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
译文: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邓禹十三岁时,就能诵读《诗经》,后来邓禹来到长安拜师学习。
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
译文:当时光武帝刘秀也在京城游学,邓禹虽然年纪轻,但在见到刘秀后,就看出刘秀不是寻常之人,于是便主动亲近刘秀,几年后,邓禹返回家乡。
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
译文:等到汉军兴起反抗王莽政权,更始帝刘玄登上帝位后,很多豪杰都向更始帝举荐邓禹,邓禹却不肯追随更始帝。
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
译文:后来邓禹听说光武帝刘秀率军在河北安定抚慰当地百姓,邓禹便驱马北渡,在邺城追上了刘秀。
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
译文:刘秀见到邓禹后十分高兴,对邓禹说:“我现在有自行封官授爵的权利,先生从远方赶来投靠我,难道是有让我举荐你入朝为官的想法吗?” 邓禹回答道:“我不想。”
光武曰:"既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译文:刘秀说:“既然这样,那你来这里找我想做什么呢?” 邓禹说:“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德行遍布天下,邓禹也能为明公贡献微薄之力,在史册上留下功名罢了。”
光武笑,因留宿闲语。
译文:光武帝刘秀听后笑了,于是留邓禹住下,一起私下交谈。
禹进说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
译文:邓禹劝说光武帝刘秀道:“更始帝虽然定都于关西,但如今崤山以东尚未安定,赤眉军、青犊军之类的势力,动辄拥众数以万计,三辅地区那些自立名号的人物,常常聚众起事。
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译文:更始帝既没有对这些势力予以有效打击,又不亲自处理政务,他手下的将领都是些平庸之辈,能成功只是运气好而已,一心只想着钱财,凭借武力争夺利益,只求一时的痛快罢了,更始政权里没有忠良明智且深谋远虑、想要尊奉君主安抚百姓的人存在。
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译文:天下呈现出分崩离析的局面,这种形势是显而易见的。明公虽然建立了作为藩臣辅佐的功劳,但恐怕还是难以成就大业。
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译文:当下最好的计策是,不如招揽天下英雄,务必使民心欢悦,像汉高祖那样成就帝业,拯救天下苍生的生命。
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译文:凭借明公的能力去谋划天下大事,天下是不难平定的。” 光武帝十分高兴,于是让身边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邓禹常常在光武帝的营帐中留宿,与光武帝一同商定计策谋略。
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
译文:等到王郎起兵,光武帝从蓟县逃到信都,派邓禹征调应急出战的部队,招募到数千人,光武帝让邓禹亲自率领,邓禹率军攻取了乐阳县。
从至广阿,光武舍城楼上,披舆地图,指示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
译文:后来邓禹跟随光武帝来到广阿,光武帝在城楼上休息,铺开地图,指着地图对邓禹说:“天下的郡国如此之多,如今我们才得到其中之一。”
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
译文:先生之前说凭借我的能力谋划天下不难,现下这个局面先生说说该怎么办呢?” 邓禹回答说:“如今四海之内混乱不堪,百姓渴望贤明的君主,就如同婴儿思慕慈母一样。
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光武悦。
译文:自古以来,成就帝业的人,关键在于德行的厚薄,而不在地盘、实力的大小。” 光武帝听后很是高兴。
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译文:当时光武帝任用将领时,大多会向邓禹咨询意见。邓禹每次举荐的人,都能胜任相应职位,光武帝因此认为邓禹善于识别人才。
使别将骑,与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延等先至,战不利,还保城,为贼所围。
译文:光武帝派邓禹另率一支骑兵,与盖延等人在清阳攻打铜马军。盖延等人先到达战场,作战失利,退回城中据守,被敌军包围。
禹遂进与战,破之,生获其大将。从光武追贼至蒲阳,连大克获,北州略定。
译文:邓禹于是率军前进与敌军交战,最终击败铜马军,还活捉了铜马军的大将。后来邓禹又跟随光武帝追击敌人到蒲阳,接连取得重大胜利,缴获众多物资,北方各州大致平定。
及赤眉西入关,更始使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
译文:等到赤眉军向西进入函谷关,更始帝派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以及诸将,分别率军据守河东、弘农来抵御赤眉军。
赤眉众大集,王匡等莫能当。
译文:赤眉军大规模集结,王匡等人无法抵挡。
光武筹赤眉必破长安,欲乘并关中,而方自事山东,未知所寄,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译文:光武帝预测赤眉军必定会攻破长安,光武帝计划趁机吞并关中地区,但此时光武帝正忙于处理崤山以东的事务,不知道把这个任务托付给谁,因为邓禹沉稳持重且胸怀大度,所以就把西征的重任交给了邓禹。
乃拜为前将军持节,中分麾下精兵二万人,遣西入关,令自选偏裨以下可与俱者。
译文:于是光武帝任命邓禹为前将军并授予符节,分拨麾下两万精锐部队给邓禹,派他率军西进关中,授意他自行挑选可以一同出征的副将及以下官员。
于是以韩歆为军师,李文、李春、程虑为祭酒,冯愔为积弩将军;
译文:于是,邓禹任命韩歆为军师,李文、李春、程虑为祭酒,冯愔为积弩将军 ;
樊崇为骁骑将军,宗歆为车骑将军,邓寻为建威将军,耿为赤眉将军,左于为军师将军,引而西。
译文:樊崇为骁骑将军,宗歆为车骑将军,邓寻为建威将军,耿欣为赤眉将军,左于为军师将军,然后率军向西进发。
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获辎重千余乘。进围安邑,数月未能下。
译文: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率军准备从箕关进入河东郡,河东郡都尉据守关隘,紧闭城门不肯投降,邓禹率军攻打了十天,终于攻破关隘,缴获一千多辆辎重车辆。接着,邓禹挥师前进,包围了安邑城,但围攻了几个月,也没能攻克。
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
译文:更始帝的大将军樊参率领数万兵力,渡过黄河,企图从大阳进攻邓禹的部队。邓禹派遣众将领率军在解县之南迎击樊参,将其部队打得大败,并斩杀了樊参。
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樊崇战死。
译文:樊参战败被杀后,王匡、成丹、刘均等联合军队达十多万人,又一同攻打邓禹,邓禹的军队作战不利,在战斗中樊崇战死。
会日幕,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
译文:恰逢天色已晚,战斗结束,军师韩歆以及各位将领看到军队士气已经受挫,都劝说邓禹趁夜撤退,邓禹没有听从。
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众。
译文:第二天是癸亥日,王匡等人认为这是六甲中的穷日,不宜出兵,邓禹因此得以重新整顿队伍,部署兵力。
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广。
译文:次日清晨,王匡全军出动对邓禹的部队发起总攻,邓禹下令军中将士不得轻举妄动。待敌军到了营前,才传令各将领击鼓并进,最终大破王匡的军队。
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缰,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遂定河东。
译文:王匡等人都弃军逃走,邓禹率领轻骑兵急速追击,俘获了刘均以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缰,然后将他们全部斩杀,缴获了六枚符节、五百枚印绶,兵器多得数不过来,于是河东地区被邓禹平定。
承制拜李文为河东太守,悉更置属县令长以镇抚之。是月,光武即位于鄗,使使者持节拜禹为大司徒。
译文:邓禹秉承光武帝的旨意任命李文为河东太守,全部重新安排所属各县的县令县长,以镇守安抚河东百姓。同月,光武帝在鄗地登上帝位,派遣使者持符节任命邓禹为大司徒。
策曰:"制诏前将军禹:深执忠孝,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
译文:策书中说:“诏令前将军邓禹:你能深刻秉持忠孝之道,与朕在营帐之中谋划策略,便能决定千里之外战事的胜负。
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亲。'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著。
译文:孔子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后,我的学生们日益亲密。’你斩杀敌将、击破敌军,平定崤山以西地区,功劳尤其显著。
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译文:如今百姓不亲,五常的教化没有施行,你担任司徒一职,要恭敬地施行五常教化,施行五常教化,关键在于宽厚。
今遣奉车都尉授印绶,封为酂侯,食邑万户。敬之哉!"禹时年二十四。
译文:现在派遣奉车都尉授予你印绶,封你为酂侯,食邑万户。你可要谨慎啊!” 当时邓禹年仅二十四岁。
遂渡汾阴河,入夏阳。
译文:受封后邓禹率军从汾阴渡过黄河,进入夏阳。
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引其众十万,与左冯翊兵共拒禹于衙,禹复破走之,而赤眉遂入长安。
译文:更始帝的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率领他的十万部众,与左冯翊的军队一同在衙县抵御邓禹,邓禹再次击败他们,使其败逃,而此时赤眉军便趁机进入了长安。
是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
译文:当时,三辅地区接连遭到战乱,赤眉军所到之处残暴掠夺,百姓不知该归附于哪方势力。
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
译文:百姓们听闻邓禹率军乘胜追击、独自率军攻克诸多地方,且军队行进有严明纪律,三辅百姓都纷纷闻风而来,扶老携幼迎接邓禹的军队,每天前来归降的人数以千计,邓禹下属的部众号称达到百万。
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重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
译文:邓禹率军每到一处,就停下马车,竖起符节,慰劳前来归附的百姓。老人小孩,从年轻人到白发老者,都围满了他的车驾,众人无不感动喜悦,于是邓禹名震关西。光武帝赞赏邓禹,多次赐书信对邓禹褒奖赞美。
诸将豪杰皆劝禹径攻长安。禹曰:"不然。"
译文:各位将领和豪杰都劝说邓禹率军直接攻打长安。邓禹说:“不能这样做。”
今吾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
译文:如今我们人数虽多,但真正能投入战斗的力量很少,前方没有可供依靠的储备物资,后方也没有转运来的补给。
赤眉新拔长安,财富充实,锋锐未可当也。
译文:赤眉军刚刚占领长安,财物充足,士气正盛,其锋芒锐不可当。
夫盗贼群居,无终日之计,财谷虽多,变故万端,宁能坚守者也?
译文:这些盗贼聚集在一起,没有长远的打算,虽然钱粮充足,但各种变故层出不穷,难道能长期坚守下去吗?
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土广人稀,饶谷多畜,吾且休兵北道,就粮养士,以观其弊,乃可图也。"于是引军北至栒邑。
译文:上郡、北地、安定这三郡,地域广阔、人口稀少,粮食丰饶、牲畜众多。我们暂且在北边让军队休整,获取粮草、休养士兵,来观察赤眉军的内部弱点,这样之后才可以图谋进取。” 于是邓禹率领军队向北来到栒邑。
禹所到,击破赤眉别将诸营保,郡邑皆开门归附。西河太守宗育遣子奉檄降,禹遣诣京师。
译文:邓禹每到一处,都击败赤眉军的各路别将以及攻下他们的营寨堡垒,所经郡县都开城门归降。西河太守宗育派儿子捧着文书前来投降,邓禹将其送往京城洛阳。
帝以关中未定,而禹久不进兵,下敕曰:"司徒,尧也;亡贼,桀也。
译文:光武帝因关中尚未平定,而邓禹长时间不进兵,便下达敕令说:“司徒你,如同尧;那尚未剿灭的贼寇,如同桀。
长安吏人,遑遑无所依归。宜以时进讨,镇慰西京,系百姓之心。"
译文:长安的官吏百姓,惶恐不安,没有可以依靠归附的对象。你应该把握时机进军讨伐,镇抚西京长安,维系百姓的人心。"
禹犹执前意,乃分遣将军别攻上郡诸县,更征兵引谷,归至大要。
译文:邓禹依旧坚持先前的想法,于是分派各部将领各自率军去攻打上郡的各个县,又征调兵力、转运粮食,等一切安排妥当后回到大要。
遣冯愔、宗歆守栒邑。二人争权相攻,愔遂杀歆,因反击禹,禹遣使以闻。
译文:邓禹安排冯愔、宗歆率军驻守栒邑。然而这两人却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攻击,冯愔最终杀死了宗歆,接着便转过头来率部攻打邓禹,邓禹得知后赶紧派使者将此事上报给上级光武帝。
帝问使人:"愔所亲爱为谁?"对曰:"护军黄防。"
译文:光武帝问使者:“冯愔最亲近的人是谁?” 使者回答说:“是护军黄防。”
帝度愔、防不能久和,势必相忤,因报禹曰:"缚冯愔者,必黄防也。"
译文:光武帝推测冯愔和黄防两人不可能长久保持和睦,双方势必会产生矛盾冲突,于是回复邓禹说:“能擒获冯愔的人,必定是黄防。”
乃遣尚书宗广持节降之。后月余,防果执愔,将其众归罪。
译文:于是光武帝派遣尚书宗广持符节去劝降冯愔。过了一个多月,黄防果然跳反,擒获了冯愔,然后率领冯愔的部众前来请罪。
更始诸将王匡、胡殷等皆诣广降,与共东归。至安邑,道欲亡,广悉斩之。愔至洛阳,赦不诛。
译文:更始帝的下属将领王匡、胡殷等人都率部向宗广投降,然后与宗广一起向东返回。到达安邑的时候,这些人在路上企图逃跑,宗广便下令将他们全部斩杀。冯愔被押解到洛阳后,刘秀赦免了他,没有将其诛杀。
二年春,遣使者更封禹为梁侯,食四县。
译文: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天,光武帝派遣使者改封邓禹为梁侯,封地包括四个县。
时,赤眉西走扶风,禹乃南至长安,军昆明池,大飨士卒。
译文:当时,赤眉军向西前往扶风地区,邓禹于是率军向南来到长安,把军队驻扎在昆明池附近,并犒劳下属士兵。
率诸将斋戒,择吉日,修礼谒祠高庙,收十一帝神主,遣使奉诣洛阳,因循行园陵,为置吏士奉守焉。
译文:邓禹率领众将领进行斋戒,挑选吉日,依照礼仪恭恭敬敬地拜谒祭祀了汉高祖刘邦的高庙,收集了西汉十一位皇帝的神主牌位,派遣使者恭敬地护送到洛阳,接着又依次巡视各皇帝的陵园,为其设置官吏士卒负责守护。
禹引兵与延岑战于蓝田,不克,复就谷云阳。汉中王刘嘉诣禹降。
译文:之后邓禹带领军队在蓝田与延岑的部队展开战斗,未能取胜,于是又率军转移到云阳获取粮草。这时,汉中王刘嘉率部前来向邓禹投降。
嘉相李宝倨慢无礼,禹斩之。宝弟收宝部曲击禹,杀将军耿。
译文:在这一过程中,刘嘉的丞相李宝态度傲慢无礼,邓禹将其斩杀。李宝的弟弟收拢李宝的军队攻打邓禹,还杀死了将军耿䜣。
自冯愔反后,禹威稍损,又乏食,归附者离散。
译文:自从冯愔发动反叛之后,邓禹的威望因此逐渐降低,而且军队又缺乏粮食,前来归附的人也纷纷离散。
而赤眉复还入长安,禹与战,败走,至高陵,军士饥饿,皆食枣菜。
译文:随后赤眉军又再次返回进入长安,邓禹率军与赤眉军交战,结果战败逃走,邓禹率残部退到高陵。此时军中士兵饥饿难耐,只能以枣子和野菜充饥。
帝乃征禹还,敕曰:"赤眉无谷,自当来东,吾折捶笞之,非诸将忧也。无得复妄进兵。"
译文:光武帝刘秀于是征召邓禹回朝,并下达敕令说:“赤眉军缺乏粮草,自然会向东而来,朕只需折断一根树枝当作鞭子就可以抽打他们,这不是各位将领需要担忧的事。你们不要再随意进兵与其交锋。”
禹惭于受任而功不遂,数以饥卒徼战,辄不利。
译文:邓禹对自己身负重任却未能成功建功立业而感到惭愧,数次率领饥饿疲惫的士兵勉强出战,结果总是失利。
三年春,与车骑将军邓弘击赤眉,遂为所败,众皆死散。
译文: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天,邓禹与车骑将军邓弘一起率军攻打赤眉军,结果还是被赤眉军击败败,士兵们大多战死或逃散。
事在《冯异传》。独与二十四骑还诣宜阳,谢上大司徒、梁侯印绶。有诏归侯印绶。数月,拜右将军。
译文:这一事件的详细情况记载在《冯异传》中。此战战败后,邓禹独自带着二十四名骑兵回到宜阳,向光武帝刘秀谢罪,并呈上大司徒、梁侯的印绶。光武帝下诏让邓禹归还梁侯印绶,保留大司徒印绶。过了几个月,又任命其为右将军。
延岑自败于东阳,遂与秦丰合。四年春,复寇顺阳间。
译文:延岑自从在东阳战败之后,就和秦丰联合起来。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天,延岑又在顺阳一带不断出兵侵扰汉军。
遣禹护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击破岑于邓;追至武当,复破之。岑奔汉中,余党悉降。
译文:光武帝派遣邓禹督率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在邓县击败了延岑;邓禹又率军追击延岑到武当,再次打败延岑。延岑逃奔到汉中,其残余党羽全部投降。
十三年,天下平定,诸功臣皆增户邑,定封禹为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
译文: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各功臣都增加了封户和食邑,朝廷最终封邓禹为高密侯,封邑包括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个县。
帝以禹功高,封弟宽为明亲侯。其后左右将军官罢,以特进奉朝请。
译文:光武帝刘秀因为邓禹功劳卓著,封邓禹的弟弟邓宽为明亲侯。在这之后,左右将军的官职被撤销,邓禹以特进的身份参加朝会。
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
译文:邓禹为人内心聪慧明达,行为淳厚,品德完备,侍奉母亲极为孝顺。天下平定之后,他常常都选择远离名利场。
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
译文:邓禹有十三个儿子,邓禹安排每个儿子都研习掌握一门技艺。冯异注重整顿家风,教育培养子孙,这些做法都能够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帝益重之。中元元年,复行司徒事。从东巡狩,封岱宗。
译文:邓禹把封国的租税收入仅用于日常资用,不经营产业以谋私利。光武帝刘秀因此更加敬重邓禹。中元元年(公元56年),邓禹又代行司徒的职责。后来邓禹又跟随光武帝到东方巡视,参与在泰山举行的封禅大典。
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
译文:汉明帝刘庄即位后,由于邓禹是先帝刘秀的首要功臣,便任命其为太傅,汉明帝刘庄还让其在朝见时面向东站立,冯异备受尊崇和宠幸。过了一年多,邓禹卧病在床。
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译文:汉明帝刘庄多次亲自前往探望,任命邓禹的两个儿子为郎官。永平元年(公元58年),邓禹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为元侯。
帝分禹封为三国:长子震为高密侯,袭为昌安侯,珍为夷安侯。
译文:汉明帝刘庄把邓禹的封国分为三个部分:长子邓震被封为高密侯,邓袭被封为昌安侯,邓珍被封为夷安侯 。
禹少子鸿,好筹策。永平中,以为小侯。
译文:邓禹的小儿子邓鸿,喜好谋划军事。永平年间,被封为小侯。
引入与议边事,帝以为能,拜将兵长史,率五营士屯雁门。
译文:汉明帝刘庄将邓鸿召入宫中,与他商议边疆事务。皇帝认为邓鸿很有才能,便任命他为将兵长史,率领五营士兵屯驻在雁门。
肃宗时,为度辽将军。永元中,与大将军窦宪俱出击匈奴,有功,征行车骑将军。
译文:在汉章帝刘炟在位时期,邓鸿担任度辽将军。永元年间,邓鸿与大将军窦宪一起率军出征征讨匈奴,立下战功,被征召回朝担任代理车骑将军。
出塞追畔胡逢侯,坐逗留,下狱死。
译文:邓鸿后来在率军出塞追击反叛的匈奴人逢侯,因犯停留不进贻误战机之罪,被下狱处死。
高密侯震卒,子乾嗣。乾尚显宗女沁水公主。
译文:高密侯邓震去世后他其子邓乾继承了爵位,邓乾还娶了汉明帝刘庄的女儿沁水公主为妻 。
永元十四年,阴皇后巫蛊事发,乾从兄奉以后舅被诛,乾从坐,国除。
译文: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阴皇后使用巫蛊之术的事情败露,邓乾的堂兄邓奉因为是阴皇后的舅舅而被牵连诛杀,邓乾也受牵连获罪,封国被废除。
元兴元年,和帝复封乾本国,拜侍中。乾卒,子成嗣。成卒,子褒嗣。
译文: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汉和帝恢复了邓乾原来的封国,并任命他为侍中。邓乾去世后,其子邓成继承了爵位。邓成去世后,其子邓褒继承爵位。
褒尚安帝妹舞阴长公主,桓帝时为少府。
译文:邓褒娶了汉安帝的妹妹舞阴长公主为妻,汉桓帝在位期间,邓褒担任少府一职。
褒卒,长子某嗣。少子昌袭母爵为舞阴侯,拜黄门侍郎。
译文:邓褒去世后,其长子继承爵位。邓褒的小儿子邓昌承袭母亲的爵位,成为舞阴侯,并被任命为黄门侍郎。
昌安侯袭嗣子藩,亦尚显宗女平皋长公主,和帝时为侍中。
译文:昌安侯邓袭的爵位继承人邓藩,也娶了汉明帝刘庄的女儿平皋长公主为妻,在汉和帝时期担任侍中。
夷安侯珍子康,少有操行。兄良袭封,无后,永初六年,绍封康为夷安侯。
译文:夷安侯邓珍的儿子邓康,年少时就有良好的操守品行。他的兄长邓良承袭封爵,却没有后代,永初六年(公元112年),朝廷让邓康继承封爵,成为夷安侯。
时诸绍封者皆食故国半租,康以皇太后戚属,独三分食二,以侍祠侯为越骑校尉。
译文:当时那些被重新封爵的人都只享受原封国一半的租税,邓康因为是皇太后的亲属,唯独享受原封国三分之二的租税,以侍祠侯的身份担任越骑校尉 。
康以太后久临朝政,宗门盛满,数上书长乐宫谏争,宜崇公室,自损私权,言甚切至。
译文:邓康因为太后长期临朝处理政务,他自己家族势力极为兴盛,多次向长乐宫上书直言规劝,认为应当尊崇皇室,自我削减私人权力,言辞十分恳切。
太后不从。康心怀畏惧,永宁元年,遂谢病不朝。太后使内侍者问之。
译文:太后没有听从邓康的建议。邓康心中感到害怕,永宁元年(公元120年),便以生病为由不再上朝。太后派宫内侍从去询问邓康生病的情况。
时宫人出入,多能有所毁誉,其中耆宿皆称中大人。所使者乃康家先婢,亦自通中大人。
译文:当时,宫中之人进出宫廷,大多会对他人进行诋毁或赞誉,那些资深年老的宫女都被称为 “中大人”。太后派去询问邓康的宫女,正是邓康家从前的婢女,她也自称为 “中大人”。
康闻,诟之曰:"汝我家出,亦敢尔耶?"婢怨恚,还说康诈疾而言不逊。
译文:邓康听说太后派来这么个人后,大骂这个自称“中大夫”的宫女道:“你本是从我家出去的,竟然也敢这样无理吗?” 这个婢女心生怨恨,回去后就向太后说邓康是装病,而且出言不恭敬。
太后大怒,遂免康官,遣归国,绝属籍。及从兄骘诛,安帝征康为侍中。
译文:太后听闻后极为愤怒,于是免去邓康的官职,将其遣送回封国,并取消了邓康在皇亲名册上的登记。等到邓康堂兄邓骘被诛杀后,汉安帝才征召邓康入朝担任侍中。
顺帝立,为太仆,有方正称,名重朝廷。以病免,加位特进。阳嘉三年卒,谥曰义侯。
译文:汉顺帝即位后,邓康担任太仆一职,有着品行正直端方的称誉,在朝中名望很高。后来他因病被免职,朝廷给他加封为特进。阳嘉三年(公元134年),邓康去世,谥号为义侯。
论曰:"夫变通之世,君臣相择,斯最作事谋始之几也。
译文:评论说:在世事变化的时代,君主与臣子相互选择,这是做事谋划开端时最为关键的时机。
邓公嬴粮徒步,触纷乱而赴光武,可谓识所从会矣。
译文:邓禹背着粮食,徒步前行,在天下纷乱之际投奔了光武帝,真可谓是认清了应当归附的明主。
于是中分麾下之军,以临山西之隙,至使关河响动,怀赴如归。
译文:于是邓禹分出自己指挥的一部分军队,开到崤山以西的区域,使得函谷关和黄河一带都为之震动,人们心怀向往,纷纷前来归附,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
功虽不遂,而道亦弘矣!
译文:邓禹的功业虽然不完美,但邓禹所践行的道义却十分宏大。
及其威损栒(xún)邑,兵散宜阳,褫(chǐ)龙章于终朝,就侯服以卒岁;
译文:等到他在栒邑威风受挫,在宜阳军队溃散,短时间内就失去了高官显爵,只能以侯爵身份度过余生。
荣悴交而下无二色,进退用而上无猜情,使君臣之美,后世莫窥其间,不亦君子之致为乎!
译文:邓禹在荣耀与困厄交替之际,神色始终如一;无论是出士还是退隐,都能让君主毫无猜疑之心。使得君臣之间关系和睦,后世之人都难以洞悉其中的奥秘,这难道不正是君子所达到的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