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德:周易的生命哲学

文字有思想 2025-03-25 02:16:46

【内容提要】《周易》是一部弥纶天地之道的奇书, 对中外哲学和美学等都产生了深远广泛的重大影响。《周易》中的古老的生命哲学, 比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狄尔泰和法国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更有不可轻视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周易》生命哲学的基础是天地。生育万物, 推进不已, 是天地最伟大的功能与生命阴阳交感创新最大的特性。去掉古代渗进的宿命、天命的神秘思想, 发扬《周易》重视生生不已, 自强不息的对立统一发展观, 争取吉福发展, 是我国《周易》中生命美学的宝贵核心。

【关键词】周易;生命哲学;生命美学;哲学基础;天地

作者简介:王世德(1930-2019),著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民盟成员,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终身获得者,四川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四川省创造学会常务理事兼美育委员会会长,四川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戏剧家、电影家、电视家、舞蹈家、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徐悲鸿画院名誉院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著作:《美学辞典》(主编)、《文艺美学论集》《影视审美学》《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等。

《周易》是一部弥纶天地之道的奇书, 对中外哲学和美学等都产生了深远广泛的重大影响。它原是一部占筮之书,对国家大事兴亡成败的预测,对历史经验事实的认识和解释,对治国处事的看法,有很多智慧。六十四卦的筮辞有不少能给人哲学、政治、道德、美学等社会思想感情的启发。

《周易》有经和传。易经是周代筮官根据历代筮辞编选而成。《易传》写成于《荀子》之后,《乐记》之前,大约在秦末汉初。列国争雄,百家争鸣之后,荀子、韩非、《春秋左传》等,都综合各家思想,提供建国方略。《周易》站在儒家立场上,吸收道家思想,第一次设想建立一个自然、世界模式,强大国家,如《乾卦·彖传》说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周易》最大的特点是讲生命哲学

刘纲纪教授在《周易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里明确断言:“我认为《周易》的哲学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哲学,这是《周易》哲学最大的特点和贡献所在。”所言极是。包含在《周易》中的古老的生命哲学, 比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狄尔泰(1833—1911) 和法国柏格森 (1859—1941)的生命哲学,更有不可轻视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可以说,生命是《周易》哲学的中心。

《周易》生命哲学的基础是天地。生育万物, 推进不已, 是天地最伟大的功能与生命阴阳交感创新最大的特性。

中国农历也叫“夏历”。从夏代起, 按照季节种植农业, 称“行夏之时”。要靠天“云行雨施”。人类要掌握四时变化。天地是生命之所从出, 又按照生命变易, 推陈出新之道, 不断变化。天地是生命的根基, 源泉。生命是天地的灵魂与中心。《易传》是天地宇宙哲学, 其本质核心是生命哲学。美是天地顺动的产物。天地顺动, 符合人类不断推进创新的理想, 不忒 (违反) 规律和理想追求, 才是美。天地顺动,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的进步理想目的 (达到统一) 就是贞 (正) , 有利于人类, 也符合天道、地道、人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是天地正道, 自然秩序, 都是顺动的“不易之道”, 符合规律、法则、准则:生生不息, 永恒发展, 天地日月能永照, 四时变化能永成, 万物化育能久美, 就是永恒无限的生命之美。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成象谓乾, 刚健运行。效法为坤, 顺通为亨。64卦象数, 昭示世界天地变化, 为阴阳对立变化和谐统一的总规律, 也是多样丰富统一和谐构成的美的规律。

生命美学的宝贵核心

去掉古代渗进的宿命、天命的神秘思想, 发扬《周易》重视生生不已, 自强不息的对立统一发展观, 争取吉福发展, 是我国《周易》中生命美学的宝贵核心。

《周易》的生命哲学 (美学) , 对人类生命存在有积极的独到见解。《乾》卦中对此高度概括的一句话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要刚健自强, 志同道合, 求进展 (《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以顺动, 故日月不过 (因为过犹不及) 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 则刑罚清而民服” (《豫卦》) 。

一切要取法于天地, 阴阳变化统一而顺行合序, 使能“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乾》卦)

人要自然化 (效法自然, 符合规律) , 自然要人化 (趋向人的进步合理的理想, 两者要同时进步, 逐步结合得完善美好) , 要经过长期探索, 努力, 总结, 改进。要使自然生命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和美的结合统一, 是要经历不断的努力改进才能逐步实现的。

《周易》的生命哲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可以做一番比较。柏格森最重要的生命哲学的著作是《创造进化论》, 获得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出版于1907年。《周易》产于秦末, 大约为公元前206年。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把世界存在理解为一个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流”, 乃《庄子·大宗师》中说的:“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天道》说的:“万物化作萌区有状, 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秋水》说的:“物之生也, 若骤若驰, 无动而不变, 无时而不移”;也是《荀子·天论》说的“阴阳大化”。《周易》把这些思想集中、发展、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 加以系统论证, 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 (《系辞下》) , “日新之谓德”, “生生之谓易”。(《系辞上》) 这是把“天地”宇宙自然与生命的变化联系起来, 认为生命是在天地永恒运动中不断变化的。

唐·孔颖达撰《周易注疏》 (宋刻本)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提出, 生命像绵延不息, 变化无穷的长流, 不断创新。他说:“存在就是变易”, “不断变化创新”;“万物新生, 是内部生生不已的冲动力, 向前绵延发展”, “永无止境的创造”。

《周易》和《创造进化论》都把生命的变化运动联系起来, 认为与生命变化运动不可分, 都有生生不息的创新, 是永恒无止境的;在时间中呈现为不断变动革新, 与时偕行, 不断创新。柏格森认为, 生命是自由创造, 不可遏制, 截断, 遇见, 有更多的个性自由创造。《周易》说要“顺天应人”, 有等级制不能不讲仁义, 也有必要进行一些革新, 要有独立不羁的精神。柏格森重视生命的自由创造, 认为生命存在要不断地推进和生成, 不能机械停止。《周易》虽不谈创造, 但分开谈“创”与“造”, 常说动词“生”, 就是要有创造的新。

“生生不已”的思想, 要“立成新器以为天下利” (《系辞上》) , 要观象于天, 效法天地,“生”“立”“制”出万物, 要变动不居,唯变所适 (《系辞下》) ,重视“阴阳不测之谓神”;同时又重视自然规律, 不主张随意改造规律。

美在生命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 有的音乐“尽美矣, 未尽善也”, 就是希望美善兼通最好。《周易》认为, 人类道德的行为要效法自然, 人类对美的欣赏要从自然生命对味、色、声的愉快欣赏出发去研究。《周易》视生命为美, 最初是从味、色、声得来的生命感觉愉快, 说明人性, 讲味、色、声给人美感, 符合人的情愿望欲求, 受人喜爱欢迎。如果过度了, 则对生命造成损害, 就不受欢迎, 反遭厌弃。所以, 首先就要看是否有利于生命, 能否把生命调养得更好更愉快。一切都以生命为取舍标准。墨子说:“食必常饱, 然后求美;衣必常暖, 然后求丽。”也是以生命为标准。

荀子针对生命享受的味、色、声的愉快, 却主张要节制, 这是为了保持生命健康。他还要求这种生理上的愉快感觉, 要提升到与动物不同的层面, 即社会性的人当获得更为高级的精神心理上的愉快。《周易》也要求君子的饮食宴乐, 生命中的一切, 都要中正, 崇德, 要文明, 要做到乾卦要求的“元、亨、利、贞”四德, 从而有利于生命境界的提升, 并有利于天下。自然的运动、变化、生长, 生命的流行不息, 欣欣向上, 顺畅亨通, 时空畅达, 繁荣兴盛, 物质和精神都丰富多彩, 形成天地大和, 都有利于生命的长成, 增添生命的美。

墨子怕追求生命过分而成灾;荀子说不必怕, 不必“私忧过计”, 万物养人足有可余, 不必担忧大而富。《周易》说:“富有谓之大业”, “发于事业, 美之至也。”要统治者善于治理好国家, 安排好天下之民的“事业”, “积美之源”, 就能有美有乐。《周易·乾》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嘉会足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义, 贞国足以干事”, 生万物, 富邦, 养民, 天下和平, 久成, 安民, 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 天地合, 生命都美, 达到最高理想:“大和之美” (大音泰, 即太) , 就是“乾卦”说的“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和太和, 乃利贞”。天象变化和万物生长变化都“各正性命”, 永久而长远。阴阳会合, 气象冲和, 要社会人际和睦相亲, 要杂多统一, 不同而和, 如音乐和生命都是如此。

史伯说得很好:“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世界就是由杂多事物统一构成的, 而且正因此才能永继创生新物。生命延伸出万物之美, 各得其所, 其宜, 并繁荣茂盛, 给人无限美妙愉快。这就是生命美学。

人有生命。万物有没有呢?万物各有本性。有机物有生命。《周易》说:“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水流湿, 火就燥。云从龙, 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 则各从其类也。” (《乾》) 这就是“各正性命”。人有男女, 物有刚柔, 动植物有不同季节的生长繁殖, “各从其类”。天下“至赜 (杂) 而不可恶也”“至动而不可乱也”。万物都顺利繁茂发展, 生生不息, 不相妨害, 就能“保合大和” (《系辞下》) 。这就是“天下同归而殊途, 一致而百虑”。有差异, 百花齐放, 才有和谐, 才有繁荣发展, 兴旺发达。有人以为灭尽异己才好, 其实那样只能导致贫乏单调, 自趋灭亡。所以一定要和而不同,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这个道理太正确, 太深刻, 太精彩了, 可惜有的人就是不懂, 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周易·睽卦传》说:“君子以同而异”, 此之谓也。

天下大同、大和

孔子认为, 君子应异而不同。他以不同为前提。他因同而要异。百花齐放, 异了之后, 世界仍要大同。《周易》认为, 君子应同而不异, 要因异而要同。所以, 以天下大同为理想。因为, 天下万物是异的, 可以保留异, 百花齐放, 但要实现天下大同。

孔子和《周易》都是要百花齐放, 世界大同的。大同才是美, 大和才是最高的美。各不相同的个体生命, 百花齐放都能和谐发展, 天地间大自然和人类都兴旺发达, 万物“大和”之美, 就是最高、最广大的美!

古希腊人重视对色、味、形的视听感觉、实用功利、道德、认识四个方面愉快的美;孟子除了味、色、声的美, 还提出“理义之悦我心”, 说伦理道德给人审美愉悦。中国没有神秘狂欢的“酒神”精神, 但《周易》不否认美“畅于四肢”, 要打破四体对灵魂的束缚, 却不主张无节制地放纵行为, 损害生命。它也不同于古希腊的“日神”精神, 崇拜清晰的秩序法则、尺度比例等。中国文化重视“阴阳不测之谓神”, 立足生命永恒于变化中, 认为其规律不能机械规定, 但又不是像西方有神凭附的迷狂状态。

《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 不只是作为日常消遣, 而认为音乐, 可以塑造人性, 与自然和谐, 不是超自然的神秘。

《周易》崇尚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要效法天地大自然运行不息;不是为求知识, 也不是要冷漠、不动情地观察和模仿、认识自然, 而是要热烈效法自然, 积极进行发展, 获得美好发展的“存在”;要有积极有为的创造性, 与天地自然万物相互交相感应, 取得心理、精神的畅快, 玩赏的欢悦。

清·姚配中撰《周易姚氏学》 (清刊本)

《周易》基于生命哲学, 以天地万物生命存在与发展的合规律性, 来说明宇宙是和谐的, 抓住了宇宙之所以和谐的根本。因为“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向人们显示了无限杂多、变化不定的自然万物具有相互协调、不断生长变化的合规律性。要让人取得自由, 肯定自己的生存。有了和谐的美, 才能引起人类的欢欣和赞美。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 秩序和比例是美的, 有用的, 那是宇宙规律的表现, 还不是规律本身;“无序”之中也未尝没有合规律性。《周易》认为宇宙合规律性表现在不息的变化中, 并且不认为数决定比例秩序的和谐, 而是生命的阴阳变化合规律, 才有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周易》把美与生命不可分地联系起来, 同时确认美在生命生生不息的变化、更新中, 在君子自强不息、创造天下“大业”的不懈努力中。刘纲纪教授在《周易美学》中认为:中国美学自古以来就是把美与艺术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 《周易》所说的生命运动变化规律, 同时也就是艺术创造必须遵循的规律。《周易》讲生命运动变化规律都与艺术创造有关, 在艺术中可以找到一切生命形式的特征, 例如有变化的动力, 是有机结构, 有统一节奏, 有兴亡规律。

《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宇宙与人的存在都是生命运动变化的表现, 这样生命就有了“本体论”的意义。《周易》还提出了自然生命的运动变化与社会伦理的表现性有一致性。

《周易》认为, 美为天地所生, 天地、自然、万物生命的合规律、和谐的运动变化本身就是美。美就存在于天地自然万物生命正常有规律地和谐变化中。美要遵循阴阳变化等规律, 因为一切事物都由对立因素组成的。

天行健,生命自强不息

“天行健”, 就是强健运行, 说明“自胜者强”, 也可说“自强就能胜”。《老子》还认为, 柔弱可胜刚强。守柔曰强, 生命力强大。《周易》则说“刚健”, 就还包含了浩然之气, 中正、恰好、健壮、不逞强。八卦中, 风、地、山、泽, 不是有机生命物, 但与有机生命物分不开, 也有刚健的美。雷和火都有阳刚之美, 有气势力量。

《古诗十九首》和曹操的诗作, 是汉魏风骨刚健的代表。钟嵘《诗品》只有两句:“曹公古直, 甚有悲凉之句”, 虽只有两句却得曹作的神髓。陈子昂提倡魏晋风骨, 反对齐梁“兴寄都绝”的“彩丽竞繁”。

鲁迅也很重视刚健之美。他热烈赞扬“刚健不挠”, “发为雄声”, “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 歌颂“生命不怕死, 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 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生命是进步的, 是乐天的。” (《热风·生命之路》) 这些话语, 洋溢着《周易》高扬的生命刚健精神, 可以当做鲁迅的美学宣言。鲁迅还重视并赞扬现代木刻, 评论萧红《生死场》等都是有“力的美”和刚健的作品。

《周易》在注重刚健的同时, 也重视“阴柔之美”, 强调厚德载物, 仁爱精神, 有含弘广大, 含章可贞的美, 有含蕴无尽之意, 能使人一唱三和, 反复吟咏。《诗经·小雅》中的《伐木》, 既有优容的幽静, 又有美的生气。柔和的儿女情和阳刚的风雷气, 都是可贵的美。唐代颜真卿、宋代米芾的书法, 则是不偏于刚, “温而厉, 威而不猛”, 柔刚兼之。元代倪云林柔和的山水画, 疏淡柔静, 却非纤弱无力, 呈极美可赏之状。清代姚鼐则全面发挥了《周易》关于刚柔的论述……这些都能给我们深广的启发。

1 阅读:15

文字有思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