南开发

史海撷英 2024-11-10 19:44:17

中华文明从诞生开始算起,到北宋灭亡为止,北方一直都是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但是,伴随着外族入侵或内部战乱,历史上发生了三次衣冠南渡,即永嘉衣冠南渡、唐衣冠南渡和建炎衣冠南渡。

很不幸的是,这三次衣冠南渡,都是以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为主导的南渡,也就是北方的士大夫阶层跟随政权转移到南方,普通百姓大多数人是无法南渡的,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从“衣冠南渡”这个词汇也可以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古时候只有士大夫阶层以上才戴冠,所以衣冠泛指士大夫阶层。而南渡则是渡过长江,以长江为界限的南北,也是古代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分界线。

不过,三次衣冠南渡的发生,让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开始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那么,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都是怎么回事呢?

永嘉衣冠南渡

永嘉衣冠南渡发生在西晋末期,是以司马睿为首的士大夫阶层到南方建立政权的事件,而这一事件之所以发生,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有莫大的关系。

司马炎

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之后,效仿商周制度,实施了分封制,他一口气将数十位司马氏子孙封为诸侯王,这些诸侯王不但拥有广阔的领土,而且手握重兵,这就为日后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并且,司马炎还取消了州郡等地方政府的统兵权,将军权收归中央,这对于加强中央的统治力是有好处的,但坏处是藩王一旦作乱,或者遭遇外族入侵,地方政府根本管不了,而中央如果不及时做出反应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司马炎的另一个错误,即是让存在严重智力缺陷的儿子司马衷成为继承人,而司马衷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那位皇帝。

不仅如此,司马炎还给司马衷找了一位悍妇老婆贾南风,导致司马衷继位之后,由于其无法处理朝政,皇权被贾南风把持。

贾南风野心极大,为了独揽大权,她引诸侯王入京作为外援,将杨氏外戚尽数剿灭,却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因为诸侯王们产生了夺取皇权的野心。

八王示意图

于是,围绕权力争夺的“八王之乱”爆发,这场动乱持续了十五年之久,诸侯王们相互攻伐,战火燃烧到了西晋王朝的每一个角落。

而就在西晋诸侯王们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以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个五个胡人部落为首的外族,趁机发起了对西晋的反叛,也就是五胡乱华。

为什么北方有那么多胡人?

主要是因为东汉末期到魏晋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导致北方人口减少,为了弥补人口不足,从魏晋时期开始,不断招募胡人到北方居住。百余年间,数百万胡人内迁到北方,其中匈奴人70万,羌人80万,氐人100万,鲜卑250万。到西晋末期八王之乱爆发的时候,北方总人口1500万,而汉人只占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北方以汉人作为主体民族的历史被改写。

对于胡人内迁这件事,有些人看得很明白,比如江统,他曾向西晋皇帝上《徙戎论》,指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建议将北方胡人赶走,将隐患消灭在摇篮,但建议并未被采纳。结果,八王之乱爆发之后,西晋全国的军队都在自相残杀,饱受汉人欺压的胡人趁机起兵,发起了对汉人的反戈一击,恰好被江统给说中了。

胡人的反击,既是为了解放自己,也是为了夺取政权,因为胡人本就好战、嗜杀,只要给他们一把刀,他们就敢撸起袖子造反,对汉人进行疯狂屠杀和掠夺。

刘渊

在匈奴首领刘渊的带领下,胡人开始袭击北方的西晋军队,很快就占领了大片西晋国土,威胁到了西晋在北方的执政根基。

永嘉五年(311年),爆发了著名的永嘉之乱,刘渊之子刘聪率军攻克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及一众王公大臣。第二年,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的建议下,南下寻求发展之机,他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的身份移镇扬州。此后,在王导、王敦兄弟的辅佐下,他招抚了大量北方士族南下,同时在南方设置侨州郡,安抚这些士大夫,并对他们予以厚待,许多人都得以入朝为官。

由于当时胡人在北方对汉人展开大屠杀,因此大量士族都愿意来到南方,这些人也成为司马睿在南方的执政根基。

需要指出的是,司马睿在南方扎根的过程中,以王氏为首的几个世家大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司马睿建立东晋之后,就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这就是西晋末期的衣冠南渡,之所以说这次南渡的主体是士大夫阶层,是因为西晋采取的是占田荫客制,每一个士大夫阶层地下都有一大帮依附于他们生存的农民,这些农民也都跟着一起去了南方。如果没有依附于士大夫阶层,北方的普通百姓是很难有机会逃到南方的,他们要么被杀死,要么成为胡人的奴隶,总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东晋形势图

司马睿在南方站稳脚跟后,坐拥几十万大军,却不救在长安登基的晋愍帝,导致长安在建兴四年(316年)被胡人攻克,西晋就此灭亡,北方彻底成为胡人的领土,而司马睿则在南方建立东晋,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

可见,永嘉衣冠南渡其实是一次士大夫阶层组织的大逃亡,顺带将一部分底层百姓带去了南方。

五胡乱华期间,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遭受了严重破坏,而永嘉南渡之后,南方则迎来了一次大发展时机,并快速实现了质的飞跃。

唐衣冠南渡

唐天宝晚期,唐玄宗自觉前半生文治武功,政绩斐然,便感到志得意满,开始沉迷享乐,疏于政务,还任用了许多奸臣。

对内,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任用李林甫和杨国忠,还让宦官参与朝政,造成的结果就是,唐朝上层逐渐产生奢靡之风,官场腐败,政治斗争严重,国力在内耗中不断削弱。对外,唐玄宗过分宠信安禄山,安禄山认杨贵妃为养母,在杨贵妃的帮助下,安禄山当上了三镇节度使,并拥有了边境马匹的交易权等重要权限,从而产生了造反之心。

而唐玄宗任用与安禄山不和的杨国忠,则进一步激发了两人之间的矛盾,这是逼迫安禄山走上造反之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轧荦山

而在唐玄宗执政时期,由于朝廷腐败,导致了均田制的瓦解,进而引发了府兵制的消亡,被募兵制逐渐取代,藩镇就此获得了自主招兵的权力,安禄山正是在这一制度下逐渐发展壮大个人实力的,而朝廷则因为财政紧张而无法招募更多士兵。

为了造反,安禄山一直在麻痹唐玄宗,再加上杨贵妃的从旁协助,唐玄宗始终没有怀疑安禄山,这就给安禄山造反提供了足够的准备时间。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起兵造反了,由于唐朝军队早已腐朽,根本不是安禄山的对手,因此一败再败,先丢洛阳,后来连首都长安也丢失了。

长安陷落之前,唐玄宗已经开始策划南逃了,美其名曰“南幸”,那他为什么要往南方逃?因为安禄山从北方打过来的,只有南逃才是安全的。

经过深思熟虑,唐玄宗将南逃的目的地定在了四川成都,因为四川是天府之国,易守难攻,唐玄宗认为只有逃到四川,才能保全自己,也才能发起反攻,消灭叛乱。

李隆基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唐玄宗逃往蜀地,那些皇室成员、王公贵族、文武大臣及其家属,以及保护唐玄宗的军队,等等,都是要跟着一起走的,甚至还有许多百姓也跟着一起逃往蜀地。

这是唐朝自建国以来,规模最大也是最狼狈的一次大逃亡,而随着唐玄宗离开长安、南逃蜀地进程的深入,以士大夫阶层为主的北方人民也顺时而动,集体往南方逃窜,从而造成了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

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许多胡人也趁机进入中国北方,他们对汉人进行了疯狂地屠杀和掠夺,又导致了许多北方人民逃往南方。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其实并未平静,因为藩镇割据逐步形成,主要集中在北方,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很快就为了地盘而再次大打出手,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了唐朝末年。

在此期间,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又有大量百姓逃往南方,这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唐朝末年,爆发了黄巢起义,唐僖宗再次逃往蜀地,引发了北方人口的再次南迁。不过,后来因为蜀地也受到战争的波及,人口出现了锐减。

历史上,所谓的唐衣冠南渡,其实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唐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第二阶段则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因都以唐作为国号,故统称为唐衣冠南渡。

唐朝时期的衣冠南渡,主要目的地是蜀地,以“玄宗幸蜀”和“僖宗幸蜀”作为标志,人口迁徙的特点也是以士大夫阶层为中心,底层百姓只是附庸。

而南唐时期的衣冠南渡,规模也是比较大的,这主要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断,而南唐相对安稳,吸引了北方不少人口。

事实上,南唐也是唐朝李氏后人建立的政权,对于那些唐朝遗老来说,是个理想的选择地,尤其是北方士大夫阶层,他们之中许多人都是依附于唐朝统治阶层的受益者,当北方陷入混乱,他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时,逃往南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从唐中晚期到五代十国的衣冠南渡,再次将北方的人口带去了南方,南北人口开始趋于平衡,而南方则再次迎来大发展,与北方的差距已经很小了。

建炎衣冠南渡

建炎衣冠南渡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屈辱的一次南渡,事情还要从北宋的建立说起。

唐、宋之间相隔了53年,这一时期被称之为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相继出现了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而十国则主要分布在南方,只有北汉在北方。

但是,在五代十国之外,还有一个十分强大的政权,即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国,当时叫契丹。

契丹的实力十分强大,五代十国时期,契丹人经常南下骚扰中原,中原王朝苦不堪言,却又无力将其消灭,有时候还需要联合契丹以自保。

石敬瑭

因为这一缘故,契丹在五代十国时期得到了较快发展,后来还协助后唐大将石敬瑭造反皇帝,将后唐给消灭了,石敬瑭则建立了后晋。

作为回报,石敬塘向契丹称“儿皇帝”,并将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且土地十分广阔的幽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契丹的实力因此大增,顺势建立了辽国政权,这就为日后中原的动乱埋下伏笔。

后周末期,大将赵匡胤篡夺皇位,建立北宋,历经北宋两代帝王努力,终于统一了南北,但北宋的建立存在先天缺陷,即缺少幽云十六州,中原因此暴露在辽国的攻击范围内。

北宋想要收回幽云十六州,而辽国则想消灭北宋,于是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打了几十年,双方各有胜负,谁也无法彻底战胜对方。于是,在宋真宗时期,北宋就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双方达成和平协议,持续了百余年,一直到北宋末年。

宋徽宗继位后,北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已经残败不堪了,却依然燃起了消灭辽国、夺回幽云十六州的野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宋与辽国以北新崛起的女真,也就是后来的金国达成了合作,即著名的联金灭辽。

金灭辽示意图

在宋朝和金国的夹击之下,辽国最终被消灭,实际上宋朝没起到太大作用,因为宋军的战斗力实在不行,辽国国土全都是金军打下来的。

北宋本以为金人肯定比契丹人友好,但万万没想到的是,金人比契丹人更残暴,也更不讲信用,辽国灭亡不到一年,金军的铁骑就南下侵宋了。

那时候,金军如日中天,战斗力强悍,而北宋军队根本不堪一击,只花了不到两年时间,金军就攻克了北宋都城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即以下十万人,史称靖康之难,北宋就此灭亡。

在靖康之难中,宋徽宗的子孙几乎被一网打尽,只有他的第九子康王赵构逃出生天,他在北宋将领的拥护下,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改元建炎,南宋就此建立。

南宋建立之后,金国感到很愤怒,很快就再次出兵攻打,那时候赵构早就被金军吓破了胆,根本不想打仗,只想与金军求和以自保,但奈何金国就是不同意。于是,战争再次爆发,金军很快就占领了北方大片土地,赵构害怕得不得了,于是带着文武大臣一路往南逃窜,一直跑到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而跟随赵构逃亡南方的,有大量士大夫阶层及百姓,还有南宋的军队,这就造成了又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也就是建炎衣冠南渡。

从北宋灭亡到绍兴和议达成之前,南宋和金国之间一直处在战争状态,北方一些作为主要战场的省份被破坏得比较严重,比如说河南,那里的百姓为了躲避战火和金人的奴役,就都往南方跑。

还有山东、河北等地区,那里活动着许多抗击金人的汉人义军,金国开始攻打南宋后,他们之中许多人都先后投奔南宋,比如著名的大词人辛弃疾,他就率军来到南方,在南宋当了官员,这种人口迁徙也是衣冠南渡的一部分。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之间达成绍兴和议,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割让淮河以北土地,至此两国之间实现了暂时的和平,衣冠南渡也暂时告一段落。

一般认为,在经历了建炎衣冠南渡之后,中国的经济中心最终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且自此从未逆转,哪怕现在也是如此。

衣冠南渡的惨痛教训

历史上,除了三次衣冠南渡之外,还发生过许多次人口大迁徙,比如明山西大移民,清湖广填四川,等等,它们的性质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叫法不一样罢了。

不过,衣冠南渡有这么几个点值得注意:首先,所谓南渡,其实是南逃,是因为北方遭受战火波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所以才逃往南方求生存和发展。其次,无论是那一次衣冠南渡,都是以士大夫阶层作为主体的,多伴随着政权所在地的变更,而人口大迁移和大移民,则是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底层人口的迁徙,政权并未发生变动,所以两者在本质上是有一些区别的。再次,衣冠南渡的发生,是国家柔弱,在敌人面前不堪一击的一种表现,是统治者昏庸无能而给人民造成的伤害。

在衣冠南渡中,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往往得以保全,但底层百姓就遭殃了,尤其是留在北方的百姓,他们在异族的统治下苟且偷生,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本得不到保障。

就拿西晋末期的永嘉衣冠南渡来说,司马睿带着士大夫阶层逃亡南方,实际上也带走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为其在南方建立政权、与北方形成割据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绝大多数底层百姓并没有能力和机会逃到南方,他们只能在胡人的铁骑下惨遭屠杀。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东晋十六国期间,北方的人口减少了十之六七,这个数字是血淋淋的,却并未引起东晋政权的足够重视,因为东晋统治者只想自保,偏安南方苟且偷生。

还有南宋初期的建炎南渡,在金军强大而快速的攻击下,除了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又有多少人能逃出生天呢?金军在北方进行残忍的屠杀和掠夺,好在持续的时间不是太长,并且金国为了统治汉地,在其内部推行了汉化运动,这才让北方汉人得以保全。但话说回来,保护汉人应该是汉人政权,也就是南宋的责任,但南宋却长期无心收复北方,等到有心的时候,又没有能力。

由此可见,衣冠南渡的教训是惨痛的,一个腐朽政权领导的国家,势必走向消亡,而最受伤的永远是底层百姓,因为他们才是最不受保护的群体。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