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陈云被安排到了江西省的一个机械厂工作,当时的江西机械正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陈云被安排到这里工作,既有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也有蹲点考察工作的打算。
当时担任江西省省委书记的,乃是程世清,陈云作为当年东北局的领导,也算是程世清的老首长,所以有的人就打电话给程世清,告诉他陈云首长来到了江西的消息,他问程世清要不要去见一见,而对于这个建议,程世清直接给予了否定的回复。
陈云不久之后,也知道了这件事情,但没有说些什么。

只不过在江西工作的时候,陈云就机械厂生产的产能方面进行科学讨论,程世清在科学生产的过程之中,出现了大量不科学的指挥,这就让陈云非常失望,在1978年的时候,程世清因为林、江反革命案件被中央进行审判。
对于程世清这些年工作的种种,陈云也给出了他对程世清的评价。
而在很多的人记忆里,程世清在很多年前都还是一个简单的革命战士,只不过在权力的这条道路上,他越走越远,走到了自己面目全非。
程世清在1918年出生,他生于河南新县一个贫寒的农家,当时他的家中连像样的桌椅都没有,而他们家庭的生活全靠父母给人做工维持。
因为贫困,程世清只读过两年私塾,识字不多,但他却天生灵巧,能吹笛、吹箫,拉二胡、拉手风琴,还会表演快板和活报剧,这些才艺在乡间或许只是消遣,但在1929年6月红军来到柴山堡开辟根据地时,成了他融入革命队伍的桥梁。
红军到来之后,他加入工农革命军第7军,也就是后来的红11军31师,被编入光山县独立团当传令兵。
那时,他才11岁,个子矮小,穿着一身补丁衣裳,跑起来却像一阵风,当时团长交给他的任务是传递命令,他从不拖延,总是第一时间将消息送到指定位置。

1931年10月,他被调入红25军73师267团宣传队担任宣传员,那一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凭着机灵和才艺,不久升为宣传队分队长。
他带着队员们走村串寨,用快板宣讲革命道理,用笛声鼓舞士气,战斗间隙,他拉起二胡,粗糙的旋律却让战士们感到心灵上的洗礼。
1932年夏,国民党对鄂豫皖根据地发起第四次“围剿”,而红四方面军在反围剿中失利,决定转移西征,由于他年龄太小,部队规定儿童团和伤病员留守根据地坚持斗争,于是他被疏散回家。
就这样,他又回到柴山堡,帮父母干农活,但是程世清的心里却始终牵挂着队伍。
同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红安县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重建红25军,他听到消息,立刻跑去投奔,师长徐海东见他机敏,留他在身边当小马夫,他每天牵马喂草,清理马厩,忙碌之余不忘练习吹笛拉琴。
徐海东很快发现他的文艺天赋,将他调回军政治部宣传队担任宣传员,后又升为分队长,他与宣传科科长刘华清一起写标语、演节目,两人并肩作战,结下深厚的战友情谊。
1934年11月,他随红25军主力北上长征,漫漫征途上,他吹着笛子为队伍壮行,笛声在荒凉的山谷间回荡,带来一丝温暖。
第二年的年初,他们到达陕南,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他参与作战和宣传,表现突出,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长征结束后,红25军与26军、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他被调任78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1936年夏,他参加东渡黄河抢占离石的战斗,带领宣传队在前线鼓舞士气,自己也拿起武器冲锋,展现出超出年龄的胆识。
也是当他拿起武器冲锋的那一刻,他已经不再是组织要保护的红小鬼,而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程世清被调往八路军115师688旅687团担任宣传干事,他参加了1937年的平型关战斗,在这场战役中,他不仅负责宣传鼓动,还跟随部队冲锋陷阵,用行动证明自己不只是文艺兵。
战斗间隙,他还用快板为战士们打气,鼓舞士气,次年夏,他升任旅政治青年股长,负责青年战士的思想教育。
担任了青年股长之后,他开始深入连队,与战士们谈心,讲解抗战意义,帮助他们坚定信念。
1939年后,已经20岁的程世清也有了非常丰富的革命经验,他随后历任了688旅独立团1营教导员、冀鲁豫支队2大队宣传股长、政治处副主任、新四军3师8旅23团和24团政治处主任。
程世清在政治工作上,表现出了非常出色的天赋。
他跟着部队辗转苏北、淮安等地,与日军周旋,组织宣传和作战任务,而他在战场上指挥宣传队表演活报剧,用通俗的语言揭露日军罪行,激励军民斗志。

1943年2月,他与新四军3师的彭雄、田守尧等11名团级干部奉命赴延安学习,途中,他们的船在小沙东被日军巡逻艇拦截。
情急之下,程世清化装成船老大,迎上日军检查,而日军小队长刚踏上船,他便猛地将对方推入水中,随即从袖中掏出手榴弹扔向甲板,随后立即发生了爆炸,在爆炸声响起后,多名日军被炸死炸伤,他与战友趁乱突围。
而在这次行动中,11人仅5人生还,他是幸存者之一。
同年11月,他抵达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军事和政治知识,进一步提升能力。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奉命奔赴东北,组建长白支队,他带队接管长春至白城一线的安广、大来、前郭旗、扶余和农安等县的伪满政权,组建了一支2000余人的武装部队。
到1946年8月,这支部队发展为一个建制团,他担任团长兼政委,他指挥部队清剿残敌,维持地方秩序,展现出指挥才能。
随后,他历任黑龙江军区庆安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西满军区独立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132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程世清参加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后来也同样加入了平津战役,在几次大规模的战役中,他发挥了出色的政治动员能力,确保部队了士气高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程世清的军旅生涯迎来新的篇章。
他担任军委装甲兵干部部副部长,后升为部长,又担任装甲兵政治部主任,负责装甲兵部队的干部管理和政治工作,他深入基层,了解官兵需求,制定训练计划,确保部队战斗力。

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将军之一,在1963年,他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政治委员,负责全军政治工作。
后又担任福州军区副政委兼江西省军区第一政委、江西省委书记、江西革委会主任。
他的仕途看似一片坦途,却在十年运动中卷入复杂漩涡。
因为程世清与林彪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他曾是第四野战军部下,但早期职位不高,未必为林彪熟知,可是在上世纪60年代,林彪又再次发挥自己的山头主义作风,把程世清拉拢到了自己的麾下。
1968年,程世清将江西汽车配件厂改为井冈山汽车厂,仿制苏联嘎斯车,生产500辆。
而他在《红旗》杂志宣传此事,引起全国关注。
也是在这过程之中,陈云在江西工作,了解到了程世清的一些工作方法并不是很科学,江西汽车配件厂很有可能产能跟不上,但是对于这些建议,程世清根本也不愿意听进去,陈云对此只能摇头。
而后,一机部副局长胡亮考察后建议集中扶持该厂,他却坚持“遍地开花”,斥责考察组,拒绝投资,他的工业雄心虽显魄力,产品质量却饱受诟病,陈云的担忧成为了现实。
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庐山会议召开,他负责接待,他设计严密安保,布350个哨位、406名战士,确保安全。
但是,汪东兴发现毛泽东住所上方修机场,他解释是为直升机降落,经军委批准,而毛泽东质疑此事,林彪被指主导,程世清的这个异常举动,也影响了一些同志的关系,他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再会议的最后,他向毛泽东汇报叶群拉拢军区、林立果异常举动,建议留林彪在南昌谈谈。

但程世清没有想到,林彪次日突返北京,他未能挽留。
1971年8月30日,毛泽东南巡至南昌,他陪同接待,次日,他彻夜反思,向汪东兴表达对林彪的疑虑,最终向毛泽东报告:
“林彪可能要逃跑。”
他提及叶群操控四员大将、林立果派坦克、周宇驰驾机乱飞、林豆豆警告等,分析林彪或逃南朝鲜或香港。
听到了他的这些话,毛泽东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叮嘱他只告周恩来。
而在不到半个月之后,也就是9月13日,林彪叛逃身亡,他的预言成真,为中央决策提供了警醒。
但在九一三事件后,他也还是受到了牵连,因为他当年,确确实实帮林彪做了很多事情。
1972年4月27日,中央定性他“上了贼船”,6月28日,他被隔离审查,1978年10月23日,他被正式逮捕,关押秦城监狱,他与姚文元等人同室,沉默寡言。
在程世清被逮捕之后,陈云评价程世清:
他确有天赋,头脑聪慧,但行事难脚踏实地,常浮夸吹嘘,骄傲自大。
这句话,非常精准的概括了程世清在这十几年来工作以及做人态度。
1982年1月7日,程世清收到《免予起诉决定书》,而他也退出现役,之后每月领200元,而政治、医疗则是按师级待遇安置,但他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在秦城的时候,他伏案写下30万字小说《柴山堡故事》,他用圆珠笔芯裹胶布书写,描绘家乡人物,如郭永泰、李婶、甜妹子等,乡土气息浓厚。
他还写下庐山会议回忆录,为历史研究留下参考。
出狱后,他定居福州北大路“野半庐”,潜心作画,画奇松怪石、飞禽走兽,每日饮酒自娱,60岁日饮1斤,80岁仍3两。
2008年4月29日,他因病逝于南昌,终年90岁。
而他临终前无居民身份证、无军官证,身份未解。家属努力下,总政承认其师级待遇,讣告简短刊登。
他的晚年,带着荣光与遗憾,悄然落幕。