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落下了帷幕。相关的各种评价已经不少,总的看,今年的“双11”好冷清似乎成了各方共识。如百度指数显示,“双11”的搜索量一年不如一年,今年降到了自2017年高峰后的“谷底”,搜索量较去年同期也下降了60%。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上观新闻的报道,2019年对“双11”相关话题在微博热搜上的平均在榜时长近8小时,而今年已不足3小时。对此,上观新闻根据抓取微博话题上的数千条评论,分析出背后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消费者觉得平台一年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都有活动(还不包括政府搞的各种节庆活动),加上直播卖货等,降低了“双11”的吸引力;二是抱怨不够优惠,折扣力度有限,而且操作麻烦、套路太多;三是花钱信心不足,如“没钱、不想买、省省还能用”这条评论获得了8000余名网友的认同。在抓取的留言、评论中,“没钱”的呼声最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上述三条原因中,有两条与“钱少”或“没钱”有关。其实,“双11”也是观察社会消费状况的一支“晴雨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体消费动力的疲软。从常识看,消费是“表”,“有钱”是“本”,老百姓有钱了,消费自然就会增长。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既不是政府能鼓励出来的,也不是靠商家打折就能刺激的,而是消费者“有钱”加“有需求”才会实现。因此,“有钱”没“需求”不行,有“需求”“没钱”更不行。正常的逻辑应该是“有钱”→“有需求”→“有消费”。那么,怎样才能使消费者“有钱”呢?首要的就是要“有就业”,连“就业”都没有哪来的“有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众所周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近年来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由于房地产、互联网大厂等行业的不景气,使大批白领和农民工下岗或回乡;同时,近四年有几千万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也让不少人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另外,国企招人数量有限,而且“近水楼台先得月”颇为严重。至于今年260万人报考、计划录取3.71万人的公务员招考,更是“杯水车薪”。
同时,网上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一种是所谓“润”,一种叫“躺平”。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无论其中的哪种人,在社会上都是极少数;他们要么财富已自由,要么专业技能极高到哪都吃香,要么有富爸富妈的财务支撑。总之,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这样的选择。而一些“跟帖”的人,大多只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情绪宣泄。回到现实生活中,“宣泄”既不能带来财富,也不能带来愉悦。笔者曾经看过一个在公园里采访一位80多岁老人的短视频,老人退休前从事科技工作,采访者问他现在与年轻人有什么不同?他回答:“我现在是活着就有钱(退休金),年轻人是要有钱才能活着”。这话虽然是诙谐的比喻,但它也道出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对绝大多数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而言,就业是生存之本、消费之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还是很具创业、创新精神的。就拿笔者认识的一位叫朱才彬的小伙子来说,他92年出生,几年前创立的已经年销售十几个亿了,还有2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他告诉我,今年“双11”虽然大部分企业销量都下滑了,但“至本”的排名还提升了十几位,增长20%;另外笔者认识的一个叫的创业团队,创始人杨志东和魏前锦都在上海打拼多年,不断尝试各种商业模式,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始终能感受到创业者那种自信和百折不挠的韧劲,他们不断地探索、试错、完善、再创新;近年来,短视频连续剧又火了,一部百集电视剧,每集2-3分钟,一个集编剧、拍摄、剪辑为一体的创业团队,只要2-3周时间、几十万元的成本就能完成。同时,又有一批类似UBER的平台应运而生,它们将众多创作拍摄团队的作品审核后,负责推广发行,并按一定比例支付创作团队酬金。这种模式对电视剧题材的创作而言,有了远比过去专业机构数量庞大百倍、千倍的创业团队,其作品也更能够接地气、更能够适应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的不同需求。这也是“众筹”思维在电视剧行业的鲜活应用。这种模式的兴起,对消费者有利,人们的选择性大大增加了,而且它在手机上随时可以观看,也符合人们现在时间碎片化的特点。这种模式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规则,据悉,平台一律禁用已走红的名演员,全部选用“素人”。当然,主观上成本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带来的客观效果却出奇的好;它为更多普通人有机会展示自己才华提供了机会,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大众创业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讲这几个例子是想说明,绝大多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合理财富的追求、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永远是无数蕴藏在民间奔腾不歇的滚滚热流,它汇集成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人性的永恒。无论哪一代中国人,智慧、勤劳和坚韧都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以创业、创新为特点的“双创”,在中国具有与生俱来的生存土壤。尤其是当前,要提振经济、拉动消费。首要的是营造浓厚的创业创新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尤其是年轻人、民营企业的创造性和创业热情。在今年的进博会上,国家宣布放开外资在制造业领域内的一切限制,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代社会中,服务业是创造和吸纳就业岗位远比制造业多的行业,也更适合中国劳动力众多的实际,尤其符合年轻人创造各种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和新岗位的需求。记得曾经有一位苏南知名企业家,他在概括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时说的一句话:“对外——开放开放再开放,对内——放开放开再放开”。话讲得虽直白,但道理深刻。可以坚信,随着国家对服务业领域开放的扩大,以及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为年轻人创业创新提供的机会也将越来越多。
总之,要提升消费,离不开口袋有钱;有钱就要有就业,就业与消费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因此,激励无数民营企业家和普通人创业、创新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政府力推力助的民生工程。创业、创新形成气候了,就业岗位的增量就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人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这时,不用搞什么节,消费自然就会上去。
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编辑:詹晓东
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