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镇国——苏联洲际弹道导弹发展(3):四代三强

明鸿羽 2023-07-31 07:05:00

RS-16弹道导弹:

为了取代日益老化且日益落后的SS-11洲际导弹,苏联开始同步开发RS-16(北约代号SS-17,绰号:疾行者)和UR-100N(北约代号SS-19,绰号:匕首)两款洲际导弹。

SS-17: “疾行者”是苏联两级液体洲际弹道导弹,由南方设计局负责研制,南方机器制造厂制造。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约定代号为PS-16。

SS-17导弹是SS-11导弹的后续发展型,它可以部署在后者的掩体内。它比SS-11导弹稍大些,使用液态燃料推进与先进实用的冷射技术,在瓦斯推进器将导弹完全推出掩体后,它的第一节火箭才会点燃。掩体因而不会受到损伤并可再次利用。导弹将在发射罐中然后再装入掩体中,不但可提供掩体在导弹发射时的额外保护,同时也方便再填装。

SS-17有I、Ⅱ、Ⅲ三种型别。I型是分导式多弹头导弹,每枚导弹携带4个威力达40万吨TNI当量的核弹头。I型代号MR-JT-100(方案1)。I型是单弹头导弹,代号MR-UR-100(方案2),每枚导弹携带一个威力达36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I型和Ⅱ型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制,1972年下半年开始飞行试验,1975年12月开始装备部队,Ⅲ型是Ⅱ型的改进型,代号MR-UR-100U,主要的改进是换用威力更大的弹头。主要的服役型是SS-17三型导弹。

1969年美国完成了分导式多弹头的技术开发,苏联也不甘示弱,它的首批分弹头就是部署在SS-17导弹上。SS-17是苏联研制的最早用分导式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在末助推舱上部固定4个子弹头,外面套有整流罩。SS-17部署在经过改装和加固的原SS-11地下井中,采用地下井冷发射方式。运输时,导弹放置在装弹运输车上的发射容器内。运到发射阵地后,将导弹连同发射容器竖起,放入地下井。SS-17具有较高的命中精度,具有摧毁导弹地下井一类硬目标的能力。

SS-17导弹的三种子型中,Ⅱ型的打击精度最高(圆周公算偏差值:450米),射程最远(达11000千米)。前苏联西北雅朵夫及克斯托马,共部署了150枚SS-17导弹,它们被部署在地下发射井内。第一个装备SS-17的导弹团在1975年5月6日开始战斗值班,并在1975年12月30日正式开始部署。

SS-17导弹被部署在SS-11的导弹发射筒内,设计尺寸受到后者的限制,只是略有增加。采用可储存的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推进剂。在1982年-1983年间,所有的SS-17导弹以及20枚的SS-11导弹被SS-17Ⅲ型导弹替代。1983年SS-17导弹达到150枚的部署最大数量。1991年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的签署时,47个SS-17Ⅲ型导弹发射器被全部拆毁(1个保留到博物馆展示)。

生产商:南方设计局

弹长:21米

弹径:2.1米

重量:71吨

战斗部:2930KG, (I型)4枚20万吨(独立多重重返大气层载具);(Ⅱ型)一枚3600万吨;(Ⅲ型)4枚75万吨(独立多重重返大气层载具)

射程:10000-11000千米

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最小为400米

指导方式:惯性制导

推进系统:可贮液体火箭发动机

发射方式:地下井冷发射

发射准备时间:

服役时间:1975-1991

北约代号:SS-17,绰号:疾行者

苏联代号:PC-16,英文:RS-16,MR-UR-100(I型), MR-UR-100ttkh(Ⅲ型)

SS-17导弹

SS-17导弹

SS-17导弹

SS-17导弹

SS-17导弹

RS-18弹道导弹:

SS-19洲际导弹,前苏联命名为RS-18,它是前苏联研制的第四代洲际导弹,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它与SS-17洲际导弹弹道导弹平行发展,用来取代SS-11导弹。属于可长期储存式液体推进器战略导弹。

SS-19“匕首”导弹发展遵循了苏联战略火箭军的一贯传统:新一代的战略导弹需要同时开发三种不同的型号,包括轻型、中型和重型,也就是这一时期同时出现的SS-17、SS-19、SS-18三种型号的战略洲际导弹,其中SS-18属于重型战略导弹。

SS-19“匕首”导弹的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异形柱箱缩短了导弹的长度,比如推进剂的柱箱为焊接共底柱箱,使用热气体增加,节省了空间;一级氧箱的上箱底为圆锥段+球型中央段的异形构成,结构虽然复杂,但形成的多余空间用于安装二级主发动机的喷嘴等等。导弹内部结构紧凑,几乎能用的空间都用了,但结构复杂也让导弹一二级脱离控制变得更复杂,“匕首”导弹借助二级舵机完成一二级级间热分离,二级的舵机在一级发动机关机指令传输前启动,其工作产生的气体经专用系统由一级箭体中的窗口排除,随后根据指令进行机械连接断裂,将一级偏离并启动二级主发动机,借助安装与尾部的4部固体制动发动机完成制动飞行。

SS-19“匕首”导弹采用液体燃料导弹,加注燃料状态下设计寿命仅有10年,这还是在苏联液体燃料腐蚀性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的结果。而如今通过延寿改进后,苏/俄已经将这个年限年长至35年,显然苏联在液体燃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导弹能长期存储液体燃料,让SS-19可以随时处于战斗值班状态,也就具备非常强的1.5次核反击能力(预警发射能力),避免导弹在一次核打击中被毁伤于地面。与SS-17导弹与SS-18导弹的冷射方式不同,SS-19是使用温射发射方式的,但是它置于发射匣中发射仍可有效防止掩体受损。、

该型导弹共有360枚进入部署,是前苏联现役导弹中数量最多的。该型导弹部署在俄罗斯西部的四个阵地中:库札斯克、德艾兹汉尼亚、彼弗迈斯克、泰提须夫,它们均在莫斯科以西,该型导弹的主要特点是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摧毁目标的能力,可携带性能先进的分导式弹头。所有SS-19洲际弹导弹阵地均在俄罗斯西部,未经证实的报导说它也将取代原部署在俄罗斯东部的SS-11导弹。SS-19一型导弹具有4至6个当量在20万吨的独立多重重返大气层载具的弹头;二型则使用单一的大弹头;三型则6枚当量在55万吨的独立多重重返大气层载具的弹头。SS-19洲际弹道导弹的圆周公算偏差值原被认为在0.16海里(300米),但在1985年更正为0.22海里(400米)。

所有已部署的SS-19导弹均被假定为第三型,俄罗斯和美国一直都是死对头,尤其在军事方面,美国一向是把俄罗斯当作对手的,而俄罗斯也将美国视为对手,在军事研制方面从来都是向美国看齐,那么美国怎么看待俄罗斯的这款SS-19三型导弹呢?美方认为SS-19三型导弹“尽管没有SS-18导弹来得准,但仍然足以攻击强化工事以外的目标,而且它也有可能被用在欧亚地区。

美方认为SS-19三型导弹“尽管没有SS-18导弹来得准,但仍然足以攻击强化工事以外的目标,而且它也有可能被用在欧亚地区。“同样的报导也指出SS-19导弹要比SS-17导弹来得厉害。因此,较为公允的说法应是:SS-19导弹所瞄准的应是除了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掩体以外强化工事目标,是对抗武力取向的。

SS-19相当可靠,在165次实验和教学作战发射中只有三次失败。冷战末期,前苏联和美国签订协议削减各自贮存了几十年的核武器,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避免将150枚SS-19洲际弹道导弹白白销毁,俄罗斯与欧洲合作将SS-19洲际导弹改装为ROCKOT运载火箭,提供商业卫星发射服务。该导弹成为了俄罗斯“导弹改火箭”的先行者,以此为基础先后研制出了“龙升”号和“飞箭”号运载火箭,这两种火箭具有2吨左右的近距轨道运载能力,用于执行近地轨道宇航发射任务。

改装后的ROCKOT运载火箭是三级液体推进剂运载火箭,总长二十九米,近地轨道有效载荷为一千九百千克,可以提供一箭多星发射服务,它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卫星星座发射服务市场的需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更换发射失败的卫星,该火箭已经过一系列飞行试验,其成功率达到100%,俄罗斯用它来坐镇,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了。

目前,仍有少量的SS-19“匕首”导弹还在服役,据2018年美国原子能科学家公报透露:俄罗斯现役仍有2个团约20枚“匕首”Ⅲ型导弹处于部署状态,每个团部署10个匕首导弹发射井,1个指挥装置及1个技术维修基地。美国人估计这些导弹对准目标并非自己,而是欧亚大陆。另外二十一世纪初,乌克兰为“天然气债务”向俄罗斯交付了约30枚SS-19洲际弹道导弹,据传这批导弹便是RS-26先锋超音速导弹的首批载体。

据媒体报道,在先锋高超音速打击器取得多次试射成功后,俄军一口气列出了4个团的装备计划,由于这款武器飞行速度极快且拦截难度大,甚至能够30分钟内毁灭美本土,许多分析指出这才是普京真正的压箱底灭国武器,比航母威胁大100倍,以至于许多美国网友称之为噩梦。

俄军计划列装4个团的先锋高超音速打击器,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目前搭载这款打击器的是SS19型液体燃料洲际导弹,在2017年时,俄罗斯战略火箭兵的装备序列里大约还有30枚,近几年的试射活动也造成过一些消耗,而在苏俄系井基洲导部队当中,一个团通常包含6枚导弹,四个团就是24枚,我们不妨理解为,俄军已经准备让手中剩下的SS19全部接受改装,令其成为专业的高超音速武器投送载具了。

生产商:中央机械设计局

弹长:24米

弹径:2.75米

重量:78吨

战斗部:3402公斤,1型6枚550千吨级当量多弹头;2型单枚10百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3型:6枚550千吨级当量多弹头

射程:1型9600公里(5 965英里);2型10000公里;3型10000公里

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最小为400米

指导方式:惯性制导

推进系统:可贮液体火箭发动机

发射方式:地下井温发射

发射准备时间:

服役时间:1975-

北约代号:SS-19,绰号:匕首

苏联代号:PC-18,英文:RS-18, UR-100N, UR-100Uttkh(Ⅲ型)

SS-19导弹

SS-19导弹

SS-19导弹

SS-19导弹改火箭

SS-19导弹商用发射

SS-19导弹搭载先锋高超音速打击器

RS-20弹道导弹:

R-36M弹道导弹(俄文:Р-36M,英文:R-36M,SALT:RS-20,美国国防部及北约代号:SS-18 Satan "撒旦")是俄罗斯在苏联时期研制的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是世界上体积最大、威力最大的现役导弹。

20世纪60年代中期,冷战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在“确保相互摧毁”战略思想指导下,美苏两国将拥有完全摧毁对方的能力作为遏制战争的前提,因而走上了全面的核武器军备竞赛。因此,美苏部署了大量战略导弹,同时,两国又开始考虑自身核武器的安全性,开始发展射程更远、当量更大、分导式弹头更多的坚固地下发射井式的导弹核武器。美国民兵弹道导弹的部署和改进使其在武器竞赛中占据了先机,于是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发展第四代陆基核导弹R-36M。

在R-36M诞生前,苏联战略核武器的主体是R-36,一种专门用来打击美国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重型导弹,该弹运载能力巨大,装载了千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这是苏联历史上第一种对美国洲际弹道导弹构成实际威胁的武器。但由于地面发射系统复杂,导致发射井抗摧毁能力较差,而且作战反应时间长、服役期短,因此其实用性不强,只能是纯粹的战略威慑武器。在其服役不到4年的1969年9月,苏联最高部长会议作出了研制其后继型R-36M的决定。

承担R-36M设计的是苏联著名的导弹设计机构南方设计局,当时任该设计局领导的是被尊称为当时苏联导弹“教父”的弗拉基米尔·费多罗维奇·乌特金。当时苏联国内有人提出了“还击—迎击”思想,即核打击应在来袭导弹离开敌人发射装置但还未到达苏联领土之时进行。这一思想不要求对导弹发射井进行抵御核爆炸的特别加固,从而降低了部署成本。但是乌特金和其导师扬格利认为,应该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侧重报复性的“还击”,发展抗打击能力高的大威力洲际弹道导弹。这一思想得到了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乌斯季诺夫的支持,为此苏联战略火箭军提出了分导式弹头、竖井冷发射的要求。

R-36M被设计为携带分导式多弹头或单弹头的二级导弹,在结构布局方面基本与SS-9类似,但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紧凑的配置,使导弹结构重量减轻。1971年苏联开始R-36M的冷发射演练.1973年2月成功进行全程飞行试验,1975年12月R-36M正式装备部队。初期服役的R-36M为单弹头,以后又增加了多弹头型和大威力单弹头型,北约代号SS-18 MOD 1/MOD 2/MOD 3型。

早期型R-36M采用自主惯性制导系统,精度不是很高,即使是多弹头也要求具备较大威力,才能打击加固发射井等硬目标。而威力提高意味着弹头重量的增加,这使其携带的弹头数最多只能有8个。而科学家经过计算发现,若命中精度不变,弹头威力提高1倍,摧毁能力增加大约0.6倍;若弹头威力不变,命中精度提高1倍,则摧毁能力增加大约3倍。因此提高精度比提高威力的效果要好的多。为此,苏联开始着手改进R-36M。在R-36M前三个型号服役才过了几个月,苏联就在1976年8月16日通过了新型号的改进决议。

南方设计局的改进方案采用了平台—计算机显示制导方案,使弹头打击精度由500米以上缩小到了350米以内,这使R-36M可以用更小的弹头打击同样的目标,从而增加了R-36M携带的弹头数,因此设计方案中子弹头数量由8个增加到10个。1979年11月苏联完成了新的分导式弹头试验,1980年北约代号SS-18 MOD 4的R-36M开始服役。1982~1983年,新导弹全部替代早期部署的三种导弹,部署总数达到308枚,即达到了《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武器条约》(SALT I)规定的上限。

SS-18 MOD 4型导弹采用了当时“南方”设计局最先进的计算机显示制导的方式,使得导弹的误差从500米降低到350米,这就使得可以用比早期型更小当量的弹头去摧毁相同的导弹发射井。更小的弹头意味着可以将单枚导弹携带的弹头数从8枚增加到10枚。1980年,SS-18 MOD 4型导弹开始服役。1982年,“南方”设计局开始对SS-18的早期型进行升级使其达到SS-18 MOD 4型的标准。

与时俱进的“恶魔”——SS-18导弹的改进虽然SS-18IV的问世使苏联战略导弹接近了精确时代,但经过前期部署和使用,发现其庞大的体形增加了阵地安置和维护的难度。于是在IV还在试验的时候,“南方”设计局在1979年6月又推出了V型(P-36M2)方案,称为“长官”。新导弹的改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将二级火箭发动机完全浸入推进剂箱,使之融为一体。以前这种方案只用于潜射弹道导弹,可使导弹的外观尺寸明显缩小。二是相应改进了导弹的运输发射筒结构,使之更轻巧。三是将导弹的10个子弹头分2层配置在特制框架上,使弹头部分更加紧凑。V型的飞行试验在1988年3月完成,并从7月开始担负战备值班任务。

SS-18洲际弹道导弹,北约代号“撒旦”。 是世界上有洲际导弹以来,不仅体积最大,而且威力也最大的现役导弹。其携带核弹头的能力非常强,有效载荷将近9吨,即使是今天的运载火箭也很少能够达到这个重量。其单弹头版本威力可达2500万吨,是广岛原子弹的1600倍,多弹头型可以携带10个500万吨弹头,超过了美国1986年才刚刚服役的“和平卫士”的10个475万吨弹头,而即使这样,和平卫士也已经全部退役了,美国现在仅有的现役弹道导弹还是老款的“民兵”3,只能够携带3个33.5万吨弹头。也就是说,SS-18很有可能至今都是威力最大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如果按照鼎盛时期308枚的一次性发射数量,美国80%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将会在第一波次攻击中就全面被摧毁,确实不负“撒旦”之名。

R-36M在阵地建设中非常重视抗核打击能力。苏联从1974年开始将R-36M部署在升级的SS-的掩体中。由于R-36采用热发射,发射井下面和周围都建有排烟道,这大大降低了发射井抗压强度。而R-36M采用类似潜射导弹的地下井冷发射,因此将排烟道的空间浇铸上了水泥,缩小了发射井的直径,显著提高了发射井的抗压强度。R-36M的发射井筒深39米,直径5.9米。这些发射井在80年代初期再度改良,已可承受每平方厘米365千克以上的压力。同期美国“民兵”导弹发射井的抗压强度只有每平方厘米175千克。此外,为抗近距离核爆打击,R-36M的弹上和阵地电子设备都经过抗核爆电磁脉冲加固,使其具有很强的反击作战能力。

从俄罗斯的观点来看,R-36M的诞生在客观上减缓了世界武器竞赛和武器部署的速度。例如,由于有了分导式弹头和能够突破敌人反导防御系统的手段,迫使美国最终放弃了“卫兵”陆基反导系统的研制计划,并在1972年签署了数十年后一直成为国际安全体系稳定基石的《反导条约》。

实际上,R-36M也的确是西方的心腹之患。美国曾试图发展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对抗R-36M,但是时间紧迫,当时的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决定通过军控条约消除R-36M的威胁。在经过漫长的谈判和各种利益交换之后,美苏终于在1991年签署《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要求将苏联的R-36M削减一半,允许保留154枚。而1993年美俄初步签署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I)要求俄罗斯拆除所有的陆基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包括R-36M和RS-23等),只能保留90个R-36M导弹发射井,并改为部署其它类型的单弹头导弹。但2002年《莫斯科条约》的签署使START II的削减计划宣告流产。

虽然R-36M逃过了国际条约这一枷锁的束缚,但最终无法摆脱苏联崩溃带来的厄运。冷战结束后,继承了苏联的R-36M遗产的除了俄罗斯外还有哈萨克斯坦。后者在西方压力和支持下于1996年9月销毁了部署在其领土上的全部104枚R-36M以后,R-36M逐步超过服役年限,状态日益恶化,俄罗斯不得不逐渐削减R-36M的数量。

据《第一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R-36M的数量应该减至一半。俄罗斯从作战值班编成中撤出了60枚SS-18洲际弹道导弹。剩下的144枚大部分保存在栋姆巴罗夫斯克的仓库里(位于奥伦堡州的雅斯内伊)。《第二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规定要销毁这一级别的多弹头导弹。但由于美方的原因《第二阶段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没有生效,俄罗斯因而保留了该型导弹。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对战略核武器的定位和未来发展,在俄罗斯军内一直存在争论。争论的代表分别是战略火箭军出身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和总参谋长克瓦什宁。前者主张战略核武器应在俄罗斯军事政策上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后者则希望克里姆林宫重点发展常规力量。普京上台后,克瓦什宁得到了支持,战略火箭军很快被降为一个独立兵种,并大幅度削减了核武器,延缓了新型核武器的发展。这使俄罗斯海基和陆基核武器发展青黄不接,出现服役断档。R-36M2一再延寿的决定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出的。

俄罗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包括R-36M2弹道导弹、RS-18弹道导弹、RS-12弹道导弹和RT-2PM2弹道导弹四种,其中R-36M2携带的核弹头数达850个,占俄罗斯陆基导弹弹头总数的43.4%,现役核弹头总数的24.3%,是俄罗斯单型号弹头数量最多的一种,在俄罗斯战略核武器力量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5年4月,俄国防部长下令从4月1日起俄军开始撤销驻卡尔塔雷的第59导弹师。这使俄罗斯R-36M导弹师仅存第13师和第62师,共装备R-36M导弹85枚,弹头也不超过850枚。2009年12月,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根据洲际弹道导弹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1)销毁了2枚R-36M2。2013年7月,俄罗斯决定将R-36M2的服役期延长25年。2013年11月21日,俄罗斯用R-36M改装的第聂伯运载火箭,将多国各种用途的多颗卫星送入轨道。本次发射的一颗意大利卫星在入轨一个月后,还将释放出其携带的多颗子卫星,使发射载荷总数达到32个。

虽然在反恐大势下,美俄战略关系逐步缓和,但俄罗斯也看到美国不考虑俄方将削减下来的核弹头销毁的主张,而坚持要把大部分弹头储存起来,以应不测。这实际是防范俄罗斯再次以其强大的核力量同美国抗衡。同样,俄考虑到未来与美国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也坚持维持强有力的战略威慑力量。虽然国防部长伊万诺夫一直重申延长R-36M2部署和美国的核力量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没有任何关系,但其实正是俄罗斯对美国战略不信任的具体表现,是应对未来威胁保留的灵活手段之一。

生产商:南方设计局

弹长:32.6米(R-36M),36.3米(R-36MUTTH),34.3米(R-36M2)

弹径:3米

重量:209.6吨(R-36M),210吨(R-36MUTTH),211.1吨(R-36M2)

战斗部:7823公斤,10枚60-150万吨弹头,或者1枚1800-2500万吨弹头(R-36M);8740公斤,10个50万吨弹头,30个诱饵弹头(R-36MUTTH);8730公斤,10枚75万吨弹头,或者1枚2000万吨弹头(R-36M2)

射程:16000千米(R-36M),11000千米(R-36MUTTH),16000千米(R-36M2)

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500米(R-36M),370米(R-36MUTTH),220米(R-36M2)

指导方式:最先进的计算机显示制导的方式

推进系统:先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发射方式:地下井冷发射

发射准备时间:

服役时间:1974-

北约代号:SS-18,绰号:撒旦

苏联代号::Р-36M,英文:R-36M, R-36M2“长官”,RS-20

SS-18导弹

SS-18导弹

SS-18导弹

SS-18导弹

SS-18导弹

SS-11,SS-18,SS-19对比

1 阅读:308
评论列表

明鸿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