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叛乱最多的当属曹魏,而叛乱者借重或倚重最多的却是郭太后,史称“明元郭皇后”。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在大局基本已定的情况下,可他想要罢免曹爽兄弟的官职,还得上奏郭太后,并求得一纸诏令;
司马师想要废掉魏主曹芳,需要郭太后点头;
毌丘俭在淮南举兵时,打的是郭太后诏的大旗;
后来钟会反叛,同样打的是郭太后遗诏的大旗;
曹髦当街被弑杀后,天下震惊,当司马昭请出郭太后一纸诏令,便迅速平息了各方的不满;
在废除曹芳后,司马师想要立曹冲同母兄弟彭城王曹据为帝,但郭太后却要立魏明帝之弟东海王曹霖之子曹髦为帝,而大权在握的司马师却不得不做出退让……
据《文帝纪》:
九月甲午,(禁母后预政诏)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以此来看,魏文帝曹丕应早有诏令,后宫不得干政,可为何各方叛乱者都要高举郭太后的大旗,而不是更有权威的天子大旗呢?
▲明元郭皇(太)后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第一时间便是入永宁宫见郭太后,说曹爽兄弟败乱国典、擅权营私。随后,便奉郭太后诏令上奏天子,请求罢免曹爽兄弟官职。
既然祖制说后宫不得干政,司马懿为何最先要向郭太后讨要罢免曹爽官职的诏令呢,难道说郭太后的诏令比天子的圣旨还管用吗?
到底管不管用,看看司马家是如何拉拢郭太后族人的。例如:司马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郭太后的堂弟郭德。后来,司马师的女儿早亡,司马昭又把女儿京兆公主嫁给郭德为继妻。
甚至,数位郭太后的家族子弟在无任何大功的情况下,均被封侯,或担任要职。例如:郭太后的叔父郭立,初为骑都尉,后加封为宣德将军、列侯。
260年6月2日,曹髦被当街弑杀后,震惊朝野,司马昭眼看有些控制不住局面,于是向郭太后求情,而郭太后只是下了一道简单的诏令,大意就是说我儿(曹髦)德不配位,这才招来了杀身之祸。
谁知,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纸诏令,竟然瞬间就压住了朝中许多不满的声音。
▲曹芳
原本,这是一个影响力极坏的弑君事件,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目张胆的弑君事件,却被郭太后说成了家事,在只牺牲了个莽撞的成济后,这件轰动天下的大案,就这样不了了之了。这相当于,直接把司马昭的罪行给变相地洗白了。
由此可见,郭太后在朝中的影响力有多大。
其实,并不是郭太后的诏令就比天子的圣旨管用,而亲政的天子的圣旨绝对才比太后的诏令管用。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魏主曹芳只有17岁,而在古代只有及冠,也就是二十岁,才算成年,这才有资格亲政。
在宋朝之前,基本由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天子处理军政事务,而从宋朝开始,几乎都是由太后“垂帘听政”,毕竟无论是辅政大臣,还是顾命大臣,说到底只是个臣子。
虽然,太后可能并没有多少实权,但她却代表着正统大义,甚至在天子成年之前,都能够取代天子发布诏令。
又因,自从魏明帝曹睿驾崩后,曹魏后来的三代皇帝曹芳、曹髦、曹奂都是年少登基,因此朝政大事都要先启奏郭太后,然后再施行。
▲明元郭皇(太)后
还因,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甚至还把郭太后强行迁到了永宁宫居住,相当于是变相软禁了郭太后。
这时的郭太后,如果想要恢复自由之身,就只能与司马懿联手来对付曹爽了,其实也就是在联手瓜分曹魏的政权。
于是,无论是毌丘俭与文钦在淮南举兵,还是后来的钟会反叛,都打的是郭太后诏令(或遗诏)的大旗。
因此,谁敢说郭太后只是个工具人,甚至曹魏的江山,差不多有大半都毁在了她这个“内鬼”的身上。如果,不是她这么支持司马家,司马家想要篡夺曹魏江山,又怎么可能如此顺利,甚至还可能出现改写历史的变数。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