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店成了网红,文化还能靠什么传播?

上海转型发布 2023-12-13 10:46:21

受互联网和线上消费的影响,人们已经越来越倾向于网上购买、网上消费。在充斥着短视频、微电影等的快消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用眼睛去替代大脑,看完之后一笑了之,鲜有人能够静下来去回味,更不要罔谈去思考。再加上电子书的盛行,如此前堵后追,让作为精神食粮的纸质书籍很难有一席之地,而纸质书籍传播的主要载体——实体书店,则更为狼狈。

造成当下的困境,有很多的原因。而目标客群的严重流失是首当其中的问题。如何挽留老的客户,同时吸引新的客户至关重要。书店已在试着去破题,也在试着去自救,去进行文化的传播。正如我们所熟知的以下种种:

一是通过跨界,如与咖啡和文创的联手。咖啡店可以延长人们在书店的逗留时间,文创产品可以吸引特定的消费人群,这两种目前已经成为了书店的标配,引领了一波潮流。如广为人知的网红书店——猫的天空之城、言几又、钟书阁、西西弗书店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量的客流。但这部分客流以打卡为主,不具返流的潜力,往往打卡完毕就与书店挥手告别。对于阅读和文化的传播更是无从谈起。

二是通过选址,选取地标性的建筑物,让书店自带流量。如位于上海中心52层的朵云书店,位于思南公馆的思南书局,曾位于九江路的读者书店外滩旗舰店(现已闭店),位于巨鹿路的作家书店等。如果想免费登上上海中心,那么位于52层的朵云书店是个不错的选择,只要线上预约就可以进入,既可以登高望远,一饱眼福,将黄浦江美景尽收眼底,又可以在朵云书店来杯咖啡,静静地看一本书。但据笔者观察,来多云书店的人,基本上是手持咖啡自拍或者让他人拍照,真正买书的人寥寥无几。

同样位于巨鹿路577号的作家书店,亦是无数文学梦想人士的前来之处,这里是上海作协所在地,也是《收获》、《萌芽》等杂志的所在地,也称为“爱神花园”,是刘吉生送给40岁妻子的生日礼物。身处巨富长的黄金路段,作家书店无疑自带流量,但也仅限于此,并未看到起生机勃然之势。在周末专门前往,竟吃个了闭门羹。足见作家协会办书店光环虽大,但从运营角度而言,依然老套陈旧,地段再好书店难免凄凉。

三是通过和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有机地结合,相辉呼应。如日前曾在上海中心多云书店举行的孙甘露先生的《千里江山图》新书发布会。作为一个茅盾文学奖得主的号召力是毋庸置疑的,现场听完作者的亲述之后,大多数都会购买亲笔签名书,如果是文化爱好者,也会顺便购买其他茅奖得主的作品,这样就会给书店带来真正的消费和购买。

作为国内书店龙头的传媒集团也紧跟时代潮流,将其旗下的上海书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作为文化空间更新项目,上海书城从改造之初就备受关注。阔别2年之久后,上海书城,以“一袭白衣”重新面世,尽管颜色不那么讨喜,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新华传媒重新开始的魄力和胆识。但颇为遗憾的是,虽然是知名设计师操刀,花费巨资重新设计装修,并没有迎来舆论的赞赏,反而是一面倒的批评。能够发声的人定然是怀着希望或者是带着回忆重返上海书城,那么这群人毫无疑问是书城潜在的和真实的消费人群,面对他们的质疑和不满,不禁让人去思考,现在的书店究竟为了迎合谁,为了满足谁,又该如何定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梦想的书店,记得在今年的暑假带着小朋友参观了新华传媒位于宝山的书籍发行和储运中心,在交流环节,主持人问道对于即将重新开业的上海书店,大家有什么建议,小朋友的建议是希望有一个滑滑梯。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儿童希望有玩耍的功能。对整个人类而言,文化和文明的传播是书店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要实现这一功能不在于书店要多么的豪华,不在于书架要多么的高大,而是要引导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阅读,喜欢阅读。

新近开业的上海书城,除了让大多数人诟病的设计感局促、网红性质十足、书架展示性远大于实用性等不足外,值得称道的是每个楼层都留出了一定的公共空间,以及休闲咖啡、餐厅场所,让读者能够坐下来试看一本书,无形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碰到爱不释手的书,自然也会当场下单。近日更是有幸听到了哲人石2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关于《记忆的探险》读书分享会。通过组织不同的活动,书店独特的优势就得以彰显,可以迅速转化为有效的购买需求。

同样是新华传媒旗下的新华书店——“光的空间”,像一束光照亮了书籍,也照亮了书店奋力前行的另一种可能:书店与美术馆共生。

光的空间融合了跨界,这种跨界从建筑设计开始,与生俱来就带着著名设计师安藤忠雄的光环。同时,光的空间在选址上选择了大型商业综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新华书店的独立建筑要求,共享购物中心的人流,扩大了潜在消费群体的接触面。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光的空间和美术馆的相互成就。如果说实体书店日渐式微的话,美术馆则势头正盛。徐汇西岸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等,每周都吸引着无数的年轻人前往看展打卡。而位于7楼的光的空间与位于8楼的明珠美术馆形成了很好的互动,让阅读不再局限于书本,进一步扩展到展览、艺术等领域,同时也顺应了年轻一代的审美和消费潮流。就笔者所知,光的空间近年来一直在组织各种文化演讲、分享等活动,已在业内形成了一定的声誉。

正所谓不破不立,虽然目前书店依然在艰难求生,但相信经历过阵痛之后,它依然能够坚守这片文明的阵地。因为,在书店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些认真阅读的儿童,能够看到奋笔疾书的青年,能够看到孜孜不倦的老者,正是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传承。

作者:舒   卓(本公众号特约撰稿人)

编辑:詹晓东

审核:夏   雨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