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洪流——苏联坦克发展(3):轻、中、重并行发展

明鸿羽 2023-08-13 07:23:01

1919年德国魏玛共和国正式成立,同时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在《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下德国不允许研制和生产坦克,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上处处受制于人,四处碰壁,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德国人很难找到合作的渠道和对象。同时一战的结束也让沙俄这个老牌列强变成了苏联,作为一个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死敌的新生大国,苏联同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更是势如水火,在国际上被严重孤立。

在坦克技术方面苏联唯一的成果就是技师用锤子敲出来的十几辆仿制法国FT-17轻型坦克的KC轻型坦克,此外还有几辆缴获的英制马克菱形车体坦克。然而德国却不一样,一战中研制的A7V坦克以及战争末期仿制的LK1、LK2轻型坦克都为德国积累了大量的坦克技术。德国有技术、苏联可以生产坦克,而且当时两个国家路远无争,所以双方一拍即合。魏玛共和国成立后就立即和苏联展开了接触,最终在1922年4月16日在意大利的利古里亚省双方签订了《拉帕洛条约》,为了躲避战胜国的监督,在附加的秘密条约中规定德国将在苏联境内秘密设立喀山军事学院,同时派遣大量的科研和训练人员,偷偷研发受限制的武器装备并训练军事人员,作为回报,苏联将共享这些技术。

德国代表维尔特和苏联代表克拉辛在拉帕洛会面

TG-1中型坦克:

1926年一支由德国工程师格洛特领导的科研小组来到了苏联列宁格勒的红色十月工厂,为苏联正在研制的多炮塔新型坦克提供技术支援。样车于1931年正式下线,TG-1的设计在当时来说还是非常新颖的。采用多炮塔的设计结构,主战斗室被固定在车体上,顶部还有一座可以360度旋转的小炮塔。在武器选择方面苏联人也是斟酌再三,最初始的方案是1门37毫米坦克炮外加4挺7.62毫米机枪,改进方案是将37毫米坦克炮换成76.2毫米坦克炮,最终版本的方案是一门TP型76.2毫米坦克炮(被安装在下方的固定战斗室)配合一门37毫米坦克炮(被安装在顶部的旋转小炮塔),两挺DT型7.62毫米机枪配合3挺马克沁7.62毫米机枪,火力配置可谓十分豪华,非常合当时苏联人的胃口。

在防护方面TG-1中型坦克同样很优秀,整体采用压延钢板和铸造件焊接而成,车体最大装甲厚度更是达到了50毫米,在车体构造上很多地方采用了倾斜的设计,这样的防护在当时绝对算的上是怪物级别的。TG-1中型坦克在动力选择方面同样很是坎坷,首先设计师计划为其安装250匹马力的GroteV8发动机,但是该发动机的研制进度非常的缓慢,最后设计师为其选择了伊斯帕诺M6型汽油机,该发动机最大可提供300匹马力的动力,单位功率为12马力每吨,坦克的最大公路速度为12公里每小时。

原型车下线后苏联人就在喀山训练场展开了测试,结果表明该坦克的机动性和通过性还算优秀,但是动力系统还是小毛病不断,首先就是发动机的散热系统做的很差,经常会出现坦克抛锚的情况,而且刹车有时还会莫名其妙的失灵,其他比如空气软管断裂的小问题更是不断,总的来说动力系统缺乏可靠性。随后苏联方面就成立了一个特别小组来评测TG-1中型坦克的生产可能性,最后得出了结论:TG-1中型坦克整体性能非常的优异,但是很多部件均采用的是德国制造的标准,对于苏联工厂来说过于精密,受到苏联工业的限制很难做到大规模的量产。最终苏联方面取消了TG-1中型坦克的量产工作,在留下了几辆原型车后该坦克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整体来说,TG-1坦克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虽然其结构在现在看很不合理,但在当时已经是很理想的方案了。由于采用了大量德国的设备部件,TG-1坦克的结构相当精密,超出了苏联的工业水平,因此虽然军方对其欣赏有加但并未能量产服役。此后,格洛特还为苏联设计了TG-3多炮塔坦克(在T-28坦克的基础上研发的T-29)及TG-5(T-42)多炮塔超重型坦克等方案。在希特勒上台后,苏德合作逐渐停顿,德国工程师们回国,很多计划方案也就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但是它却为苏联以后的T28 T35坦克打下了坚实的研发基础。

战斗全重:25吨

车长:7.5米

车宽:3米

车高:2.84米

速度: 35km/h

续航:

装甲厚度:装甲最厚处50毫米

发动机:V12 M-6飞机发动机,300马力

火炮:一门76.2mm A-19坦克炮,一门37mm SP-2坦克炮

机枪:5挺7.62毫米机枪

乘员:5人

TG-1中型坦克原型车

TG-1中型坦克

TG-1中型坦克

TG-1中型坦克

TG-1中型坦克测试

T-28中型坦克: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率先研发了多炮塔巡洋坦克,这种坦克也被称呼为“突破坦克”,其作用是辅助步兵突破敌军的防线,压制并摧毁敌军的永备工事。而苏联也研发了自己的多炮塔坦克,即T-28坦克。

1931年,苏联开始着手研制一种新的三炮塔中型坦克。新计划由位于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工厂内的OKMO("Opytnij Konstruktorsko-Mekhanicheskij Otdel" -就是“试验机械设计部”)的一个小组负责研制。设计组的负责人是S·金茨布尔格工程师。他所领导的设计组于1931年1月前去英国考察,也参观了多炮塔的“独立号”坦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独立号”坦克属于英国的绝密试验产品,并未出售给苏联。所以,当苏联研制出多炮塔的T-35坦克和T-28坦克后,英国的情报部门怀疑有人出卖了情报,这就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名为“伦敦塔军官案”的间谍案件,最终不了了之。

T-28坦克在许多方面的设计都类似于英国的维克斯A1E1独立号坦克。尽管该坦克只有一辆在1926年制造出的原型车,但还是影响了两次大战期间的坦克设计。1932年,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开始以英国的独立式坦克为基础,设计新型坦克。设计出的T-28坦克于1933年8月11日被批准投产。

维克斯A1E1独立号坦克

新坦克的主炮塔装备有一门45毫米火炮和一挺DT机枪.其余的两个炮塔仅装备有DT机枪。“作为步兵支援战车,用来突破敌人战线并且压制机枪阵地。”,这就是T-28中型坦克任务的由来。主炮塔采用了在当时是十分少见的电力驱动.最初的测试显示了底盘和传动装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1932年,"布尔什维克"工厂的坦克制造车间被分开,组成了一个新的工厂,也就是第174工厂,由于174工厂要全力投入到T-26轻型坦克的生产,所以T-28坦克的生产工作被分配给了"红色普提洛夫"工厂(该厂1934年后被重新命名为"基洛夫"工厂)。

普梯洛夫工厂于1932年5月就完成了样车的试制。这辆战车一共有三个炮塔重16吨由五到六人操作,强力的引擎提供了400匹马力使得战车的时速达到37公里,它的武装由一们45毫米M1931炮跟3挺机枪组成(两挺位于独立的小炮塔上,小炮塔各可旋转165度)。这种坦克曾和T-35多炮塔式坦克一道于1932年8月向当时的苏军统帅部领导人之一的基洛夫展示,受到基洛夫的赞扬。1932年10月,正式定型为T-28中型坦克。主要研制者金茨布尔格等三人获得了最高的列宁勋章,另有5名突出贡献者获得了劳动红旗勋章。

T-28坦克拥有一个大型炮塔,搭载76.2毫米主炮;两座较小的副炮塔,搭载7.62毫米机枪。在1933年至1941年这段时间里,共有503辆T-28坦克被生产了出来。虽然该种车的作战效果不佳,但对苏联设计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包括一系列在T-28坦克上进行的试验,对未来的坦克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红军的第一批订单(1933年)为90辆的T-28。这批战车结合了数种先进的特色。和原型车不同的是,原本铆接的车身改为焊接,45毫米主炮也被一门短炮身的KT-28 76.2毫米炮所取代。主炮塔的转动则是以电力驱动,这在当时是相当新颖的设计。它们全都装配了双向无线电,其独特的框型天线围绕在主炮塔上。也装配了烟雾发射器。但是最引人注意的发展是炮身稳定系统(由AAProkofiev设计),这改善了在移动中的射击能力。这批战车在1933年五月一号(国际劳动节)莫斯科的游行中出现于世人面前,不过一直到了当年年底,只造出了41辆。2年以后,这一批T-28全都装配了更大功率的双向无线电,其独特的框型天线围绕在主炮塔上。也装配了烟雾发射器,后期还有部分型号加装了高射机枪。

1938年,部分的主炮换装成新式的26倍径L-10 76.2毫米战车炮,这一批战车被称为T-28B,并且持续生产到1940年。苏联坦克在西班牙内战之后再次作战,是在对抗日本的哈拉哈河(诺门坎)之战。

T-28的亮相之战是在对抗芬兰的冬季之战。T-28坦克起初部署到入侵波兰和对付芬兰的冬季战争部队中。在冬季战争初期,该坦克被赋予直接对芬兰碉堡开火的任务。在这些行动的过程中,苏联军方发现坦克装甲厚度不足,并计划对其升级。正面装甲从50毫米升级至80毫米,而侧面与后面装甲升级至40毫米厚。借由装甲升级过的T-28坦克,红军突破了芬兰军的主要防御工事 --曼纳海姆防线。

超过200辆T-28坦克在冬季战争中被击毁,但其中只有20辆属于全损(包括2辆被芬军缴获的 T-28)。由于战场位置十分接近基洛夫工厂,其他全部被击毁的坦克都被修复,其中甚至有者修复达5次之多。

芬军于冬季战争中共缴获2辆T-28,之后又在继续战争里缴获另外5辆,总计为7辆,苏联在1941年6月德军入侵时约有411辆T-28坦克大部分的T-28坦克都在入侵后头2个月就损失了,多为机械故障而被弃置。有些T-28坦克参与了1941年冬季保卫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战斗,但在1941年晚期后,T-28在红军服役的数量已极为稀少,并有少部分被敌军缴获使用。

T-28Mod 1939中型坦克,也称为T-28E中型坦克。这是一种装甲增强型T-28中型坦克。基于苏芬战争中T-28坦克被动挨打的教训,苏联军方紧急决定从1940年1月1日起将现有的一些T-28坦克加厚装甲。改装的结果,使T-28坦克的战斗全重增加到32吨,各部位加装了20~30毫米厚的钢装甲,使车体首上装甲和炮塔正面装甲的厚度达到60毫米(也有资料称80毫米)。侧边和后方的装甲则增加到40毫米。经过这些改良的战车称为T-28M或T-28E(E的涵义为“ekanirovki”意指额外的保护)防御虽然足够,但这款改良型的机动变差了不少,由于发动机和悬挂未做改进,最大时速仅25-30km/h。其间,由于军方的意见不统一,改装工作时断时续,最终只改装了90多辆T-28E型坦克。

苏联人还在T-28的基础上研制了使用轮履两用装置的T-29,官方文件又称为T-29-4。这是由基洛夫工厂在1934年所制造的。设计者是一个列宁格勒工业大学毕业的技术员,名叫科什金,就是大名鼎鼎的T-34中型坦克的缔造者,这是他的第一个作品,目的是要T-28重型坦克达到如同BT-5快速坦克的机动性。

T-29

T-29 Mod 1934型采用了L-10 76.2毫米坦克炮,主炮塔顶端潜望镜可以旋转,取消了装甲护罩。使用了新型克里斯蒂悬挂,机动性很强,最大时速超过每小时50公里,其后期版本(A-20)被认为是与T-34竞争的坦克。尽管该坦克在机动性上与T-28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多炮塔和克里斯蒂悬挂系统设计导致该坦克过于复杂,但因为其基础设计已经老旧防护性又不足,所以该坦克项目最终被终止,并成为了T-34坦克的重要参考之一。

SU-8自行火炮是采用T-28中型坦克底盘研发的自行火炮,最初试验时安装的是76.2毫米火炮,而在后期设计时,苏联人采用更大口径的榴弹炮作为武器,计划中有122毫米 M1937 A-19榴弹炮和152毫米 M1931/1937 ML-20榴弹炮。遗憾的是,因为德国的突然入侵,以及其他型号的竞争,SU-8自行火炮的研制计划被迫终止。

SU-8自行火炮

T-28中型坦克共参加了两次战争。第一次是苏芬战争。对红军来说,T-28的命运还未参战就蒙上一层阴影。在1930年代以高速悬吊装置为基础所发展出的牵引式反坦克炮,除了提高反坦克能力外,也提升了坦克本身的火力,但西班牙内战中的实战经验中证明,小型的步兵单位可以借由牵引式反坦克炮击毁现代化的坦克,以致于世界各国的坦克在低装甲下显得极为脆弱。

很快,1940年苏芬战争爆发。由于严冬邻近,加上芬兰军队反坦克作战能力的加强,使T-28坦克遭到重大的损失。在芬兰军队博福斯37毫米反坦克炮和法制哈奇开斯25毫米反坦克炮的打击下,在中等作战距离(500米以下)内,T-28坦克显得不堪一击,被击毁或击伤的T-28坦克达155辆次。触雷和被爆炸物击毁和击伤的达77辆次;火灾损失30辆次;沉没在沼泽地21辆;因机械故障损失197辆次。以上共计损失480辆次。

有些T-28坦克参与了1941年冬季保卫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战斗,但在1941年晚期后,T-28在红军服役的数量已极为稀少,并有少部份被敌军缴获使用。到了1942年,残存下来的T-28坦克大多数被当作火炮牵引车使用,颇有英雄迟暮之感。不过,在北部战场上,仍有少量T-28坦克在作为战斗车辆使用。

T-28中型坦克是苏联第一种中型坦克,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中型坦克。尽管在此之前,苏联还研制出T-24中型坦克,但是,T-24中型坦克仅在1931年生产了25辆,带有试验性坦克的意味。而且T-24的战斗全重介于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之间。当T-28中型坦克研制成功后,T-24中型坦克便停止了生产。T-28中型坦克是“红色中型坦克的先行者”。

在世界范围内,苏联的T-28中型坦克也是较早研制的中型坦克之一。尽管在此之前研制成功的中型坦克有英国的C式中型坦克、“赛犬”中型坦克和“维克斯”中型坦克,但它们的战斗全重都不到20吨。而25.2吨的T-28坦克则要重得多,并且搭载76.2毫米的坦克炮,拿20世纪30年代的标准看,T-28中型坦克家族就是世界中型坦克家族中是最强大的一支。

从1932年问世,到卫国战争爆发后退出一线战场,T-28中型坦克只走过了短短十几年,也为多炮塔式坦克的最后型号。虽然如此,从世界坦克发展史上来看,T-28中型坦克开创了从轻型坦克向中型坦克过渡的新时代。

战斗全重:27.8吨

车长:7.44米

车宽:2.81米

车高:2.82米

速度:45km/h

续航:220km

装甲厚度: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为15~30毫米

发动机:M-17型V形60度夹角12缸水冷汽油机,500马力,(BT-7M,V-2坦克柴油机,500马力)

火炮:76.2毫米KT-28,备弹量70发

机枪:7.62毫米DT五挺(炮塔机枪二挺,同轴机枪一挺,球型机枪座一挺,防空机枪一挺),备弹量7938发

通信系统:在炮塔的后部装有KT-71型无线电台,通信距离为18~20千米。1935年后生产的T-28坦克上,在炮嗒四周装上了框型天线,通信距离增大到40~60千米

乘员:6人

产量:总计 503辆,T-28 Mod 1933:41辆;T-28 Mod 1939(T-28E):90多辆

T-28中型坦克

T-28中型坦克

T-28中型坦克

T-28中型坦克

T-28中型坦克

T-28中型坦克

T-37两栖侦察坦克:

世界上最早、相对成熟的两栖坦克设计是英国维克斯公司设计制造的A4两栖坦克。该坦克以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以及维克斯轻型坦克为基础,重2.2吨,在车体两侧安装了浮箱,后部安装了浮渡时提供动力的小型螺旋桨。该坦克乘员2人,武器为1挺7.7毫米机枪,装甲厚度11毫米,最大公路时速43公里,最大浮渡时速6公里。虽然这款坦克并没能成为英军的制式装备,但对后世两栖坦克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20年代到30年代,苏联人对于发展坦克展示出了极大的热情。30年代初,苏联人搞了两个两栖坦克项目,一个是从BT-5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来的PT-1中型两栖坦克,另一个是在T-27超轻型坦克基础上借鉴A4两栖坦克技术而来的T-33轻型两栖坦克。经过比较,PT-1坦克过重过大,大多数时候根本浮不起来,因此T-33成为了苏联第一款定型两栖坦克。

T-33两栖坦克的行走装置基本照搬了A4两栖坦克,据说当年苏联为了引进A4的整车及图纸资料还大费了一番周折,但是T-33的上部车体以及炮塔完全是自己设计的。T-33坦克重3吨,乘员2人,武器为1挺7.62毫米机枪,装甲厚度4-9毫米,最大公路时速36公里,最大浮渡时速4-5公里左右,同样装备了浮箱以及螺旋桨。T-33虽然是个还算不错的两栖坦克设计,但却被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困扰着:一旦水里有些水草、烂树枝一类的杂物,T-33在通过时极容易把这些东西卷进行走装置内影响机动能力。

T-33两栖坦克

T-33两栖坦克虽然两栖作战能力良好,但吨位太小,几乎没有作战空间。苏军随即放弃了T-33,转而研发新型的两栖坦克。

1926年,苏联在五年计划开始后,通过购买西方国家的机器与坦克技术加以改进,制造出著名的T-26轻型坦克。1933年苏军将45mm火炮装上这辆轻坦的同时,相应的其它改装型号也应运而生,其中就包括命名为T-26Kph潜水坦克。该坦克的改装十分简单:将炮塔顶部的舱盖换为橡胶制以增加水密性,同时加装2.8米长的软管用于通气,1935年,苏军更是为T-26安装了两部大型浮筒以赋予其浮渡能力,然而在实战中,其浮筒十分容易中弹,且水密性也未能达到军方要求,因此该方案最终作罢。同一年,苏联购入了若干英国的卡登·洛伊德6吨重两栖坦克,然而在经过测试后苏军诟病其可执行的任务太过有限。尽管如此,苏联仍然在其基础上制造出了世界上首款两栖坦克——T37两栖坦克。

1933年8月11日,T-37终于列入苏军现役。苏联第一款量产的两栖坦克正式入列,虽然该车的装甲仅有9mm,只能抵挡步枪弹的攻击,武器也只有一挺DT机枪,只能对步兵进行攻击,对装甲力量基本毫无办法。但在30年代初,作为一辆侦查坦克,这些技战术指标已经足够了,苏军终于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两栖装甲力量。最有趣的是,苏军甚至尝试过空投这款坦克,将搭载成员的水陆坦克空投到湖泊上,在敌后神不知鬼不觉的展开侦查。在那个时代,这是只有苏联装甲兵才敢进行的狂想。

1937年,为了进一步提升T-37的浮渡能力,设计方第37工厂进一步加宽了车体,同时将T-37的机枪塔由车体左侧移至右侧,同时驾驶舱移至左侧。主武器仍然为一挺7.62mm机枪不变,然而,苏军官兵越来越意识到这款侦察车的火力重要性,因此他们将ShVaK 20mm航炮安装在车上,大大提升了其火力。该型号的坦克名为T-38,在1937-1939年间生产了1300余辆,同样参加了苏芬战争与卫国战争。值得一提的是,与著名的德军“歌莉娅”遥控炸弹一样,苏军也将一部分的T-37余T-38两栖坦克改装为无线电爆破车,用于对碉堡、桥梁等土木混凝土工程进行破坏。在苏芬战争期间,这种无线电爆破车用于突破芬军的“曼纳海姆防线”。

这两型坦克的总产能达到了1200台以上,是当时全世界产量最大的水陆坦克。凭借着出色的机动性,T-37为红军的机械化部队战术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具。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组建空降师的国家,而这些空降部队装备的正是T-37坦克。在执行空降作战时,T-37会被挂载在TB-3重型轰炸机翼下,到达预定位置后进行伞降。但苏联也曾经有过更疯狂的计划——TB-3低空掠地飞行时直接把T-37扔至水中。在1935年的基辅大演习中,“蓝军”在距离基辅不远的布罗瓦勒地区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空降。演习中TB-3 4M17F重型轰炸机将T-37A坦克投低空直接投入水中进行作战。

T-37与T-38作为现代两栖坦克的先驱,其设计思想仍然大量影响着后世海军陆战队装备的设计思路。其所采用的宽大车体设计,至今仍能在我国两栖战车上看到影子。

战斗全重:3.2吨

车长:3.75米

车宽:2. 1米

车高:1.82米

速度:56km/h

续航:185km

装甲厚度:车体:9/9/9(mm);炮塔:6/6/6(mm)

发动机:一台GAZ AA汽油发动机,功率29.8千瓦

火炮:无

机枪:一挺7.62毫米DT机枪

乘员:2人

产量:总计1200多辆,

T-37两栖坦克

T-37两栖坦克

T-38两栖坦克

T-38两栖坦克

T-35重型坦克:

1930年12月,苏联机械与摩托化部与炮兵部中央设计局联合下令研制第一种重型坦克,项目编号为T-30。该项目暴露了一个国家以有限技术专长开始快速工业化进程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最初的计划是制造一种重50.8吨的坦克,装备一门76.2毫米火炮及5挺机枪,可谓是雄心勃勃。尽管于1932年制造了一辆样车,但由于在齿轮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最终被取消了。

1932年,继任德国专家的苏联设计师N.V.巴雷科夫带领设计小组在TG坦克的基础上,推出了两种新型号的多炮塔坦克。其中一种是缩小版的T-28中型坦克,该坦克只有一个装45毫米加农炮的主炮塔和两个装7.62毫米DT机枪的小炮塔,重量仅有16吨。另一种型号就是T-35,则是比TG坦克进一步加强和放大的重型坦克,安装5个炮塔,其中一个主炮塔装76.2毫米火炮、两个小炮塔装45毫米加农炮、另外两个小炮塔装7.62毫米机枪。T-35坦克战斗全重达50吨。

T-35坦克和英国的“独立号”坦克一样,也有5个独立的炮塔,不过,这5个炮塔是分两层排列的.主炮塔在中央居上,装1门76.2毫米KT-28火炮,俯仰角-7°和+23°弹药总数96发,另有1挺7.62毫米机枪.下层是围绕主炮塔的两个小炮塔和两个机枪塔,成对角线布置;两个小炮塔位于主炮塔的右前方和左后方,2个机枪塔位于主炮塔左前方和右后方.这样的布置的好处是,火力配系和重量分布比较均衡。炮塔的转动机构采用机电三速传动,辅助手动传动也可于紧急时使用。不过除了主炮塔可以360度旋转外,其余4个炮塔只有165~235度的方向射界。

也就是说,由于总体布置上的限制,不可能将五个炮塔的火力全部集中到一个方向上.2个小炮塔最初各装一门37毫米炮,1935年改为20K型45毫米火炮俯仰角-8°~+23°(弹药基数共226发)和一挺7.62毫米机枪;2个机枪塔上各装一挺7.62mm机枪.7.62毫米机枪弹药基数为10800发.全车共有11人,即车长(兼机枪手),3名炮长,3名装填手,2名机枪手,无线电员和驾驶员。Т-35的主炮和两座小型机枪炮塔具有较高的标准化水平。主武器瞄准系统利用了1930年望远镜后瞄准头和潜望镜后视仪PT-1обр.1932。1938年时,L-10坦克炮被提出用于主要炮塔武器,但ABTU的代表考虑到KT-28的威力足以击败敌人装甲车辆放弃了这一想法。

1933年生产了10辆T-35,标准生产型直到1935年才开工,至1939年停产,总计生产了61辆。该坦克于1936年开始在苏军中列装。主要装备在独立第5重型坦克旅,该旅被指定参加一年一度的莫斯科阅兵。1940年6月,提出了是否将T-35从前线撤回的问题,可以选择将其转换为自行火炮或分配给各军事院校。苏军高层决定继续使用它们,所有的T-35重型坦克被编入第 8方面军的第 34 坦克师下属的第 67 和第 68 坦克团。

T-35重型坦克战车总重达50吨,但由于炮塔占去了太多的重量,坦克的防护性能并不算突出。生产型T-35坦克车体装甲最厚部分只有30毫米,炮塔装甲厚度也只有20毫米,全车装甲最薄的地方更是只有10毫米。这个防护能力甚至还不如德军大量装备、重量只有20吨出头的Ⅲ号坦克。

苏德战争爆发时,T-35坦克部队被部署在西南方面军的防线,拉瓦罗斯卡亚筑垒地域阻击。T-35最后一次记录的行动发生在莫斯科战役。T-35重型坦克作为特种装备参加了莫斯科战役,其庞大的体型虽然对德国纳粹军队是种震慑,但T-35重型坦克实际是样子货。战场上的T-35重型坦克,在面对德军进攻时,其庞大的身躯、缓慢的速度和可怜的防护能力,又使它成为德军攻击最好的靶子。拉瓦罗斯卡亚筑垒地域阻击战后,苏军第34坦克师基本损失殆尽,仅存的几辆T-35也被送往后方,承担训练任务。至少有一个被俘的T-35被运到德国库默斯多夫军事试验场进行评估。

战后,苏军第34坦克师基本损失殆尽,仅存的几辆T-35也被送往后方,承担训练任务。战后统计第67和第68坦克团损失的T-35的90%不是由于敌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机械故障。最常见的故障原因是传动问题。1941年底,剩余的T-35重型坦克全部退出现役。幸存于世的T-35重型坦克只有一辆,陈列于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2018年5月9日,俄罗斯举行胜利日阅兵。在位于叶卡捷琳堡近郊的上佩什马举行的一场小规模“胜利日阅兵”吸引了很多军迷的注意。那次阅兵式上,出现了当年堪称“苏维埃仪仗兵”的T-35重型坦克。这辆T-35重型坦克是上佩什马军事装备博物馆根据原始设计图纸和照片重新制造的坦克。

T-35重型坦克

战斗全重:52吨

车长:9.72米

车宽:3.2米

车高:3.43米

速度:30km/h

续航:150km

涉水深度:1.2m

越高:1.19m

越宽:4.6m

装甲厚度:正面35毫米、侧面25毫米、后方20毫米、顶部11毫米

发动机:M-17M型汽油机,500马力

火炮:一门76.2毫米火炮,24倍(早期16倍)口径,备弹96发; 两门45毫米火炮(早期37毫米),备弹226发

机枪:5挺7.62毫米DT型机枪(两挺位于机枪炮塔内,改型换装KT型机枪),备弹10000发

乘员:11人

产量:61辆

T-35重型坦克原型车

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坦克

0 阅读:153
评论列表
  • 2023-09-18 13:28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量产重型坦克,T-35的性能相当不错,1938年型正面装甲达到70mm,已经算当时第二强了。当时防护最强的“玛蒂尔达2”,只有一门2磅炮。

明鸿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