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华夏历史远征东北最好战绩的毌丘俭,为何三族被诛

历史爱好者祥子 2024-05-18 07:47:55
远征背景

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带领族人在浑江流域建立了高句丽政权,定都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

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迁都国内城(今辽宁集安市区),同时筑尉那岩城(丸都山城)。

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并起,高句丽人以为有机可趁,便想侵入左将军、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的辽东地区。

结果,在209年被公孙康大破,并攻陷其国都丸都山城,自此公孙家在辽东几乎将高句丽压制的死死的。

公孙康死后,由其弟公孙恭继任。

▲毌丘俭

228年,公孙康次子公孙渊长大成人,胁迫其叔公孙恭退位后,被魏明帝曹睿封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237年,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

238年,魏明帝令司马懿率4万大军讨伐公孙渊,并将公孙渊父子斩杀于梁水边上。

司马懿进入襄平城后,将十五岁以上男子7000多人,全部屠杀,筑成京观。

接着,司马懿又把公孙渊所任的公卿以下官员全部斩首,甚至还杀死了将军毕盛等官兵2000多人。

同时,司马懿还将辽东4万户、30万余平民迁入塞内。

虽然,司马懿的处理方式有利于辽东的稳定和治理,却也使辽东的实力极度缩水,甚至是丢下了一个烂摊子。

▲公孙渊

随着公孙家的倒台,似乎打开了束缚在高句丽身上的枷锁,加之辽东的实力极度缩水,高句丽见到辽东空虚,认为自己的机会终于要来了,便开始对辽东进行逐步蚕食。甚至,在244年还攻破了辽东的西安平城(今辽宁丹东市东北九连城镇),曹魏边境不堪其扰。

当时,毋丘俭担任幽州刺史,还被加为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并封安邑侯,而辽东也属于幽州之地。

由此可见,魏明帝对毋丘俭是相当的看重和信赖。

远征高句丽

于是,在244年八月,毌丘俭率领1万步骑大军从玄菟出发,翻越长白山脉,沿着当日吴国使者逃亡的路线,杀向了高句丽的首都丸都山城。

不久,高句丽东川王(高句丽第11任国君,又称东襄王,姓高,名忧位居、郊彘、位宫)在沸流水以“半渡而击”之策,在梁口的山谷中以“设伏”之策,两度大败魏军,并斩杀了约6000魏军。

▲司马懿

这一下,魏军就只剩下了4000人,而高句丽却还有近2万大军。于是,东川王想要在正面一举击溃魏军,结果反被“决死而战”的魏军以阵法杀得大败,2万高句丽大军一路被斩杀1.8万人,而东川王仅带着妻子和1000多骑逃向了东沃沮(长白山一带)。

正所谓:“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毋丘俭并没有继续追杀东川王,而是突然转身杀向了高句丽的都城丸都山城。

这个丸都城的东、西、北三面城垣外全都是陡峭的绝壁,城池修建得易守难攻、相当坚固。

毌丘俭来到丸都城下,命令大军将丸都城团团包围后,绕着城池巡视了一圈,发现城西北面的山体较为陡峭,但上面的守军却很少,他于是命令大军在正面佯攻,却选派出一些身强体壮,又善于攀爬的士兵,背上绳索,带上兵器,顺着山崖悄悄爬到了西北面的山顶,并趁山顶守军不备的情况,全歼了山顶的高句丽守军。

当年十月,爬上西北面山顶的魏军以“束马悬车”之策,又悄悄进入北边内城,并打开北门,于是魏军从北门顺势攻破丸都山城,斩杀8000余人,并焚毁宫殿。

同时,“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毌丘俭就率领魏军攻破了高句丽的都城丸都山城。

眼看寒冬将至,毌丘俭只好放弃继续追杀东川王,并下令大军在丸都山城中休整。

▲司马师

按说,毌丘俭取得如此大功,也算是功德圆满了,就算返回辽东,也绝对是大功一件。可是,他却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想要恢复“汉四郡”。

为何为“汉四郡”?

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的两年间,汉武帝剿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即为“汉四郡”,对朝鲜半岛北部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公元前82年,汉朝将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直到公元2年才向西迁到吉林的东部,东汉以后因受貊所反抗而迁往辽东高句骊县(今辽宁新宾)。

原本,高句丽人也以为毌丘俭会见好就收,并在寒冬来临前返回辽东。谁知,毌丘俭却是铁了心想要灭了高句丽。

245年春,毌丘俭在丸都城坐阵中军,又先后调来玄菟太守王颀率领的左路军,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率领的右路军,一举切断了高句丽人的回归之路。

随后,王颀的左路军再次大破东川王余部,并在沃沮境内,将协助高句丽的邑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

东川王余部再次逃入北沃沮境内,而王欣的左路军也继续向东北追击,并一直抵达到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地带。

同时,刘茂、弓遵的右路军也成功击溃了濊貊各邑,并将东汉初废弃的临屯郡故地纳入了魏国版图。

同年五月,毌丘俭等凯旋而归,并于丸都山城刻石纪功。

▲毌丘俭纪功碑

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吉林辑安县(今集安市)官府组织村民修筑一条公路时,才挖出来毌丘俭所刻的纪功石碑,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遗憾的是,这块石碑只剩下了一角的残碑,碑文大意为:“正始三年高句骊反叛,毌丘俭总督七牙门征讨高句骊,后凯旋而归”。

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不久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而死。

至此,高句丽得以苟延残喘,并在之后的四十余年间,再也不敢踏入辽东一步,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

而魏之版图则扩大到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于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的东濊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

后来,前燕皇帝慕容皝、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等,都曾起举国之兵,远征高句丽,虽各有斩获,但都不及毌丘俭之功。

▲魏明帝与毌丘俭

因此,学界称毌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也是打出了华夏历史上远征东北的最好战绩,更是立下了曹魏建国以来对外的最牛战绩。

凯旋回来后,毌丘俭被升任为左将军,假节、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后又转为镇南将军。

252年,改任毌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手握6万精锐大军。

253年,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司马孚在合肥新城大败东吴太傅诸葛恪。

254年,魏明帝的儿子齐王曹芳被大将军司马师所废,并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毌丘俭对此非常愤怒。

同年,毌丘俭的长子毌丘甸以质子身份在洛阳担任治书侍御史,并给父亲写信说:“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意思就是劝说父亲讨伐司马师,甚至已将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

于是,毌丘俭不再犹豫,决心举兵讨伐司马师。

三族被诛

这事,还得从毌丘俭少年时期说起。毌丘俭与曹叡的年纪差不多一般大,二人关系极为亲近。在魏文帝曹丕时期,毌丘俭就曾担任曹叡的文学掾,与曹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魏明帝登基后,毌丘俭更加得到了重用,几乎把所有的重要官职都担任了一遍。

因此,他对曹叡是极为的忠诚,又怎么能眼看着曹芳被废掉而无动于衷呢?

毌丘俭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是曹魏大文学家毌丘兴的儿子,最初袭封父爵高阳乡侯。

▲毌丘俭

同时,又因好友李丰、夏侯率等受曹爽牵连被杀,再次坚定了毌丘俭举兵讨伐司马师的决心。

255年,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假借奉郭太后诏,举兵讨伐司马师,史称“淮南二叛”。

据说,毌丘俭举兵之前,术士管辂曾路过其祖墓地,观看了一番后,哀叹一声:

“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两载,其应至矣”

果应其言,由于事起仓促,加之其将士的家眷都在北方,军心不稳,最终兵败身死,三族被诛。

可以说,在淮南三叛中,唯一真心为了魏室而举兵的将军就是毌丘俭了。甚至,清代史学家姜宸英都说:“魏之忠臣,惟毋丘仲恭一人而已。”

可惜,如此一位忠义无双的英雄人物,没能死在对敌的战场上,反而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甚至付出了三族被诛的代价,岂不令人深感悲凉与心寒。

不过,也算是毌丘俭以“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之代价,报了自己对魏明帝的知遇之恩。按照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的说法,可谓是“不愧也!”。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