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吴汉传

晓明阅览过去 2025-02-08 15:32:37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 译文:吴汉,字子颜,是南阳郡宛县人。吴汉家境贫寒,在宛县供职担任亭长。 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译文:王莽统治末年,吴汉因自家门客触犯法律,于是逃亡到渔阳。由于缺乏资财,吴汉以贩卖马匹为业,在燕、蓟一带往来活动,所到之处都与当地有实力的豪杰结交。 更始立,使使者韩鸿徇河北。 译文:更始政权建立后,更始政权派韩鸿为使者到黄河以北地区巡行,考察各地情况,抚慰当地官民。 或谓鸿曰:“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鸿召见汉,其悦之,遂承制拜为安乐令。 译文:有人对韩鸿说:“这里有个叫吴汉的人,其才能异于常人,可以与其共议大事。” 韩鸿召见了吴汉,非常赏识吴汉,于是秉承更始帝的旨意任命吴汉为安乐县令。 会王郎起,北州扰惑。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 译文:恰逢王郎在邯郸称帝起事,北方各州郡受到影响,人心惶惶。吴汉向来听闻光武帝刘秀是宽厚有德行之人,心里一直就有归附于刘秀的打算。 乃说太守彭宠曰:“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 译文:于是吴汉劝说太守彭宠道:“渔阳、上谷两郡的精锐骑兵,天下闻名。 君何不合二郡精锐,附刘公击邯郸,此一时之功也。”宠以为然,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夺。 译文:彭君为何不集合两郡的精锐部队,归附于刘公(刘秀)去攻打邯郸,这可是建立一时功业的好机会啊。” 彭宠觉得吴汉说得有道理,然而他的下属官员们大都有归附王郎的想法,彭宠无法强行改变众人的想法。 汉乃辞出,止外亭,念所以谲众,未知所出。望见道中有一人似儒生者,汉使人召之,为具食,问以所闻。 译文:吴汉于是告辞出来,停留在城外的亭舍,思索着要用什么办法来改变众人的想法,却一时想不出主意。这时他看见道路上有一个貌似儒生的人,吴汉就派人把他召来,为他准备了食物,并询问他一路来可曾听到了什么消息。 生因言刘公所过,为郡县所归;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 译文:这个书生就说起刘秀大军所到之处,都受到郡县官民的归附;而在邯郸称帝的那个王郎,实际上并非刘氏宗族。 汉大喜,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汉复随后入。 译文:吴汉得知这些信息后非常高兴,立即伪造光武帝刘秀的诏书,然后向渔阳郡(今北京密云一带)发布檄文,派使者携带檄文去见彭宠,让使者把听到的情况详细禀报,吴汉自己随后进入渔阳。 宠甚然之。于是遣汉将兵与上谷诸将并军而南,所至击斩王郎将帅。 译文:彭宠也觉得吴汉的建议所言极是。于是派遣吴汉率领军队与上谷郡的各部将领合兵一处,一同南下,所到之处,便将王郎的将帅全部击杀。 及光武于广阿,拜汉为偏将军。既拔邯郸,赐号建策侯。 译文:吴汉率军在广阿与光武帝刘秀会合,刘秀任命吴汉为偏将军。在攻克邯郸之后,刘秀赐给吴汉建策侯的封号。 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多知之。 译文:吴汉为人质朴淳厚,不善言辞,仓促间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邓禹和诸将大多了解吴汉的这一性格。 数相荐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常居门下。 译文:邓禹及诸将多次向光武帝举荐吴汉,等吴汉得到光武帝召见后,便受到了光武帝的亲近与信任,常常随侍在光武帝身边。 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 译文:光武帝准备征发幽州的兵马,夜间召见邓禹,就出使幽州的人选问题向邓禹征求意见。 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译文:邓禹说:“近来臣与吴汉议事的机会比较多,此人性格刚猛且富有智谋,诸将中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 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更始幽州牧苗曾闻之,阴勒兵,敕诸郡不肯应调。 译文:光武帝当即任命吴汉为大将军,让他持符节北上征调十郡的精锐骑兵。更始帝所任命的幽州牧苗曾得知此事后,暗中部署,并命令各郡不要听从光武帝的征调。 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撝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 译文:吴汉于是率领二十名骑兵先行赶到无终。苗曾以为吴汉没有防备,便在路上迎接,吴汉当即指挥骑兵,将苗曾擒获并斩杀,从而收编了他的军队。 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弭从。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 译文:吴汉平定渔阳之乱后,北方州郡纷纷归附,吴汉继而率军南下与光武帝刘秀会师于清阳。 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 译文:光武帝下属各部将领看到吴汉归来时,吴汉所率兵马十分强盛,都说:“吴汉难道肯把兵力分给别人吗?” 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光武曰:“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 译文:等吴汉来到主帅营帐,呈上所率部队的名册,众将领纷纷请求拨给自己一些兵力。光武帝说:“先前你们还担心吴汉不肯把兵力分给别人,如今请求分给自己的兵力又为何这么多呢?” 众将领都感到很惭愧。 初,更始遣尚书令谢躬率六将军攻王郎,不能下。 译文:起初,更始帝派遣尚书令谢躬统领六位将军率军攻打王郎,没能攻克。 会光武至,共定邯郸,而躬裨将虏掠不相承禀,光武深忌之。 译文:恰逢光武帝率军赶到,与谢躬等人共同平定了邯郸。然而谢躬的下属将领们都在纵兵掳掠物,不遵守刘秀的命令,刘秀因此对谢躬十分忌惮。 虽俱在邯郸,遂分城而处,然每有以慰安之。 译文:虽然双方都在邯郸城,但刘秀与谢躬各自分城而居,不过刘秀每次都会想办法安抚谢躬。 躬勤于职事,光武常称曰“谢尚书真吏也”,故不自疑。躬既而率其兵数万,还屯于邺。 译文:谢躬对本职工作非常勤勉,刘秀时常称赞谢躬说: “谢尚书真是个好官啊。”所以谢躬对刘秀并未心存疑虑。不久之后,谢躬率其数万士兵撤出邯郸,屯住于邺城。 时光武南击青犊,谓躬曰:“我追贼于射犬,必破之。尤来在山阳者,势必当惊走。 译文:当时光武帝刘秀正率军向南攻打青犊军,他对谢躬说:“我在射犬追击贼寇,必定能击败他们。在山阳的尤来军,势必会因受到惊吓而撤退逃亡。 若以君威力,击此散虏,必成禽也。”躬曰:“善。” 译文:到时候凭借将军的兵威,趁机打击这股溃散的贼寇,一定能有所斩获。” 谢躬回答说:“好。” 及青犊破,而尤来果北走隆虑山,躬乃留大将军刘庆、魏郡太守陈康守邺,自率诸将军击之。 译文:等到青犊军被击败,尤来军果然向北逃到隆虑山,谢躬便留下大将军刘庆、魏郡太守陈康率部驻守邺城,自己率领众将前往追击尤来军。 穷寇死战,其锋不可当,躬遂大败,死者数千人。 译文:陷入绝境的尤来军拼死作战,尤来军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锋芒锐不可当,谢躬因此遭遇惨败,其大军战死的有数千人之多。 光武因躬在外,乃使汉与岑彭袭其城。 译文:光武帝趁着谢躬率其主力在外作战机会,派吴汉和岑彭率军袭击谢躬所驻守的邺城。 汉先令辩士说陈康曰:“盖闻上智不处危以侥幸,中智能因危以为功,下愚安于危以自亡。 译文:接到命令后吴汉先派能言善辩之士去劝说陈康道:“听说最明智的人不会身处危险之地而心存侥幸,中等智慧的人能够利用机会转危为机,最愚蠢的人则是安于现状而自取灭亡。 危亡之至,在人所由,不可不察。今京师败乱,四方云扰,公所闻也。 译文:危机降临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其产生的结果也不同,这是不可不仔细思考的。如今更始帝所在的长安衰败混乱,天下各地像风云一样纷乱扰攘,这些情况将军是知道的。 萧王兵强士附,河北归命,公所见也。谢躬内背萧王,外失众心,公所知也。 译文:萧王(刘秀)兵力强盛,士人归附,河北之地都归附于他,这是将军亲眼所见的。谢躬对内背叛萧王,对外失去人心,这也是将军所清楚的。 公今据孤危之城,待灭亡之祸,义无所立,节无所成。 译文:如今将军率军据守在这孤立无援的危城,等待着灭亡的灾祸,坚守道义却无所建树,坚守气节也无所成就。 不若开门内军,转祸为祸,免下愚之败,收中智之功,此计之至者也。”康然之。 译文:不如打开城门让我的军队入城,转危为机,避免像最愚蠢之人那样选择失败的结果,收获中等智慧之人所能成就的功绩,这对于将军来说是最上乘之计。” 陈康认为吴汉说得很对。 于是康收刘庆及躬妻子,开门内汉等。 译文:于是,陈康将刘庆以及谢躬的妻子儿女扣押起来,打开城门迎接吴汉等人入城。 及躬从隆虑归邺,不知康已反之,乃与数百骑轻入城。汉伏兵收之,手击杀躬,其众悉降。 译文:等到谢躬从隆虑返回邺城时,还不知道陈康已经倒戈,就带着几百名骑兵轻装入城。吴汉埋伏好的士兵将其一举擒获,吴汉亲手斩杀谢躬,见主帅被斩,谢躬的部下也都全部投降了。 躬字子张,南阳人。 译文:谢躬表字子张,是南阳人。 初,其妻知光武不平之,常戒躬曰:“君与刘公积不相能,而信其虚谈,不为人备,终受制矣。”躬不纳,故及于难。 译文:起初,谢躬的妻子隐约察觉到光武帝对谢躬的不满,常常告诫谢躬说:“你与刘公一向不和睦,却轻信他的空话,不防着他,最终会吃他的亏。” 谢躬没有听从妻子的建议,所以遭遇了这场灾祸。 光武北击群贼,汉常将突骑五千为军锋,数先登陷陈。 译文:光武帝刘秀向北攻打各路贼寇,吴汉经常率领五千突击骑兵作为先锋部队,多次率部率先登上敌阵,攻破敌军防线。 及河北平,汉与诸将奉图书,上尊号。光武即位,拜为大司马,更封舞阳侯。 译文:等到河北地区平定,吴汉与各部将领捧着典籍图谶,为刘秀献上皇帝尊号。刘秀登基称帝后,任命吴汉为大司马,改封其为舞阳侯。 建武二年春,汉率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大将军杜茂,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 译文: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吴汉协同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祐、大将军杜茂、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 偏将军王霸,骑都尉刘隆、马武、阴识,共击檀乡贼于邺东漳水上,大破之。 译文:偏将军王霸,骑都尉刘隆、马武、阴识,一同率军在邺城以东的漳水岸边攻打檀乡贼寇,将其打得大败。 降者十余万人。帝使使者玺书定封汉为广平侯,食广平、斥漳、曲周、广年,凡四县。 译文:投降的贼寇有十多万人。光武帝派使者带着盖有玉玺的诏书,正式封吴汉为广平侯,把广平、斥漳、曲周、广年这四个县作为吴汉的食邑。 复率诸将击邺西山贼黎伯卿等,及河内脩武,悉破诸屯聚。车驾亲幸抚劳。 译文:接着,吴汉又率诸将攻打邺城西山的贼寇黎伯卿等人,一路打到河内郡的修武县,将贼寇的各个屯聚据点全部击破。光武帝亲自前往犒劳慰问。 复遣汉进兵南阳,击宛、涅阳、郦、穰、新野诸城、皆下之。引兵南,与秦丰战黄邮水上,破之。 译文:之后光武帝又派吴汉率军进军南阳,攻打宛城、涅阳、郦县、穰县、新野等城邑,全都被吴汉率军攻克。吴汉领兵继续南进,在黄邮水一带与秦丰交战,击败秦丰。 又与偏将军冯异击昌城五楼贼张文等,又攻铜马、五幡于新安,皆破之。 译文:紧接着,吴汉又协同偏将军冯异一同率军攻打昌城五楼的贼寇张文等人,之后又在新安攻打铜马、五幡等贼寇,都将其击败。 明年春,率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击青犊于轵西,大破降之。 译文:第二年春天,吴汉统辖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率军在轵县以西攻打青犊军,把他们打得大败并使之归降。 又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 译文:接着,吴汉又率领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人,率军在广乐围攻苏茂。 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 译文:刘永的部将周建自行招兵买马,聚集了十多万人的兵马,前来救援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 译文:吴汉率轻骑兵迎战,交战失利,在战斗过程中吴汉从马上坠落,伤到了膝盖,于是退回军营,周建等人便合兵一处进入广乐城。 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译文:众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将军却受伤卧床,恐怕军心不稳啊。”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 译文:吴汉于是精神振作,包扎好伤口后起身,杀牛犒劳将士,向军中下令说:“敌人人数虽然众多,但都是些只知道四处劫掠的盗匪,这些人的习惯是‘在胜利时不会互相谦让,失败了也不会互相救援’,并非是能坚守气节、训练有素的正规军。 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建、茂出兵围汉。 译文:今天正是封侯的好时机,大家共同努力啊!” 士兵们听完吴汉的动员讲话后群情激愤,士气倍增。第二天,周建、苏茂出兵围攻吴汉。 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乌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建军大溃,反还奔城。 译文: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乌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建军大溃,反还奔城。 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茂、建突走。 译文:吴汉率军长驱直入,乘胜追击,与敌军争抢城门,一同涌入城内,把敌军打得大败,苏茂、周建突围逃走。 汉留杜茂、陈俊等守广乐,自将兵助盖延围刘永于睢阳。永既死,二城皆降。 译文:吴汉留下杜茂、陈俊等人驻守广乐,自己则带兵协助盖延在睢阳围攻刘永。刘永死后,广乐、睢阳二城都向汉军投降了。 明年,又率陈俊及前将军王梁,击破五校贼于临平,追至东郡箕山,大破之。 译文:第二年,吴汉又率领陈俊以及前将军王梁,在临平打败了五校贼军,追击到东郡的箕山,再次大败贼军。 北击清河长直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译文:吴汉接着率军向北攻打清河的长直军以及平原的五里贼军,将其平定。当时鬲县的五个实力强大的豪强家族一起联合驱逐了当地的郡守和县长,占据县城发动叛乱。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 译文:众将领都争着要攻打鬲县,吴汉却不同意,他说:“致使鬲县百姓造反的原因,都是当地守长的罪过。有谁敢轻率冒进、擅自出兵的,一律斩首。” 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译文:于是吴汉发布公文给郡里,要求其逮捕鬲县守长,同时派人到城中谢罪。鬲县五家大姓豪族对这样的处理结果很满意,立刻相继出城归降。 诸将乃服,曰:“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 译文:各部将领这才心服口服,说道:“吴侯不通过军事行动就能使城池归降,这样的谋略不是我们这些人能比得上的啊。” 冬,汉率建威大将军耿弇、汉中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索二贼于平原。 译文:这年冬天,吴汉率领建威大将军耿弇、汉中将军王常等人,在平原对富平、获索两支贼军发起进攻。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译文:第二年春天,两股贼军发动五万多人的兵力趁夜袭击吴汉的军营,营中士兵惊慌混乱,吴汉却安稳地在中军大营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营中的秩序就安定下来。 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译文:军营秩序稳定下来后,吴汉当即趁夜出动精锐部队,出营向贼军突然发起攻击,把贼军打得大败。 因追讨余党,遂至无盐,进击勃海,皆平之。又从征董宪,围朐城。 译文:接着吴汉率军乘胜追击贼军余党,一直打到无盐县,又进军攻打勃海郡,将这些地方的贼寇一一平定。之后,吴汉又跟随光武帝征伐董宪,围攻朐城。 明年春,拔朐,斩宪。事已见《刘永传》。东方悉定,振旅还京师。 译文:第二年春天,汉军攻下朐城,斩杀董宪。这些事迹已记载在《刘永传》中。自此东部地区全部被汉军平定,吴汉整顿军队返回京城。 会隗嚣畔,夏,复遣汉西屯长安。八年,从车驾上陇,遂围隗嚣于西城。 译文:后来隗嚣反叛,当年夏天,朝廷又派吴汉率军向西驻扎在长安。建武八年 (公元32 年),吴汉随光武帝大军到达陇地,在西城包围了隗嚣的主力部队 。 帝敕汉曰:“诸郡甲卒但坐费粮食,若有逃亡,则沮败众心,宜悉罢之。” 译文:光武帝告诫吴汉说:“各郡征来的士兵远征到此,只是白白耗费粮食,如果发生有人逃亡的情况,就会扰乱军心,应该把他们全部遣散。” 汉等贪并力攻嚣,遂不能遣,粮食日少,吏士疲役,逃亡者多,及公孙述救至,汉遂退败。 译文:但是吴汉等将领贪功,打算集中兵力一举拿下隗嚣,最终没有依照光武帝的意愿遣散各郡征调来的士兵。军中粮食日益减少,官兵疲惫不堪,逃亡的士兵越来越多。等到公孙述的救兵赶到,吴汉大军最终因此败退。 十一年春,率征南大将军岑彭等伐公孙述。 译文:建武十一年 (公元35年) 春天,吴汉率军协同征南大将军岑彭等人讨伐公孙述。 及彭破荆门,长驱入江关,汉留夷陵,装露桡船,将南阳兵及弛刑募士三万人溯江而上。 译文:等到岑彭攻破荆门,长驱直入江关,吴汉则留在夷陵,组织打造并装备好露桡船,然后率领南阳兵以及刑徒和招募来的士兵共三万人逆江而上。 会岑彭为刺客所杀,汉并将其军。 译文:恰逢岑彭被刺客所杀,吴汉便合并统领了岑彭的军队。 十二年春,与公孙述将魏党、公孙永战于鱼涪津,大破之,遂围武阳。 译文:建武十二年 (公元36年) 春天,吴汉率军与公孙述的部将魏党、公孙永在鱼涪津交战,最终大败蜀军,吴汉乘胜率军围攻武阳。 述遣子壻史兴将五千人救之。汉迎击兴,尽殄其众,因入犍为界。 译文:公孙述派出自己的女婿史兴率领五千人前去救援。吴汉率军迎头截击史兴的援军,将其部众全部歼灭,顺势进入犍为郡境内。 诸县皆城守。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 译文:蜀地各县都据城坚守。吴汉于是率大军前往攻打广都,最终攻克了广都。紧接着吴汉又派出轻骑兵烧毁了成都市桥,武阳以东的各个小城纷纷向吴汉投降。 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译文:光武帝告诫吴汉说:“成都城至少可动员十多万人的兵力,不可轻视。你只需坚守广都,等他们来进攻,不要与他们正面争胜。 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译文:要是他们不敢前来,你就转移营地,慢慢逼迫他们出兵,等他们粮草及精力耗尽疲惫不堪时,才可以发起总攻。” 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为营,作浮桥; 译文:吴汉乘胜,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共计两万余人进逼成都。在距离成都十多里的地方,凭借江北地势扎营,并架起浮桥。 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 译文:吴汉还另外部署副将武威将军刘尚率领一万多人的部队驻扎在长江南岸,两处营地相距二十多里。 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 译文: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后十分震惊,责备吴汉说:“近来对你千叮万嘱,怎么料想遇事你却如此悖谬错乱!” 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译文:你既轻敌冒进深入敌境,又分兵部署刘尚率军去扎营,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根本来不及相互救援。 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它者,急引兵还广都。” 译文:贼军要是出兵牵制你,再用大批兵力进攻刘尚,刘尚被攻破,你也就面临失败了。幸好现在还没出什么事,赶紧带兵撤回广都。” 诏书未到,述果使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并出攻汉。 译文:诏书还未送到,公孙述果然派其下属将领谢丰、袁吉率领十余万兵力,分为二十多个营垒,一起出兵攻打吴汉。 使别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 译文:公孙述又部署另外一名将领率一万多人去牵制刘尚的部队,使其无法率军前来救援。吴汉与敌军大战一天,战败,逃入营垒,谢丰趁势率军包围了吴汉。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译文:吴汉于是召集各位将领,激励他们说:“我们和诸位一起历经艰难险阻,辗转作战千里,所到之处频有斩获,于是深入敌境,来到他们城下。 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译文:如今我们和刘尚分别在两处被敌军包围,形势上已无法相互接应,这样下去祸患不堪设想。我打算暗中率军到江南与刘尚会合,合并兵力抵御敌人。 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译文:如果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人人奋勇作战,就一定能建立大功;否则,必然全军覆没。成败的关键,就在这一次行动了。” 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 译文:众将领都说: “好。”于是,吴汉犒劳士兵,喂饱战马,关闭营门三天不出战,还在营中遍插旌旗,让烟火持续不熄,以迷惑敌军。到了夜里,汉军士兵口中衔枚(以防出声),悄悄领兵前往江南与刘尚的军队会合。 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攻江南。 译文:谢丰等人没有察觉,第二天,他们分出一部分兵力抵御江北汉军,谢丰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江南的汉军。 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谢丰、袁吉,获甲首五千余级。 译文:吴汉出动全部兵力迎战,从清晨一直打到午后,终于大败敌军,斩杀了谢丰、袁吉,斩获敌军披甲之士首级五千多颗。 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上,而深自谴责。 译文:吴汉率军退回广都,留下刘尚抵御公孙述,并把战况详细上奏朝廷,同时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 译文:光武帝回复说:“你组织部队退回广都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公孙述必定不敢绕过刘尚来进攻你。 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 译文:要是他先攻打刘尚,你从广都率领全部步兵和骑兵急行军五十里去救援,正好能赶上他们处于危急艰难之时,必定能够打败他们。” 自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 译文:自此以后,吴汉与公孙述的部队在广都和成都之间经常交战,吴汉率军八战八胜,吴汉率军驻扎在成都外城。 述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汉使护军高午、唐邯将数万锐卒击之。 译文:公孙述亲自率领数万人出城与汉军展开大战,吴汉派出护军高午、唐邯率领数万精锐士卒迎击。 述兵败走,高午奔陈刺述,杀之。事已见《述传》。 译文:公孙述兵败退走,高午率军直冲入敌阵刺杀公孙述,将公孙述击杀。此事记载在《公孙述传》中 。 旦日城降,斩述首传送洛阳。明年正月,汉振旅浮江而下。 译文:第二天,成都城敌军投降,吴汉砍下公孙述首级,派人送到洛阳。第二年正月,吴汉整顿军队,乘船顺江而下。 至宛,诏令过家上冢,赐谷二万斛。 译文:大军行至宛城,光武帝下诏,让吴汉乡祭祖,并赏赐给吴汉谷米二万斛。 十五年,复率扬武将军马成、捕虏将军马武北击匈奴,徙雁门、代郡、上谷吏人六万余口,置居庸、常山关以东。 译文: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吴汉率领扬武将军马成、捕虏将军马武向北出兵攻打匈奴,迁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的官民六万多人,安置在居庸关、常山关以东地区。 十八年,蜀郡守将史歆反于成都,自称大司马; 译文: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蜀郡的守将史歆在成都发动叛乱,自号大司马。 攻太守张穆,穆逾城走广都,歆遂移檄郡县,而宕渠杨伟、朐䏰徐容等,起兵各数千人以应之。 译文:史歆出兵攻打蜀郡太守张穆,张穆翻越城墙逃到广都,史歆向蜀地各郡县发布檄文,宕渠人杨伟、朐䏰人徐容等,各自起兵数千人响应史歆。 帝以歆昔为岑彭护军,晓习兵事,故遣汉率刘尚及太中大夫臧宫将万余人讨之。 译文:光武帝因史歆过去担任过岑彭的护军,熟悉军事,所以派吴汉率军携刘尚以及太中大夫臧宫,带领一万多人前往讨伐史歆。 汉入武都,乃发广汉、巴、蜀三郡兵围成都,百余日城破,诛歆等。 译文:吴汉率军进入武都后,便征调广汉、巴、蜀三郡的兵力围困成都。经过一百多天的围城,成都城最终被攻破,史歆等人被汉军斩杀。 汉乃乘桴沿江下巴郡,杨伟、徐容等惶恐解散,汉诛其渠帅二百余人,徙其党与数百家于南郡、长沙而还。 译文:之后吴汉乘坐木筏顺江而下抵达巴郡,杨伟、徐容等人惊恐万分,队伍随即解散。吴汉诛灭其头领二百多人,将其党羽数百家迁徙到南郡、长沙,然后率军返回。 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 译文:吴汉性格刚猛,每次跟随光武帝出征打仗,只要光武帝还没有安歇,他就总是侧身站立,等待吩咐 。 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译文:光武帝的下属将领在作战时看到战场上对己方形势不利时,有的将领会表现得十分惊慌恐惧,有失风度。在这种情况下吴汉却神态镇定自若,还在有条不紊地整顿修理兵器,激励官兵的士气。 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 译文:光武帝有时会派人去看看大司马吴汉在战局不利时在做什么,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大司马正在准备作战进攻的器具。 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 译文:光武帝于是赞叹道:“吴公颇能振奋人心,其威重庄严的性格好似能匹敌一个国家!” 每当出征,吴汉早上接到诏令,傍晚就率军踏上征程,从来没有时间来准备行装。 故能常任职,以功名终。及在朝廷,斤斤谨质,形于体貌。 译文:所以吴汉才能长期担任重要职务,并凭借功绩和名声善终。到了在朝中任职的时候,吴汉为人小心谨慎、质朴,这种特质从他的言行举止中都能体现出来。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译文:吴汉曾经外出征战,他的妻子和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译文:吴汉回来后,责备家人说:“我率军在外征战,官兵的给养都不充足,你们为什么还要大量购置田地住宅呢!” 于是把这些田宅全部分给了兄弟和外家。 二十年,汉病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 译文:建武二十年(公元25年),吴汉病情严重。光武帝亲自前往探望,询问他有什么话想说。 对曰:“臣愚无所知识,唯愿陛下慎无赦而已。”及薨,有诏悼愍,赐谥曰忠侯。 译文:吴汉回答说:“臣愚昧无知,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陛下千万不要轻易赦免罪犯。” 等到吴汉去世,光武帝下诏表示哀悼,赐谥号为忠侯。 发北军五校、轻车、介士送葬,如大将军霍光故事。子哀侯成嗣,为奴所杀。 译文:朝廷征调北军五校、轻车部队以及武装甲士为吴汉送葬,礼仪规格比照大将军霍光的旧例。吴汉之子哀侯吴成继承爵位,后被家奴杀害。 二十八年,分汉封为三国:成子旦为灈阳侯,以奉汉嗣;旦弟盱为筑阳侯; 译文: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朝廷把吴汉的封国分为三国:吴成的儿子吴旦为灈阳侯,以继承吴汉的香火;吴旦的弟弟吴盱为筑阳侯。 成弟国为新蔡侯。旦卒,无子,国除。建初八年,徙封盱为平春侯,以奉汉后。 译文:吴成的弟弟吴国为新蔡侯。吴旦去世后,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建初八年(公元83年),改封吴盱为平春侯,让他来延续吴汉的后代。 盱卒,子胜嗣。初,汉兄尉为将军,从征战死,封尉子彤为安阳侯。 译文:吴盱去世后,他的儿子吴胜继承爵位。当初,吴汉的哥哥吴尉担任将军,跟随军队征战时战死,朝廷封吴尉的儿子吴彤为安阳侯。 帝以汉功大,复封弟翕为褒亲侯。吴氏侯者凡五国。 译文:光武帝因为吴汉功劳巨大,又封吴汉的弟弟吴翕为褒亲侯。吴氏家族成员被封侯的一共有五个。 初,渔阳都尉严宣,与汉俱会光武于广阿,光武以为偏将军,封建信侯。 译文:当初,渔阳都尉严宣,与吴汉一起在广阿与光武帝刘秀会合,刘秀任命严宣为偏将军,封其为建信侯。 论曰:吴汉自建武世,常居上公之位,终始倚爱之亲,谅由质简而强力也。 译文:评论说:吴汉在光武帝刘秀一朝,长期位居上公之位,自始至终都深受皇帝的倚重与厚爱,想来是由于吴汉质朴简约且刚强性格的缘故。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斯岂汉之方乎!昔陈平智有余以见疑,周勃资朴忠而见信。 译文:孔子说: “刚强坚毅、质朴少言的人接近于仁。”这说的不正是吴汉这类人吗!从前陈平智谋有余却遭人怀疑,周勃凭借质朴忠诚而得到信任。 夫仁义不足以相怀,则智者以有余为疑,而朴者以不足取信矣。 译文:当仁义不足以让人们相互归心时,那么智谋之士就会因为智谋有余而被猜疑,而质朴之人却因质朴无华而获得信任。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