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氢能源要成为未来重点投资的项目?
最新消息显示,国家将启动规模达万亿级的战略性创投基金,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储能等新兴产业赛道。
这意味着,在万亿“航母级”创投基金的支持下,我们即将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氢能产业,一个大众比较陌生的“新面孔”,为何能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

其实,氢能是全球公认的清洁能源,具有零碳排放和环保特性,在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全球减碳方面至关重要。
然而,在氢能这条新赛道上,我国正处在技术储备和基建配套的“加速补给”状态。

日本从1970年代起就将氢能技术研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三十余年积累,于2003日本提出“氢能源”的构想,明确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突破口,带动整个社会的氢能发展。
汽车行业一直是日本最重要的产业支柱,像丰田、本田等品牌早已享誉全球。日本押注氢能汽车这招很是聪明,既发挥了技术优势,又开辟了新赛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2021年这十年间,光砸在氢燃料电池车和加氢站上的钱就超过3200亿日元,总投入高达4600亿日元。
日本在氢能领域的投入堪称巨额。
丰田在2014年率先实现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推出全球首款量产车型MIRAI,并于2020年完成第二代技术迭代,可以说日本已经跑通了氢能产业的全链路。
但令人唏嘘的是,曾经的“纸上专利”却没能转化为市场优势。
相比之下,中国在氢能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好在地大物博,氢气产量占全球的33.3%。凭借自身优势,中国在氢能汽车领域实现快速突破。
2023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达到5800辆,同比增长了72%;而同期日本市场却惨遭滑铁卢。
数据显示,日本氢燃料电池车的销量从2021年的2464辆下滑到2024年的697辆,跌幅高达72%,远远落后我们中国。
更让日本扎心的是,中国在基础设施布局上同样实现全面的碾压。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已经累计建成456座,加氢站全球占比达到36%,而日本仅建成166座,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随着氢能源在中国悄悄崛起,制氢的核心装备电解槽也在爆发式增长。
某电解槽公司向央视记者透露,2022年至2024年这三年,电解槽的出口订单实现100%的增长。产能也从原先的80套增加到现在300套,已经陆续出口到美国、法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
电解槽之所以这么畅销,是因为一套设备出口价比欧洲同款产品便宜1倍。
其实,氢能产业链的发展,一直是日本引以为傲的项目。不仅技术遥遥领先,专利还拿到手软。

究其根源,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才是致命伤。企业研发投入后继乏力,政府基建支持捉襟见肘,最终导致这个氢能强国,在商业化赛道上节节败退。
日本氢能战略的受挫,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氢能产业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
但现实情况是,氢能产业正陷入“不被看好”的怪圈,中国真的能把这条新赛道跑通吗?

尽管氢能源汽车销量领先他国,但其市场普及度远不及当下爆火的新能源电动车。
去年中国新能源电动车销量突破1200万,而氢能源汽车却不足万台。
两者之间的差距,简直是云泥之别。
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其实和日本一样,都存在同样的成本问题。
《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发现,目前电解水制氢成本高于传统化石燃料制氢。煤炭制氢成本在10元/千克-15元/千克之间;而电解质制氢,成本大于35元/千克,价格昂贵。
前者是灰氢,后者是绿氢,而水电解制氢才是国家所倡导的氢能源。
除了制氢成本高,储氢和运氢环节也面临成本的难题。

由于氢气具有密度小、沸点低且极易燃烧的物理特性,必须采用特殊材料和绝热设计的储氢装置,这导致其造价远超常规压力容器。
另外,国内主流的运氢方式是长管拖车,东吴证券曾测算过此运氢成本,运输距离从50km增加到500km,成本会从4.19元/kg增加到20.38元/kg,增幅达386%。
绿氢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成为推广瓶颈。
但问题远不止这些,加氢站的建设成本也是一笔巨额支出。

据北京社科院相关研究显示,国内一座加氢能力达500公斤的成本需1200万元-1500万元,1000公斤则需2000万元-2500万元。
在氢能源市场快速发展和政府支持到位的情况下,加氢站有望在5年~10年内实现回本。
除此之外,多位氢源汽车的车主反映,加氢站网点覆盖不足且位置偏远,日常使用中频繁出现排队等待或站点临时关闭的困扰。

建站成本高,回本周期长,利用率还低,成为制约氢能源汽车销量的一大原因。
产业链前端的双重成本压力,直接拉高了氢能技术的整体成本。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对应的补贴政策,但近年来政府对氢燃料电池企业的补贴正在逐渐收缩,不少企业都在亏本经营。
当氢能源汽车的“性价比”低于市场预期时,大众自然会选择高性价比的产品。
由此可见,氢能产业的最大瓶颈在于制氢全链路的高成本,但挑战中也蕴含着机遇。

如今全球都在抢占氢能源市场,我国作为“双碳”目标的践行者,势必要更加重视对氢能源的投资与技术研究。
针对氢能源发展面临的困境,中国正在从产业链源头开始突破。
2023年6月,我国西北地区首个大型绿氢示范项目正式投产,这个项目的绿氢成本已经降到18元每千克,业内专家指出,随着绿氢规模化,成本也会随之减少。
目前,中石化正在建设连接内蒙古与北京的跨区域输氢管道网络,全长超400公里。管道输氢模式在成本控制方面比长管拖车更具有明显优势。
制氢成本在下降,储运成本也在逐步攻克中。
据财经新闻报道,液态储氢技术的应用将大幅降低储运成本。
某氢能制造的董事长对记者说,液氢的运输成本,相当于高压氢气运输成本的1/8,存储成本相当于高压氢气的1/10。

看来不久的将来,氢能产业链有望迎来“成本大突破”。
除了解决陆地上氢能发展的问题,海上建设我们也同样重视。
央视新闻报道,3月27日我国首个海洋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项目建设完工,已经进入调试阶段,为海上制氢全流程检验奠定了基础。
该项目在山东省烟台市的东侧海域,主要利用海上新能源离网制氢,并将绿氢转化为容易储存的氨和甲醇。
这两种化工产品既是船舶的清洁燃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未来可以成为远洋船只的海上燃料补充站。
尽管当前氢能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但作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能源,这项新兴产业还需要大量科研人员和国家政策的持续投入。
相信在技术突破和政策加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氢能产业即将迎来“黄金爆发期”。

据行业预测,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形成完整的氢能技术体系,并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重点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因此,在能源转型这场关乎未来的长跑中,无论当下多么艰难,我们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END-
参考资料:
1.钛媒体App:《日本领先中国的赛道,又少一条》
2.新京报:《氢燃料电池汽车困局调查:年销不足万辆,加氢站成本高利用率低》
3.第一财经:《氢燃料电池产业困局:年销车辆不足万,示范期就想挣快钱》
4.央视新闻:《爆发式增长!国产氢能产品“火”到国外 售价仅为欧洲同类产品一半》
5.中国能源报:《电解水制氢高成本难题咋破解?》
6.光明网:《又一世界第一!“氢风”已至 加油站纷纷出手布局》
作者:卓卓
编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