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新学、郑学、王学、南学、北学、汉学

文字有思想 2025-03-26 02:11:57

新学 西汉末王莽新朝时刘歆倡导的古文经学。西汉哀帝时,刘歆自称发现以古文写成的《尚书》、《逸礼》、《毛诗》、《左传》,与当时流行的经本有别,建议立于学官,但遭今文博士反对,至王莽建新朝,刘歆任“国师”,乃立古文经博士。此后有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争斗。近代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借今文经学宣传托古改制,为变法维新制造舆论,特别指斥刘歆所立经书为伪,断言歆所倡古文经学是为王莽新朝效力的新莽之学,故名。

郑学 即“通学”。经学中东汉郑玄学派。郑玄初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后从张恭祖、马融学《尚书》、《周礼》、《左传》等古文经,在精研古文经学的基础上,吸收今文经学,广采众说,遍注群经,自创一家之说。破除西汉经学的家法传统,不拘经今、古文学的师承门户和学派壁垒,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这种融汇今文、古文的经学,世称“郑学”。其代表人物还有孙炎等。因当时学者苦于今、古文家法的繁琐,并服膺于郑玄的博学,故信者日众,郑学渐盛,基本上结束了古文、今文之争。清代乾嘉学派倡导“汉学”,实以郑学为宗,并颇多发挥。

王学 经学中魏晋时代的王肃学派。王肃崇奉贾逵、马融的古文经学,兼采今文之说。曾遍注群经,综合古文、今文的各家经义。唯不喜郑学,治经每与郑玄学派对立,称为“王学”。曾为《尚书》、《诗》、《论语》、《礼》、《左传》作注,并撰定其父王朗所作《易传》,晋时皆列于学官,使王学得借朝廷的支持而盛行。王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孔晁等。东晋以后,逐渐衰微。

南学 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南朝经师,承袭魏晋学风,除《诗》、《三礼》采用郑玄笺注外,《周易》用三国魏王弼注,《尚书》用伪孔安国传,《左传》用西晋杜预注。讲经兼采众说,也取玄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又受佛教影响,把讲经记录编为讲疏、讲义,并写出比经注更为详尽的义疏,为唐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的依据。又就《礼记·中庸》发挥天命心性学说,成为宋代理学的渊源。南学的代表人物有皇侃、费甝等,经注流传下来的有皇侃《论语义疏》。

北学 南北朝时北朝的经学。北朝经师,《周易》、《尚书》、《毛诗》、《三礼》都用郑玄注,《左传》用服虔注,《公羊传》用何休注,墨守东汉旧说,以章句训诂为主,不愿别出新义。学风比较保守,撰述亦少。北学的代表人物有徐遵明、熊安生等。所撰经注,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汉学 指清代推崇汉儒朴学风尚,专力于训诂、辨伪的乾嘉学派。与“宋学”对称。明清之际的经学大师顾炎武,为反对明末“学者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空论义理、心性的王学流弊,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通经致用”。清经学家阎若璩、胡渭等继承顾炎武的考据传统,用汉儒训诂方法治经、辨伪,有所创获,但已失却“通经致用”的精神。乾、嘉年间,惠栋、戴震等更以汉儒经注为宗,承东汉许慎、郑玄之学,专从文字学入手,以训诂考据方法治经,并扩大到史籍和诸子,形成吴、皖两派,“汉学”之帜遂大张。清代汉学家治学严谨,学风质朴,于古籍整理、辑佚辨伪、语言文字研究及古代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考据,有较大贡献。其弊在偏于信古好儒,脱离实际,为考据而考据。

0 阅读:3

文字有思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