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三),汉文帝的集权路,能换的时候,就别去抢

小龙评历史 2023-11-05 16:03:00

各位其他平台的搬运者们,别再搬运我的文章了,头条平台现在开启了自动维权,一旦你搬运我的文章,不是我找你维权,是头条平台自动找你维权,我想放过你都不行,别干费力不讨好的事,去搬运些流量水文,那赚钱更多。

权力的斗争从来不会温情脉脉,道德的教化在巨大的权力诱惑面前往往不堪一击,尤其在皇权至高无上的中国古代社会。

至高权力的诱惑往往会让那些平日衣冠楚楚的人忘记吃相,“抢”是很多权力游戏中的第一逻辑。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权力斗争都那样血腥,一些高明的政治家可以在无声无息中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相比于野蛮的“抢”,他们更喜欢温和一些的“换”。

“换”比“抢”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即便是不公平的交换也比明火执仗的抢好上一些。

在后世历史中有极高声誉的汉文帝刘恒,就是一个擅长在权力游戏中运用交换艺术的皇帝,在一次次交换中,汉文帝在没有造成剧烈动荡的情况下实现了皇权的加强,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汉文帝加强皇权的过程中,百姓的负担非但没加重还在不断减轻,无为而治和皇帝集权,这两项看起来有些矛盾的概念在汉文帝一朝得以完美契合。

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总结起来就是两条:第一是抓住重点,第二是不能着急。

权力护城河

商业上有一个概念叫“护城河”,大意就是你的产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稳定的收益,“护城河”更宽的企业扛风险的能力就更强,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竞争中,一些靠着风口起来的企业可能在某些特定时期赚很多很多的钱,但是如果没有“护城河”,在失去风口后,他们赚的钱往往会加倍赔进去。

权力游戏中也是一样,相比于急哄哄地去争夺更多权力,更重要的是要将一些权力巩固住,要明确地告诉其他人:哪些权力是我的,你们不能动。

汉文帝刘恒在执政前期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确立权力的边界:皇权就是皇权,百官不能越界。

刘恒来到长安的前两件事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当初,周勃率百官在渭桥边迎接还是代王的刘恒,周勃问刘恒能不能说点闲话,刘恒借自己的心腹宋昌之口告诉周勃:要说公事你就说,说私事,王者是没有私事的。

刘恒在百官拥戴下登基称帝后进入未央宫后,当晚便宣布:他的心腹张武和宋昌掌南北军,宫中和京城防卫这件大事,是皇帝的事,百官们不得插手。

请注意,刘恒做的不是简单的夺权,更不是大权独揽,在干完以上两件事后,人家刘恒马上宣布:军功集团在干掉吕家的行动中有大功,得封赏,重赏,诛灭诸吕行动中出力的军功集团成员均得封赏。

对于已经站在权力中心的军功集团成员来说,其实金钱上的封赏不算什么,增加封地的诱惑性能强上一些,但也不是最关键的,最最关键的是整个国家的核心权力有多少会被分给他们。

在这一点上,汉文帝刘恒可是一点不含糊:周勃任右丞相,陈平任左丞相,灌婴任太尉,中央权力体系中分量最重的官职全部给了你们军功集团。

刘恒在以实际行动告诉军功集团:我不是什么都要,我只要应该属于我的那一部分,属于你们的权力,我不会去动。

刘恒在登基的第一天就已经为天下的权力格局定了一个调:自己是真皇帝,不是傀儡,百官们可以在自己领域去适当折腾,但是千万别打皇权的主义。

确定自己的权力护城河是让自己在这场权力游戏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做到这一步后,刘恒就可以以皇权为根基不断将权力收入自己手中,区别只是快或慢,手段卑劣或好看而已。

浑水摸鱼

有一家对冲基金叫“浑水”,其创始人是个美国人,但在中国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诣,于是以“浑水摸鱼”的典故命名自己的公司。

他明白想要获得利益,就得把水搅浑,让水变浑浊的关键是搅,在静止不动的水中,想要搞些小动作是困难的,得让水动起来,这样才能在浑浊的水中神不知鬼不觉地捞好处。

这摊水便是掌握着除皇权以外所有中央权力的军功集团,而刘恒要做的是要让这几乎铁板一块的军功集团人员流动起来,这一点怎么做到呢?

办法很多,其实汉文帝刘恒最初选择的办法是最稳妥的等待,等到军功集团的一些人寿终正寝,到那时,重要官职的任命,刘恒就能插上手了。

但在一次政治表演中,刘恒却更早获得了机会。

一次朝会,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案件数是多少呀?周勃说不知道;汉文帝又问:国家一年的钱粮收支是多少呀?周勃还说不知道。

此时周勃已经紧张得汗流浃背了,汉文帝又把同样的问题问左丞相陈平。

陈平说这有专门的人管:案件是廷尉管,钱粮是治粟内史管。

这时刘恒问出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既然具体的事都有人管,那么丞相的职务是什么呢?

这个时候显示出官场老手陈平的政治水平了,面对这个有些咄咄逼人的问题,陈平规规矩矩地回答:丞相的任务是辅佐天子通晓阴阳,管理百官,处理外交,治理百姓。

这个答案很官方,面对这样的答复,刘恒不置可否,只是说了一个“善”。

刘恒之所以要做这样的政治表演,目的其实还是要提醒军功集团各自的权力边界,丞相的职责汉文帝会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但他就是要让这些话从陈平口中说出,潜台词是既然知道,就别越界。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汉文帝的这次政治表演却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周勃通过这件事发现自己在随机应变方面明显不如陈平,于是辞去右丞相一职。

对于急于想让军功集团权力体系出现松动的汉文帝刘恒来说,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右丞相,皇权下第一实权职务现在空了出来,这可操作空间可是太大了。

面对这样的诱惑,汉文帝再次展现出了可怕的耐心,他没有急于在右丞相这一重要职务上任命自己人,而是让陈平兼任左、右丞相。

权力还在你们集团手中,我刘恒没动,我是讲规矩的,对于已经有了皇权护城河的刘恒来说,不必着急直接下手夺相权,只需要让军功集团的权力体系出现流动即可。

不久陈平逝世,汉文帝又让周勃出来兼任左右丞相,权力还是你们军功集团的,但是在文帝这几次三番的调整下,军功集团不但彻底不会再有非分之想,而且其权力体系也因频繁改变而出现明显松动,文帝再想插手就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图穷匕见

权力游戏是一件复杂的事,所以必须抓住重点,汉帝国权力分中央和地方,优势方是中央,所以要集权,得先从中央权力下手。

陈平死后,刘恒通过一系列敲打其实已经跟军功集团的第一话事人周勃分出了大小王,但这还不够,因为军功集团是以数十年的友谊和姻亲血盟结成的牢固联盟,即便刘恒能够让其中某些环节出现松动,也不可能真正撼动这个庞大集团。

军功集团的前两号人物陈平与周勃一死一服,刘恒要来些釜底抽薪的大招了:

文帝二年十月,刘恒下达了这样一封诏书:

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岁),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驩欣,靡有遗德。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翻译一下:我听说古代各诸侯国国君各自待在自己土地上,只需按时上贡,封地的百姓不劳苦,君臣之间也和谐,当前我朝的各位列侯都待在长安,官吏报告事物运输钱粮耗费人力物力,况且列侯们远离封国,不去认真教化自己的子民,这样不好,各位列侯们要尽快回到封地,在朝中有事要做的,也让自己的儿子回去。

汉文帝这道诏书表面上讨论的是列侯们回到封国的好处,但实际上就是冲着军功集团垄断中央官职去的,因为汉初列侯的绝大多数都是军功集团成员,这些人留在长安,就会产生聚集效应,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益集团,而一旦他们离开长安,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恐怖权力聚集就被打散了,他们身上的巨大政治能量也将随之烟消云散。

文帝趁热打铁,数月后对周勃:不久前我颁布了列侯回封地的命令,丞相您是百官之首,应该做出表率,希望你能带头回到封国。

不管内心愿不愿意,已经在几次交锋中被刘恒“打服”了老臣周勃只得同意。

作为利益交换的高手,刘恒在对军功集团下了一招“狠棋”后马上就给出利益交换,此时的周勃已经身兼左右丞相了,他空出的丞相一职务,刘恒仍未安排自己人,而是继续交给军功派的三号人物灌婴,灌婴以前是太尉,刘恒也没有新任命太尉,而是废除了太尉职务,把太尉的权力并入到丞相身上,你们看,相权还在你们军功集团手中,而且我还把他加强了。

通过把相权交到军功集团最后的话事人灌婴手中,汉文帝刘恒成功让他这场夺权大戏有了一个所有人都体面的结尾。

中央重要官职不再由军功集团彻底垄断,但至少他们的封地和财产刘恒加以保护,待到几年后,灌婴寿终正寝,军功集团的时代也便结束了。

目标明确,手法稳健,不把事情做绝,这场权力的游戏在汉文帝轻描淡写又极有耐心的操作下以一种悄无声息的的方式进行,从此,皇权终于彻底坐稳了这个帝国最高权力的宝座,但是,这仍不是汉文帝集权的终点。

慷他人之慨

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在其著作《君主论》中提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君主行为原则:君主在办事时如果要花自己的钱则一定要小气一点,即便被说吝啬也不能瞎大方,但是在花别人钱的时候则可以显得大方一些,君主办事时,除极其重要的事必须花自己的钱外,在一些其他事物上要学会慷他人之慨,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

慷他人之慨,既君主以自己手中的权力,让一些人拿出资源交给其他人,并让接受资源的人感谢自己。

刚才提到,汉帝国在初期的权力其实时中央和地方的二元结构,中央权力是核心不假,但是地方权力同样不可小觑,掌握着地方权力的就是那些刘姓诸侯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些地方诸侯王的力量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如后来带头起兵的吴王刘濞就靠着吴越富庶之地,国力是蒸蒸日上的。

任由这一局面发展下去,过几十年,这些实力越来越强的诸侯国会不会威胁到汉帝国中央的权威可就两说了。

汉文帝的做法与对付官僚集团是类似的,不能让你们诸侯国的权力形成一种稳态,得设法让你们权力结构发生改变,文帝做的依旧比较漂亮,我不会抢你们诸侯国的权力,只是把你们的权力重新分配一下而已。

刘恒从被吕后幽禁致死的赵王入手,将其长子刘遂封为赵王,但同时其小儿子刘辟强封为河间王。

除赵王的两个儿子外,刘恒还借口朱虚侯刘章和东兴侯刘兴居(齐王刘襄一系)剿灭吕后有功,分别封了这两位为城阳王和济北王。

汉文帝刘恒给几个所谓表现出色的刘姓成员封了王,但是请注意,他拿的可不是自己的土地,而是赵王、齐王一脉的土地,这便是典型的慷他人之慨,赵王和齐王在内心里一定会痛骂刘恒,但是没关系,他新封的那三个王会发自内心的感谢他,这就是君主制衡的意义,君主要的绝不是所有人都感谢你,而是底下人不结成一个牢固的反皇联盟,拿走一些人的权力,交给其他人,始终让权力在自己手上流动,在一些人对自己恨之入骨的同时也让另一些人对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激,这便是权力游戏的精髓。

权力公地

汉文帝刘恒让权力悄无声息地回到自己这个皇帝手中,他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政治手腕让历来伴随着血腥与杀戮的政治斗争以一种比较平和的方式进行,刘恒的政治手段高明这谁都不能否认,但是这真的就是问题的全部答案吗?

上到刘恒之前的刘邦和吕后,下到刘恒之后的景帝刘启和武帝刘彻,这些君主时代的权力斗争都见了血,只有刘恒让权力斗争显得相对体面,以上的这几位可也是不世出的权力高手,他们的政治水平真的不如刘恒吗?不见得,汉文帝刘恒能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玩转权力游戏,其根本原因是当时有大把的“权力公地”可分。

所谓“权力公地”既无人认领的权力,汉文帝刘恒在继位之初手上有大把这样的权力,通过将这些无人认领的权力分配给个人,刘恒成功缓和了继位之初的权力矛盾,这与历朝历代初期,朝廷手中有大量公地,只要通过发放公地,几乎有所社会矛盾都会得到缓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为何刘恒手中会有如此之多的“权力公地”呢?

答案是那么讽刺,因为吕家在吕后时代吃得太多,而诸吕被诛灭的又太快了,吕家人在被军功集团物理超度后,剩下的权力空缺成为了汉文帝刘恒可以缓和各派系之间矛盾分歧的利器,吕家人即便在被杀光多年之后,还在为汉文帝刘恒做着权力嫁衣。

有时候心急真是吃不了热豆腐,就算勉强吞下去,也得原封不动吐出来。

半人半兽

这便是汉文帝刘恒在坚持无为而治背景下完成的集权的过程,如此平和的权力斗争在中国历史上也实属罕见。

汉文帝刘恒是被后人称赞的仁君,后世皇帝如果被说有汉文帝之风都是一种莫大的褒奖。

尽管有老天爷赏饭吃,但是在权力旋涡中仍能保持如此优雅与和谐,这在权力斗争尤为激烈的中国古代皇权社会也实属不易。

上文中提到的《君主论》作者马基雅维利,他提出的奇葩观点可不止“君主应该尽量慷他人之慨”,还有更毁三观的,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不能,也不应该拥有道德和诚信。

按照他的理论:集全国权力于一身的君主已经不再是人了,他们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半神半兽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君主的使命。

权力的逻辑会以一种极为高效的方式去异化一个人,刘恒这样至少明面上还能给所有人一个体面的皇帝是难得的,更是幸运的,他所在的政治环境允许他体面、仁慈和厚道。

在皇权逻辑下,像一个人的刘恒是偶然,半神半兽者才是常态。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