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平辽东,撂下一个大烂摊子,拍屁股走人,真是贻害不浅

历史爱好者祥子 2024-05-18 07:47:51

景初元年(237年),辽东太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王,定都襄平。同时,遣使与孙权结成联盟。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曹叡令太尉司马懿前往平叛。

平辽东

于是,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将,带着步骑四万大军拉开了远征辽东公孙渊的序幕。

临行前,司马懿感慨作歌: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可谓是豪情万丈,意气风发。这在司马懿的一生中,是少有的高调,甚至还有些许的少年轻狂,而此时的他却已达花甲之龄。

▲司马懿

六月,魏军斩杀公孙渊父子于梁山边上,然后进入平襄城中,屠杀了城中十五岁以上的男子7000余人,并筑成京观,以震慑四方。

不过,有学者认为,被屠的这7000余人很可能是城中的降军。

同时,司马懿又下令将公孙渊任命的公卿以下的官员全部处死,共2000多人,其中:包括毕盛等军官。

最后,发布动员令,把辽东4万户,共计30万余的百姓迁入塞内。

战后,司马懿被迁为太傅,就连魏主曹芳都夸赞他:

“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內”。

后来,晋室也常以此事夸耀先祖的丰功伟业。

《晋书.乐志下》:征辽东,敌失据,威灵迈日域。公孙既授首,群逆破胆,咸震怖。朔北响应,海表景附。武功赫赫,德云布。

烂摊子

司马懿的“屠杀”与“迁民”两大绝招祭出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却将一个烂摊子留给了幽州刺史毌丘俭。

为什么说留了一个烂摊子呢?

屠杀了那么多军民,又撤走了那么多平民,原本繁华的辽东瞬间变得冷冷清清,多个城池几乎成为一座空城,甚至严重到缺乏可御敌之兵。

▲公孙渊

司马懿离开后没多久,高句丽就发现了辽东的这一问题,于是屡次进犯辽东,如:242年,高句丽进犯辽东郡西安平(《三国志·东夷传》)。

作为辽东的最高管理者幽州刺史毌丘俭,又怎么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244年十月,幽州刺史毌丘俭率万余步骑从玄菟出发,杀向了高句丽的都城丸都山城。

十二月,攻破丸都山城,高句丽王“位宫”逃走。

245年春,毌丘俭调集三路大军,追杀“位宫”,颇有“犯我大魏者,虽远必诛”的势头。

虽然,并未彻底灭亡高句丽,但也将高句丽打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甚至“位宫”也在逃亡中抑郁而死。

然而,此战也只是让高句丽安稳了短短的四十年,后来的高句丽更是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大敌,如:隋炀帝杨广远征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远征高丽等。

直到唐高宗时期,还是趁着高句丽内乱,通过发兵征讨,这才重新将辽东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版图。

不过,在公孙家族统治辽东期间,公孙康曾于209年大破高句丽,并攻陷其国都丸都山城。此后,高句丽就比较听公孙家的话了。

如果说,这就是司马懿留下的烂摊子,那也就不值得写了,而最大的烂摊子就是推动了慕容鲜卑的崛起。

这事还得从司马懿平辽东说起。

▲毌丘俭

当时,慕容鲜卑首领莫护跋就曾追随司马懿一同征讨辽东,因功被封为率义王,同时还允许其在辽西郡荆城(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以北建立国家。

莫护跋能获得这份封赏,还得拜司马懿所赐。毕竟,当时的魏主是未能亲政的曹芳,而同为辅政大臣的曹爽暂未专权,司马懿与曹爽还处于蜜月期。

自此,慕容鲜卑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后来惨烈的五胡乱华,史称“五胡十六国”,其中就有慕容氏建立的燕国,并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曾鼎盛一时,先后在北方建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等国。直到一个世纪后,才被北魏所灭。

虽然,在唐高宗时期,曾一度收复辽东,但其对辽东的统治却并不稳固,由于辽东的汉族人很少,于是契丹等少数民族便在这里坐稳了人口的头把交椅。

在唐朝灭亡后,辽东就直接沦为了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的领地。甚至,在此后的六百年间,中原王朝都不曾在辽东有过实际性的统治,直到满清时期,才结束了这种局面。

分析

对于司马懿祭出的“屠杀”与“迁民”两大绝招,有学者分析认为,司马懿很可能有两个目的:

一是削弱幽州刺史毌丘俭的实力,更不想让他做一个安稳的幽州刺史。由于毌丘俭是曹魏的铁杆忠臣,在之后的权力斗争中,毌丘俭很可能会成为司马家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后来,不就发生了高句丽进犯辽东、毌丘俭讨伐司马师的事情吗?

▲慕容鲜卑首领莫护跋

二是有相当一部分移民扎根于辽东,并对辽东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如:辽东大司马长史郭昕、参军柳浦等七百八十九人曾上书曹魏为公孙渊辩护:

“臣等闻仕于家者,二世则主之,三世则君之。臣等生于荒裔之土,出于圭窦之中,无大援于魏,世隶于公孙氏,报生与赐,在于死力。”

虽然,这些上书的士人都成了司马懿的刀下亡魂,但也说明这些辽东的百姓对中原有了离心离德之意,只有把他们迁入塞内,才能再次让他们归心于朝廷。

于是,辽东的这4万户30万余百姓就不得不迁入塞内了。

即使有当初毋丘俭的远征辽东高句丽的战绩,又因曹魏政权的动荡,就再无法扭转曹魏时期对辽东、辽西管理的消极政策,而这一消极政策又延续到了西晋时期,最终成为引发五胡乱华的根源。

对比

相对司马懿来说,对于外族,诸葛亮的“和彝”政策就非常管用,甚至得人心到了崇拜的地步,如:习凿齿《襄阳记》记载:“百姓郊祭,戎夷野祀”、“永昌城,古哀牢地……有诸葛武侯城,城有神庙,土俗咸生敬畏,祷祝不阙,骑马遥望庙皆下马趋走。”。

其中的戎夷,指的就是西南诸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就连少数民族的百姓也为诸葛亮建庙祭拜。

据传说,在清朝时,西南的基诺族都有留三条鞭子的习俗,即:左为阿爹留,右为阿母留,中间给武侯留。

▲诸葛亮

可见,诸葛亮的民族政策有多么的成功,可谓是功在千秋啊。

那么,在民族问题上,诸葛亮究竟是怎么处理的?

一是撤兵,缓和民族之间的对立矛盾;二是使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入朝为官,笼络人心;三是从内地迁移汉人进入西南少数民放的聚居地,传播汉人先进的农耕文化,以改变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生活。

诸葛亮的这一政策,为后来历朝历代对西南的统治,可谓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后来,据说英国人从缅甸入侵云南时,就曾遭到当地少数民族的强烈反抗。英国人就很奇怪,这些手持冷兵器的少数民族为何就敢与他们对战呢?

后经询问得知,是:“诸葛阿公说,要我们世代守好汉朝的南大门。”

一个所做贻害不浅,一个所做功在千秋。难怪,会有那么多人称颂诸葛亮,而又有那么多人不喜司马懿了?

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