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三国是一个疯狂的时代,那么姜维、钟会和邓艾就是这个时代疯狂的代名词。因为,他们都是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赌上了身家性命。
清翰林侍读学士巩建丰在修编《甘谷县志》时说:“夫深知天下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孔明是也;深知国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姜伯约是也!”
姜维明知北伐成功几率渺茫,却依然坚持北伐;明知策反钟会复国成功几率渺茫,但他依然要去干。
想想,蜀汉的门户汉中都丢了,即使姜维、钟会能够侥幸成功,在人心惶惶、君臣离心的情况下,蜀汉又能坚持多久呢?
▲晚年姜维
这一点,无论是姜维,还是有“子房”之称的钟会,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可他们依然要去做,这不是疯狂又是什么呢?
想想,偷渡阴平的成功几率有多低,无一人看好,甚至就连姜维这个“老蜀人”都不看好,难道邓艾就看不出这一点吗,可他却以年近古稀之龄,还要冒险去干那把自己裹成棕子的事情,不成功便成仁,这不是疯狂又是什么呢?
所以,无论是姜维、钟会,还是邓艾,都选择了一条“火中取栗”、“险中取胜”,且风险极大的豪赌之路,最终却又都以惨败而落幕。
虽说,钟会反叛的因素很多,如:郭太后的遗诏很可能是真的,他想做一个曹魏的忠臣,以灭蜀之功来与司马家抗衡;野心,自己作死;被司马昭一步步逼反等。
无论从那一点来说,钟会应该都不是一个值得合作的最佳人选,可姜维为什么要将身家和复国的希望压在钟会的身上呢,为什么就不能率领十万蜀军继续对抗钟会呢,似乎手握重兵更有希望复国吧?
事实证明,若非刘禅投降,钟会因粮草将尽、又久攻剑阁不下,已打算退回汉中。
可他就是干不出“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不忠的事情来。
或许,这样更有机会等到钟会退军,甚至围剿邓艾,但也可能因为自己之故导致蜀主刘禅遇害,这样的风险他不敢冒。
同时,刘禅已“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投降钟会”,他也只能听刘禅的命令就近投降钟会,否则不就是不忠了吗?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这种事他又怎么干得出来呢。
第一次出现的复国机会,就这样被姜维给主动放弃了。
▲姜维与钟会
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情景。
钟会问姜维:“你何来迟?”
姜维神色凄然:“现在来已经是太快了。”
钟会大感惊讶,对姜维非常的器重,并且还让他继续统领5万精锐蜀军,甚至日常都是“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应该就是从这一刻起,姜维心中才突然萌生了复国的念头,并有机会给刘禅秘密传送了一封信: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所以,史料上说姜维投降之初就是诈降的可能性应该很低,毕竟他又怎么知道钟会对他能有如今的礼遇与器重。
钟会为什么对姜维如此礼遇与器重,不就是想要姜维带着5万蜀军精锐给他当先锋,北攻司马昭吗?
或许“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并非完全就是礼遇与器重,很可能也带有控制与监督的意味。
毕竟,作为掌握曹魏情报机构多年的钟会,怎么可能不知道姜维是什么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不提防他。
正所谓“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大家都是当时的顶尖智谋之士,谁还不知道谁心中的那点小九九。
▲姜维之死
所以,当邓艾被押出成都后,钟会就想让姜维充当先锋,而姜维却要求钟会将那些伐蜀的曹魏军中高级军官关押。
而决心反叛的钟会,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为取得姜维的信任,也只好照办。但是,当姜维提出坑杀那些已被钟会关押起来的高级军官时,钟会之所以犹豫再三,始终下不了手,不就是担心自己给姜维做嫁衣裳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邓艾已经被押走,姜维也根本没有图谋钟会的机会。
兵法云:“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就再二人相互利用与猜忌的之时,钟会非常信任的帐下督丘建,却出人意料地将钟会的密谋泄露给了曾经的上级胡烈,而胡烈又让丘钟秘密告知在外领军的儿子胡渊,说“钟会已挖好了一个大坑,准备将大家活埋”。
如此骇人听闻的事情,瞬间引起了大军哗变,最终“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 (《三国志·姜维传》);“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三国志·钟会传)
图片来源网络
蜀国已经散伙了!而钟会手握重兵,且此人野心勃勃,姜维与他相互利用才能有胜算!怎奈何大汉气数已尽,诸葛亮尚且不能匡扶,更何况是姜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