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玉器的材质与工艺特征——王建泉

王哥评文化收藏 2024-03-25 07:34:15

周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共计79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为巩固国家统治和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周代实行分封制,大力推行宗法礼制。玉器使用方面制度森严,当时各个诸侯国基本处于弱小时期,逾制是不存在的,都严格按照“周礼”使用。

参考图片

周代玉器的制作水平是非常高的,玉器精致无比、美轮美奂,是在继承商代玉器传统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而来,同时将用玉等级化、礼仪化,使玉器成为政治阶层 “分贵贱,辨等列” 的礼器,形成完备的玉器礼仪制度。

参考图片

周代玉器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在雕琢工艺都较商代有较大进步,仍保持着平稳向前发展的态势。这一时期组佩的形成和兴盛,缀玉覆面等葬玉的充实和完备,细阴线和内细外粗双阴线的结合使用,构图的细密繁缚及其所带来的纹饰与造型的相对变化,都为春秋战国玉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01、周代玉器材质

周代玉器的材质主要使用的是甘肃马衔山和旱峡产出的透闪石玉,晚期时部分玉材是马鬃山的,颜色有白玉、青白玉、青玉、青花、碧玉、黄玉等。同时也使用了煤晶、玛瑙、大理石、绿松石及水晶等品种。

02、周代玉器种类及其特点

周代玉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主要有玉礼仪器、玉装饰器、玉实用器和玉丧葬器等四大类。

02-1、玉礼仪器及其特点

主要有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戈、玉柄形器等。其中匜、玉罍、玉覆面、圭璧组合、组合为创新品种。周代的玉璧出土的较少,但是玉质却十分精良,为透闪石玉制成;玉璧多为小型玉璧,而且多用鸟纹进行装饰;玉琮形制十分规范,大多为素器,虽然鸟纹在此时非常流行,但是用于玉琮上却非常少见;玉圭主要有两种形制,其中一种是商代玉器的延续,另一种是近似于玉戈的玉圭;玉璋考古发现仅有一件,即四川广汉出土的青灰色玉璋;玉戈考古发现数量较少。此时的玉戈多为白玉或者是青玉制成;玉柄形器多出现在早期,而周代后期,这种器物逐渐消失。此时的柄形器形制丰富,纹饰变化多端,除了光素之器,还有鸟纹、龙凤纹和竹节纹等纹饰的柄形器。

参考图片

02-2、玉装饰器及其特点

装饰类主要有玉璜、玉玦、玉环、玉笄、发箍、玉人、玉兽、玉鸟、玉鱼和玉虫等动物形饰品,以及项链、串珠等。玉璜在周代时期极为盛行,往往与玛瑙、绿松石、水晶珠等串连佩饰。其形式多样,大多为两端穿孔,呈上弦月状,也偶有两端及凸弧中央穿三孔者,呈下弦月状。

参考图片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国墓地一号墓乙室出土西周凤鸟纹柄形器,青玉,因受沁,呈褐色。器为长方形片状,边饰扉棱,下端为隼。两面饰相同的双阴线凤鸟纹,凤鸟作昂首站立状,尖勾喙,大圆眼,羽冠高竖,长尾上翘。该柄形器玉质温润、工艺精湛,为西周柄形器中的精品。

02-3、玉实用器及其特点

实用器分为兵器和生产工具两类。兵器除了玉戈以外,逐渐趋于衰落。在这一时期,玉戈的数量较多,形制也较多样,多仿当时铜质戈的形制,制作较为精良;早期的玉戈体型较大,到了中晚期,基本不见了大型玉戈,而多见小型玉戈;这些小型玉戈,制作精良,显然是作为饰件,特别是组佩构件使用的;钺、戚之类玉器在周代早期仍有一定数量,但中晚期就很少见了。

参考图片

工具类主要有刀、倘、凿、镑、铲、斧等。玉刀以立刀较常见,早期玉刀仍多沿袭商代动物形首特征,以鸟首和鱼首较常见。

参考图片

山东德济阳刘台子征集的一件西周早期的鸟纹玉刀,青绿色,体扁长,长13.6厘米,顶和两侧有对称的齿牙,下端由端斜磨成刃,两面满饰相同纹饰,皆以双钩雕琢上下两只直立鸟纹,高冠、圆目、钩嘴、长尾绕首,是一件罕见的精品。

02-4、玉丧葬器及其特点

丧葬类玉器中最典型的是玉覆面,玉覆面是按照人的五官分别制作的片状玉件,并且缝在布上,覆盖在人面上,部分玉覆面以外还会添加一些装饰性的玉片饰,具有有时代特色。

参考图片

03、周代玉器纹饰及其特点

周代玉器纹饰有鸟纹、龙纹、夔龙纹、凤纹、饕餮纹、涡纹、平行线纹等二十余种,其中,以内细外粗(单面坡大斜刀)的双阴线自行组成一组或多组的龙、凤等动物纹最富时代特征。早期纹饰较稀疏,雕工古拙简朴刚劲有力,晚期纹饰渐趋细密繁缚,阴线较深,显得层次分明,有一种浮雕的艺术效果。

周代动物纹饰还普遍存在着兽首呈回头状的特征。这类纹饰在商代极少,周代大量出现。周中后期在玉璜、玦、片状玉饰等上新出现了雕琢动物纹缠身同体现象,数组动物纹交缠在一起,纹饰安排渐趋细密繁缚,更加宛转流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平面的局限,凸显立体特征。晚期在璜等玉器上龙纹和凤鸟纹的头冠部位和侧面人像的头部,多饰以长而平直自然弯转的较密的平行线,左右两端相对称,布局优美,线条流畅。

参考图片

鸟纹除尖钩喙状外,也常见鱼的钉形嘴,在张家坡墓葬还出土有鸟鱼共身的造型。而在一些玉器上所雕细如蛛丝般的线条,则开战国两汉玉器“游丝刻”的先河。

04、周代玉器工艺

周代玉器在磨制工艺上较商代有了很大进步,到了周代晚期,玉器在磨制标准化程度和规范性方面明显比商代初期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可以说商代玉器的工艺技术为后来的周代玉器的工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磨制线条的宽度、力度和深度方面,以及曲线和直线线条等各个方面,这些工艺均表现出更规范、更标准、更流畅、更一致的工艺特点。另一方面,无论平面、断面,还是方形、圆形以及各种异形工艺,都表现出比商代玉器在工艺技术处理方面更规范、更标准的特点。

这些工艺特征的变化,说明商代晚期在制作玉器的设备和工具以及在工艺处理程序上都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改进。在此基础上,经过更进一步的完善,周代制玉的工艺水平才有了更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斜坡工艺的线条锋利度和流畅度方面,展现出周代玉器的独有特征。

05、作者简介

姓 名:王建泉

资 质: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 宝石学家。

执业资格:人社部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 宝玉石专业委员会 主任。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 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矿物的宝石学性质研究。

王建泉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 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 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 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 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 第 6 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和个人图书馆上推出了《彩色宝石的鉴定方法》、《田玉的鉴定与质量评价》、《八大产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状况》、《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新石器时代泛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研究》、《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450 多篇,300 多万字。阅读量 100 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宝友喜爱,因发布内容优质,被头条号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注: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中国古代玉器》、《周代玉器特征》和《古代玉器鉴定通论》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

0 阅读:1

王哥评文化收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