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时期的三国大将军,几乎每一个都是威风八面,而且大多都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权,甚至到了任意行“废立之事”的地步。
相比之下,蜀汉大将军姜维,混得就有些惨了,甚至都被一个小小的宦官黄皓逼到沓中屯田避祸,结局就更加悲惨了,自己被哗变的魏军乱刃分尸,就连妻子儿女都死于兵祸……
若非有一个忠诚的老部下冒着生命危险,在他身死之地偷出了一双断臂和一些遗物,并安葬在他的老家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没敢立碑,算是一个无名的衣冠冢吧,否则他的结局就更加的凄凉了。
▲曹爽
下面就先来说说姜维时期的曹魏的各位大将军
第一位:曹爽,曹魏权臣,担任大将军时,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与当初的曹操一样,独揽朝政大权,根本不把魏主曹芳放在眼中,甚至还敢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以隔绝与外界的联系。第二位:司马师,担任大将军时,也是曹魏权臣,想废帝就废帝,就连郭太后也要看他的脸色,甚至其命运都掌握在司马师的手中。第三位:司马昭,担任大将军时,还是曹魏权臣,做得就更加过火了,甚至明目张胆地当街弑君,也算是开了当街弑君的先例,那一句世从熟知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能说明一切。▲司马师
接着再来说说姜维时期的东吴的各位大将军
第一位:诸葛恪,东吴权臣,前东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东吴丞相、大将军。在新城惨败后,为掩饰自己的决策错误,反而变得更加的独断专权,例如:将军朱异提了点不同看法,就被诸葛恪夺去了兵权。
回到建业后,更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把自己出征后选任的各级官员,全部罢免,并重新选任。最终,被吴主孙亮和另一辅政大臣孙峻合谋诛杀。
第二位:孙峻,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散骑侍郎孙恭之子,并在诛杀诸葛恪后,成为东吴丞相、大将军。
《三国志·孙峻传》中是这样评价他的:不但“素无重名,骄矜险害,多所刑杀,百姓嚣然”而且还“奸乱宫人,与公主鲁班私通”。
按照当时的辈分来说,孙鲁班应该是孙峻的堂姑妈。
可见其根本是不把皇家的脸面放在眼里。
第三位:孙綝,东吴宗室、权臣,孙峻之弟,并在兄长孙峻死后,接替其兄成为东吴丞相、大将军。
相比其兄的骄横跋扈,孙綝更是尤有过之而无不及。
258年,诸葛诞在寿春叛乱时,遭到司马昭大军的围困,危难之时,孙綝领军前去解救,失败后却将吴国的首要将领朱异杀死,因此朝廷上下对他都很愤怒。
▲孙綝
回来后,在各处安插人手,想要强行控制朝堂,从而引起了吴主孙亮的不满。于是,孙亮暗中与大姐全公主孙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承等密谋,欲诛杀孙綝。
结果,事泄后,孙綝也不在乎脸面了,直接废掉吴主孙亮,并领兵将太常全尚、将军刘承、尚书桓彝等重臣杀害,然后立孙休为帝。
陈寿说他“凶竖盈溢,固无足论者。”
最终,孙休綝又在孙休、张布与丁奉的谋划下被诛杀。
第四位:丁奉,吴国名将、权臣,因在东兴之战中率兵手持短兵器大破魏军而名噪一时。
丁奉诛杀孙綝后,被吴主孙休封为大将军,加授左右都护。
264年,孙休病逝,孙皓继位,又迁任丁奉为右大司马、左军师。自此后,丁奉日益骄横,遭到许多大臣的诋毁,而导致他郁郁而终,甚至在他死,家全及族人都被流放到了临川。
从以上不难看出,无论是曹魏的大将军,还是东吴的大将军,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权臣”,而姜维却没有“权臣”之称。
▲姜维
然而,“权臣”则是指掌握实际权力的臣子,他们往往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追求个人利益,甚至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伤害。
同时,权臣一词常用于描述权力滥用、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也就是说,姜维是一个没有掌握蜀汉实际权力的臣子,而蜀汉的实权则完全掌握在刘禅的手中。
因此,姜维完全不敢忤逆刘禅,刘禅让他投降钟会,他就得投降钟会。
那么,姜维为什么不去当一个权臣呢?因为,他是诸葛亮的继承者,也是蜀汉的大忠臣,又怎么会去干架空皇帝的事情呢,甚至连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都能逼的他躲到沓中屯田避祸,想做任何事情几乎都会受到朝廷的掣肘,可见他这个大将军当得有多窝囊,同样也说明他是同时期三国唯一最忠于国家的大将军。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是本家,但还是觉得魏延牛逼。
姜维作为降将运势很不错,虽然结果不如意。 本身在蜀汉军队没资历,在朝堂时间短人脉也不多,依靠三任领导人帮带熬到大将军,对比张合压制了大半辈子熬死了一大批宿将才上位是不是好很多(当然曹魏人才众多也是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