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爆赚50%,中国老板在第一斯坦国,发现了“掘金”新密码?

棠棣说社会 2025-04-14 15:46:40

哈萨克斯坦已经被中国老板占领?

在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的街头,随处可见挂着重庆火锅招牌的中国餐馆、贴着比亚迪海报的汽车修理厂、挂着小米logo的手机店……

这里似乎藏着闷声发大财的新密码,中国老板们都在跑步入场。

据哈通社报道,仅“2024中哈旅游年”期间,哈萨克斯坦共入境中国公民60.5万人次,同比增长65%。其中,入境商务考察人员约为5.3万人次。

大量中国老板,在这里从事跨境旅游、跨境电商、酒店及餐饮等产业。

哈萨克斯坦建国仅仅30多年的时间,在国际舞台上存在感并不是很强,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这里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商机,能让中国老板们趋之若鹜?

哈萨克斯坦最早出圈的是总统托卡耶夫,他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

70年代,在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前夕,他进入苏联驻华大使馆实习了半年。

北京是托卡耶夫外交生涯的起点,也是他关注中国的窗口。从这时起,学习并掌握汉语就成为他了解中国的另一种方式。

1983年,30岁的托卡耶夫再度来华,进入北京语言大学进修了10个月。

学习期间,他通过电视、报纸和广播,了解了中国的经济文化。还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和老百姓聊天。

到上海、宁波、杭州等南方城市旅游时,托卡耶夫也不忘感受中国的经济发展变化。

不管走到哪里,对于民生和经济问题他总是细致观察、认真思考,这对于多年后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尤为重要。

1991年,托卡耶夫回国后历任哈萨克斯坦外交部长、国务秘书,直至成为国家首脑,他始终在力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2002年担任外交部长时,托卡耶夫曾受命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促成中国领导人参加亚信峰会首次会议。

此后在他的多方努力下,中哈贸易额从早期的3.68亿美元提升到2018年的198亿美元,再到2022年的310亿美元,使得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国家中快速崛起。

特别是2023年11月中哈互免签证政策实施后,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花费180元人民币,10多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

流程简单、出入境便捷,比起从霍尔果斯到乌鲁木齐距离更短、效率更高。仅此一点对于商家来说,就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目前,在阿拉木图的汽车市场上,一台折合人民币35万元的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售价不过20万出头,运输到这里后就能溢价50%。

一位前来考察的老板就坦言:“这里像极了很多年前的义乌。”

除此之外,在石油化工、基建、酒店餐饮、物流运输等方面,哈萨克斯坦都吸引着企业和个人纷至沓来。

这得益于,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哈萨克斯坦与我国日益紧密地合作。

但作为年轻的发展中国家,他到底拥有什么“魔力”呢?

哈萨克斯坦其实并不简单。

他南连中亚五国,北邻俄罗斯腹地,东靠我国新疆两大口岸,成为中欧班列不可替代的黄金中转站。

作为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他的地缘条件也极其优越。

哈萨克斯坦是中欧班列过境最多的国家,它有着较为完善的公路体系和铁路运输系统,这得益于前苏联时期对哈萨克斯坦的大力建设。

2024年,通过哈萨克斯坦公路运输的货物累计约达1.84亿吨,过境哈萨克斯坦的运输量达到3200万吨,同比增长13%。

目前,我国超过85%的中欧班列经由哈萨克斯坦,将货物运送到世界各地。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带来了巨大利润空间,为中国企业和经营者带来了新思路。

而这块272.4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新疆、青海加上甘肃面积的总和。但似乎是一座并没有被充分发掘的“宝藏”。

它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但地广人稀、工业化程度不高。在原材料及加工工艺方面的技术非常薄弱,90%的轻工业产品都依赖进口。

在阿拉木图各种快消品中,肥皂、牙膏、洗发水等都来源于国外,一袋洗衣粉3500坚戈(1元=70坚戈),也就是50元人民币起步。

甚至在国内很常见的蔬菜瓜果,在哈萨克斯坦的价格都会让人惊掉下巴。除了土豆、胡萝卜、白菜和洋葱等本地产品之外,其余进口蔬菜基本在15-50元人民币一斤不等,一小把青菜就要28元人民币。

一位来到哈萨克斯坦商务考察的老板提到,因为农牧产品资源丰富,在哈萨克斯坦1吨2万-3万元的牛百叶,运输到国内就可以卖到7万-9万元。在国内1000元的洗手盆,来到哈萨克斯坦可以销售到3000-4000元人民币。

只要抓住商机就能快速占领市场,具有敏锐嗅觉的中国老板们,正在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掘金者”。

他们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之间来回奔走,通过信息差打造着各自的商业财富。

2023年4月,“一带一路”10周年峰会在北京举行,中哈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也全面落地。

特别是2023年11月中哈互免签证政策生效后,越来越多中国老板出现在哈萨克斯坦。

他们的到来,也带动了哈萨克斯坦旅游业绩的暴涨。

据哈通社统计,仅2023年中国游客为哈萨克斯坦就带来了共计5亿美元以上的收入。

哈萨克斯坦也为良好的营商环境,创造了便利条件。在自由经济区从事商业经营的企业可以免税3年,投资项目中使用的设备关税税率直降50%。

随着中哈贸易的持续升温,仓储服务、管理和配送等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国内企业可以建设规模化的仓储设施,给来自各国的货物提供全方位的管理服务。

中小企业和经营者,都可以在巨大的商机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在阿拉木图生活了两年的刘先生,在这里开了3家重庆火锅店,每天的毛利可达9万元。很多本地人对于来自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鲜香麻辣的口味,对于习惯了清淡饮食的当地人来说很有吸引力,刘先生的第四家连锁火锅店也正在装修中。

在这里,当地人非常喜欢中国的电动汽车,但售后和维修保养却是个不小的难题。这就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机会,维修服务、汽配供应,可以很大程度地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这座被低估的欧亚腹地已敞开大门,一批又一批的“弄潮者”逐浪而来。

但在提供商业市场的同时,各种考验也无处不在。

在阿拉木图街头,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德国大众、韩国起亚各领风骚。中企承建的建筑设施旁,土耳其公司正在同步争夺相关项目。就连免税店的货架上,都同时上演着中日韩化妆品的对垒。

当一次次被问及“涌入哈萨克斯坦是不是一场冒险”时,一位刚签下百万项目的老板笑称:“20年前奔赴非洲,被称作‘危险游戏’,10年前去往东南亚被说是‘无脑跟风’,那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呢?”

答案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显而易见的是,经哈萨克斯坦中转的中欧班列货运量同比激增了43%。中国产品的广告牌在阿拉木图的露出率,两年内从7%增长到了32%。

无论是寻求商机还是探索创新,在这片热土上有机遇更有挑战。

大浪淘沙,每个来到这里的商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END-

参考资料:

1、地球知识局:《世界第一斯坦国,中国老板正在涌入》

2、吴晓波频道:《避开红海竞争:中企为何集体押注中亚“双斯坦”战略要地?》3、哈通社:《哈萨克斯坦:接待中国游客数量激增》

4、北晚在线:《前驻哈大使谈哈萨克斯坦新总统:托卡耶夫是位“中国通”》

作者:红菱

编辑:歌

1 阅读:35

棠棣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